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中国公务员有其特定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所谓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中国公务员的范围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各级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所谓中国公务员制度是指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的各种具体制度的总称。其中包括《公务员法》和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聘任等一系列单项制度及其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等。
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纵深发展的必然产物。
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的基本国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套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即管理对象笼统庞杂,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人才成长;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等等。显而易见,只有对干部人事进行整体性的、全面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才能跟上现代管理前进的步伐。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下半年到1986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原劳动人事部组织专家和实际工作者起草《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前后修改10稿,这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前身。
第二阶段:从1986年下半年到1988年4月,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基本形成阶段。1986年下半年,中央专门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下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组,专题组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得到中央的原则同意。198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次年3月召开的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这标志着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批准。
第三阶段:从1988年5月到1993年8月,是公务员条例从理论探讨、法规起草进入具体实践探索的阶段。1990年,在国务院六个部门即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税务局、国家建材局进行试点,初步取得了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修改、最后审定,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在同年10月起正式生效。
第四阶段:从1993年10月到2005年4月,是公务员制度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采取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在推行公务员制度的10多年间,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2001年开始,国家着手研究起草公务员法,经过20多次修改,充分吸收了干部人事改革的成果和经验。2005年4月27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标志着公务员管理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第五阶段:从2005年4月到现在,是公务员法实施阶段。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各有关部门正在积极修改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稳妥地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实施。
总之,中国公务员制度从建立到实施的过程,既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事行政管理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指导思想不断明确的曲折过程,又是对中国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实践不断探索、经验不断积累的艰辛过程。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中国公务员制度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首先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相比,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次与中国以往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中国公务员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同于西方的所谓“政治中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要求,国家公务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公务员中的共产党员,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所有这些,都与西方国家要求文官不得以公务员身份参加党派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等“政治中立”的要求,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同于西方文官管理独立于党派之外。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和其他重要干部由各级党委管理,他们的任免由党委组织部门考察,党委决定或推荐,依法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或政府任命。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文官管理是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管理系统负责,“不受政党干预”,“与党派政治脱钩”,任何党派无权管理文官。
第三,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不同于西方国家只强调文官的业务水平。《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对新进国家行政机关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的录用,实行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用,并把考核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结果作为是否录用的重要条件;在职务晋升上,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注重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表现和工作实绩;在考核方面,强调对国家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而西方文官制度在用人标准上,有的强调所谓“专才”,有的强调所谓“通才”,但都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
第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同于西方强调文官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规定,国家公务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不贪污受贿,不谋私利,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国家公务员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西方的文官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他们同政府的关系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文官工会为了文官的利益经常同政府谈判,并设有专门的机构调节文官集团与政府的关系。
第五,坚持领导职务任用交流制度,不同于西方“政务官”和“事务官”的截然分野。在中国政府机关中,国家公务员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大序列。他们之间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与此同时,政府机关领导干部和党的机关领导干部、其他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办法相互交流。而西方文官制度实行所谓“两官分途”,“政务官”与“事务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强调“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总之,中国公务员制度既吸收了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科学成分,又与之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与以往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中国公务员制度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
