书城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6186700000033

第33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存在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因为社会分工使生产者各自生产使用价值不同的产品,为了自身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他们之间必须相互交换劳动产品。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生产者之间存在各自的经济利益,他们之间的交换就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高度发展。而社会主义社会同以往的社会制度相比,虽然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社会经济仍然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广泛地存在着社会分工。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国民经济的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社会分工的广泛存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着多种公有制形式,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单位,都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经济实体。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其他形式的公有制。虽然这些公有制形式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它们作为公有制的不同形式,体现着不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即使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个企业也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也存着不同的经济利益。所以,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不论是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还是其他形式的公有制企业,它们之间发生经济往来,都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第三,我国现阶段除了存在处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公有制经济之间发生经济往来,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与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只要有商品交换,就会有商品交换的场所。这种用于商品交换的场所,就是市场的最简单的涵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在其范围和容量上也愈益发育壮大。市场作为商品经济的范畴,进一步表现为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着市场的形成和发育,相反,市场在其发育壮大的过程中,也推动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商品经济正常运行,直接影响着人们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产品,以及产品的上市时间、产品的销售状况等。市场对商品经济发展的这一反馈作用特别表现为:联结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供、销各方,为产、供、销各方提供商品交换场所、交换时间和其他交换条件,以此实现商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经济利益,以促进和调节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市场并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以市场为激励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的经济体制。在这里,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资源配置指的是社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产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自由市场经济是指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密切相关,其鼎盛时期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当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极大提高,改变了现代商品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时,自由市场经济日益显露弊端,寻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就成为必然。经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演化,在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市场经济取代自由市场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一般意义来看,市场经济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依靠市场调节,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竞争作为优胜劣汰的有效方式,价格成为反映市场发展状况的经济信号。

第二,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面向市场,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把种种资源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在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之下,实现优胜劣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同时,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第三,国家能够依据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市场发展的状况,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引导经济实现健康发展。

我国自1978年12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开始,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在这之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让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

市场经济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一般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从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存在根本区别。其一般特征集中体现在:

第一,经济关系市场化。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做出生产经营决策要依据市场信息;生产经营成果必须得到市场的检验;企业的再生产也必须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企业必须拥有从事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即对资产的支配权以及用工权、分配权、定价权等,并有权占有经营收益,能够以资产抵补经营亏损,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第三,宏观调控间接化。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宏观调控的实现主要是政府通过计划以及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影响和规范企业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经营管理法制化。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竞争和优胜劣汰是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而实现上述要求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证。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要进入市场,平等地展开竞争。但是,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仅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有利于限制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既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同时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合理、更有效。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②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③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④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⑤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⑥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