第一,建立了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公务员制度明确界定了国家公务员的范围,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干部”实行分类管理。公务员制度只适合于各级国家机关,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区别,从而改革了以往无论什么管理干部,按照一个模式进行管理的办法。不言而喻,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事分类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
第二,引进了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在“进口”上,改革了过去那种“统分统配”、凭关系进机关的做法,实行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在职务晋升上,贯彻“实绩制”原则,听取群众意见,提倡公开竞争,注重工作实绩,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克服少数人圈定人选的弊端。在“出口”上,对不称职人员区别情况,给予降职或辞退,做到优胜劣汰,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第三,强化了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公务员制度在健全退休制度的同时,增加了出口,例如对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做到能上能下;对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的,要给予辞退;另外,公务员还可根据规定依法辞去公务员职务。所有这些措施和办法,有利于保证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增强国家机关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构建了廉政、勤政的约束机制。公务员制度把廉政的要求贯穿于公务员的权利、义务、纪律、晋升、考核、奖励、回避等各个单项制度之中,使公务员能够依法行使权力,保证廉洁奉公;通过义务、纪律、职位分类的明确规定以及把考核结果与职务升降、晋级、增资等直接挂钩,做到功过分明,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激励公务员勤政务实,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形成了比较配套的法规体系。除了公务员制度的总法规外,还制定了各个单项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形成了一套比较配套的法规体系,使公务员的管理有法可依,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三、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1.职位分类
职位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公务员职位进行的科学划分,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位区分,即把各种职位,按照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种类;二是分等级区分,即根据职位的工作繁简难易,责任轻重大小,所需资格高低等因素,把所有职位划分为若干个高低不同的等级。这种横向的职位区别与纵向的等级划分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稳定的人事分类框架。这个框架也就是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基本内容。职位分类在整个公务员制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公务员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做好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对于科学有效地做好公务员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世界各国人事分类方法有两种不同形式。一是品位分类,即以“人”为对象进行分类,主要依据公务员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如资历、学历)和身份(如官职、地位的高低,所得薪俸的多少),此制以英国最为典型;二是职位分类,则以“事”为对象进行分类,主要依据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此制以美国最为典型。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是在吸收和借鉴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各自优点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而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事分类制度,具有以事为中心,又兼顾人的因素;程序简单,易于操作等特点。具体表现为,在职位设置、职位调查、职位评价、类别规划等方面,主要采取职位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在列等归级方面则采取品位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
此外,研究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公务员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个序列。领导职务是指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职能的职务。领导职务层次包括: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等。非领导职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非领导职务是实职,不是虚职,但不具有行政领导职务。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包括: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等。
第二,确定公务员级别。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进行分级,这是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一大特色。公务员的级别分为15级,分别与12个职务等次相对应,上下职务等次对应的级别之间相互交叉,每一个职务对应1—6个级别,职务越高对应的级别越少,职务越低对应的级别越多。例如最高职务国家级正职对应1级,最低职务办事员对应6级。
确定公务员级别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二是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三是本人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工作经历。
2.录用
所谓公务员的录用,是指国家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法定的方法和程序,从社会上选拔优秀人才担任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并与其建立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的行为关系。录用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录用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实现公务员队伍的优化、精干,对于促进人才的成长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对于加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录用制度包括录用的原则、录用的标准和资格条件、录用的方法和程序、录用工作的组织等。国家公务员录用的原则是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等原则,以及按职位要求选人的原则;录用标准是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即决定报考者能否被录用,要从德和才两个方面全面衡量,综合考虑。报考国家公务员的资格条件,包括基本条件和特殊条件。基本条件又可分为权利条件、品质条件和能力条件。权利条件是指在法律上享有公民权利的资格,如国籍、公民的政治权利等;品质条件是指道德品质,如是否忠诚、廉洁、作风正派,有无不良的行为和习惯等;能力条件是指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基本能力,如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水平、年龄等。特殊条件是指报考某种职位所要求的条件,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国家公务员录用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其录用程序为:编制录用计划;发布招考公告;进行资格审查;组织考试;对考试合格者进行考核;实行体检;确定人选;建立法定关系等。新录用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初任培训,上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试用,试用期满合格者,方可正式任职,不合格者,取消其被录用的资格。
3.考核
公务员的考核,又称考绩、效率评价、工作评定等,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的管理权限,按照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公务员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考察和评价,即包括对公务员的综合性、制度化的考核,也包括对公务员的单项考核。
公务员的考核,是公务员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健全有效的考核制度,可以为公务员的奖励、升降、培训和工资待遇等管理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是选拔优秀人才,激励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其中考核重点是工作实绩。德主要是指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和品德修养等;能主要是指公务员从事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勤主要是指公务员的事业心、工作态度和勤奋精神,具体包括组织纪律性、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出勤率等;绩主要是指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包括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所产生的效率等;廉主要是指公务员清正廉洁,不贪污腐化等。
公务员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和注重实绩等原则。从被考核者的实际表现出发,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公平合理地确定考核结果。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的基本方法,以便能够真实地、全面地了解公务员的实际表现,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两种形式。平时考核是年度考核的基础,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方式,其基本程序是:个人总结;主管领导人员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意见;经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审核后,由部门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年度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本人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基本依据。
4.奖励与惩罚
公务员的奖励制度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有关规定,对在公务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或突出贡献的公务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的一种管理制度。公务员奖励与其他奖励相比较,有明显的区别性,一是奖励的主体是各级国家机关,奖励的对象是各级国家机关中的公务员;二是奖励必须依法进行,奖励的条件、种类、审批程序等,都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同时,奖励的正式决定必须严格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公务员奖励制度是公务员管理系统中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公务员系统的动力源泉之一,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国家公务员及时实施奖励,予以积极肯定,可以起到鼓励先进、鼓舞士气、行为引导、榜样示范、促进竞争、鞭策后进等多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
公务员奖励,应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实施得当的原则;坚持奖励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奖励种类分为五种: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等。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取得优良成绩的,给予嘉奖;对在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记三等功;对在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记二等功、一等功;对功绩卓著、有特殊贡献的,授予荣誉称号。
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对在执行国家公务过程中玩忽职守、贻误工作、违法违纪的公务员,要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公务员纪律是指国家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据有关法规对公务员行为进行指导、调整、约束、规范的准则。《公务员法》中有关公务员纪律的规定共有16条,可分为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和社会公德等四个方面。所谓政治纪律指公务员在政治方面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如不得散布有损政府声誉的言论,不得组织或参加非法组织,不得组织或参加旨在反对政府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不得组织或参加罢工等。所谓工作纪律,指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如不得玩忽职守,贻误工作,不得对抗上级决议和命令,不得压制批评、打击报复,不得弄虚作假、欺骗领导和群众,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在外事活动中不得从事有损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活动等。所谓廉政纪律指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时,必须秉公办事、为政清廉。如不得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或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牟取私利,不得挥霍公款,浪费国家资财,不得滥用职权,侵犯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得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盈利性的经营活动。另外,还有遵守社会公德方面的要求,如不得参与或支持色情、吸毒、迷信、赌博等活动,不得违反社会公德造成不良影响等。
公务员违反上述纪律,就应给予行政处分。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根据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有关规定,惩处公务员承担违纪责任的条件为:一是有违纪行为。如对抗上级决议和命令的行为,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等;二是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或虽已构成犯罪,但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三是主观上有过错,即违纪行为是出于故意或过失。对于情节显著轻微的违纪行为,经过批评教育后,也可以免予处分。公务员行政处分的种类有六种:即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给予公务员行政处分,依法分别由任免机关,即具有对公务员管理权限,包括任免权、处分权的行政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决定。其中给予开除处分的,应报上级机关备案;县级以下国家机关开除公务员,必须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除开除以外,包括受警告处分半年,受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一年,撤职两年的国家公务员,由原处理机关在深入调查,确认已经改正错误的前提下解除处分,另外,如果在受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的,还可提前解除处分。
5.职务升降与任免
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包括公务员职务的晋升和降职两个方面,是有关公务员职务的晋升与降职的原则、标准、条件、方式和程序的规范的总和,是公务员管理系统的重要制度。
职务,是对行政机关中工作的难易程度和责任大小大致相同的同一类职位的总称,职务是权力、职责和任务的载体。公务员通过任职与国家机关构成一定的职务关系,职务升降就是职务关系的变更。晋升是由较低的职务升到较高的职务,它意味着公务员所处的地位上升、职权扩大和责任加重,同时也伴随着工资、福利等方面待遇的提高。降职是由较高的职务降到较低的职务,它意味着公务员所处地位降低、职权和责任范围缩小,一般来说也意味着工资等待遇的降低。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务晋升,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等。公务员职务晋升需要具备基本条件和资格条件。所谓基本条件是指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文化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等;所谓资格条件是指取得晋升职务的最起码的条件,包括学历、资历和年龄等方面。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晋升领导职务实行任前公示制度和任职试用期制度。
降职是对公务员职务的正常调整,而不再是对公务员的一种行政处分。《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规定程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在实际工作中,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的国家公务员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个人素质低,思想作风差,主观上不努力,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二是因个人缺乏履行现职的条件和能力而不胜任现职。
职务任免是公务员任职和免职的统称,是指任免机关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在其任免权限范围内,通过法定程序任命国家公务员担任一定的职务或免去公务员担任的一定职务,从而确立、变更或解除公务员与国家机关的职务关系的人事行政行为。职务任免是对公务员进行其他管理的前提,是合理使用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实现行政职能的重要保障。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领导成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
中国公务员制度对公务员兼职有明确的规定:即国家公务员原则上一人一职;公务员确因工作需要,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在国家机关内兼任一个实职;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6.培训、交流与回避
公务员培训,是指国家机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职位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公务员进行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公务员培训包括新录用人员的初任培训、晋升职务前的任职培训、从事专项工作的专门业务知识培训和全体公务员的更新知识培训等类型。
公务员培训的特定对象和明确目的,决定着公务员培训与其他普通教育有着很大不同,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首先,从性质上来看,公务员培训属于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拓宽知识或追加知识的教育;其次,从目的上来看,公务员培训主要是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从而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再次,从内容上来看,普通教育注意知识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而公务员培训则强调针对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中国政府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于2001年启动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全国已有80多所院校招生。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是在职国家公务员系统学习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并结合实践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开发国家公务员人才资源的重要措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突出两者的结合,是与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的。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优化公务员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对加速培养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的行政管理人才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台阶。
公务员的交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国家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变更或解除公务员的工作关系或职务关系的一种人事行政活动与过程。公务员可以在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公务员交流形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等形式。调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行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助理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以及国家公务员调出国家行政机关任职。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调入行政机关,成为国家公务员队伍中的一员;二是国家公务员调出行政机关,调离国家公务员队伍。转任是指国家公务员因为工作需要或其他正当的理由,在国家行政机关内部(包括跨地区、跨部门)的平级调动。挂职锻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在职国家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党政机关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挂职锻炼是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行政关系,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内外混合性交流以及单向性等特点。
公务员的回避,是指为了保证公务员依法执行公务,保持廉洁公正,防止利用职权为自己及其亲友徇私舞弊而对其所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公务员回避制度具有强制性、预先性和严密性等特点。
《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回避的种类和范围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一是任职回避。公务员之间有配偶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检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二是公务回避。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涉及本人或者与本人有亲属关系的人员的利益时,本人不能参与处理,也不得施加影响。三是地区回避。在一定层级的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要进行籍贯回避。具体来说,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区回避。
7.辞职和辞退
公务员辞职和辞退是公务员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是法律赋予公务员和国家机关的双向选择权。
公务员辞职是指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依照法律规定,辞去现任职务,解除或部分解除其与国家机关职务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或法律事实。辞职,既包括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辞去所担任的领导职务,但仍保留国家公务员的身份的辞职行为,即“辞去现职”,也包括公务员依法辞去公务员职务、放弃其身份和资格的辞职行为,即“辞去公职”。
辞职是公务员的法律权利之一,但辞职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即公务员本人必须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应在三个月内予以审批;在此期间,申请人不得擅自离职。
对辞职主体国家法律还有一定的法律性限制条件,即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辞职: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在涉及到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岗位上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需由本人继续处理的;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法律、行政法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
领导成员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公务员辞退,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律规定,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权限内做出解除国家公务员全部行政关系的行政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是解除了公务员与国家机关的工作关系。
辞退公务员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行为。但辞退公务员必须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即只有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或事由出现以后,国家机关才能终止其与公务员的职务关系。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予以辞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不胜任现任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为了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辞退公务员也有必要的限制性规定,如公务员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在休假期内的;行政法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不得予以辞退。
辞退公务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要由所在机关提出建议,按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辞退费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待业保险。
8.申诉和控告
申诉和控告是公务员的权利之一,具体内容包括:要求受理的权利;要求及时纠正原处理决定的权利;要求造成名誉损失的负责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权利;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的权利;要求惩处责任人的权利等。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天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申诉,其中对行政机关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在复核和申诉期间,不停止对国家公务员处分决定的执行。
公务员对于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向行政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受理申诉和控告的机关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负责地做出处理。对国家公务员处理错误的,应当坚决予以纠正,造成名誉损失的,应当负责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思 考 题
1.简述人事行政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当代人事行政的发展趋势。
3.简述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
4.简述中外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区别。
5.简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