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做人难,做成功的人更难。很多时候,我们离成功却只有一步之遥,坚持一下便会成功。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做到,是他们善于红着脸去做事;而失败的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他们只懂黑着脸去办事。因此,呆板、僵化的为人处世是不可取的,而灵活多变、游刃有余的处世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所谓有话好说,遇事好商量,遇事让人三分……等等,都是人们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态度和常用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时候软的手段都灵验,有的人就是欺软怕硬,敬酒不吃吃罚酒,好话听不进,恶话倒可让他清醒。这样强硬的态度与手段,有时是很有必要的。
软与硬,作为一种处世谋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场合,不可偏废。从理论上讲,“软”,体现友善、修养、通情理;“硬”则显示尊严、原则和力量。就客观情况而言,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软”与“硬”的两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亏。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太“软”,则易给人弱者的印象,觉得你好欺负,于是经常受到别人行为、言语、态度的戏弄与不恭。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因为不可能指望人们修养都那么好,公正无欺地待人,而恰恰相反的是,更多的人们总多少有点欺软怕硬的毛病。因此,不可一味地“软”。当然,与人交际,也不可一味不转弯地“硬”。一个人太强,必然使人觉得他头上长角,浑身长刺,别人对他的态度是:“人狠了不逢,酒酽了不喝。”换句话说就是,人太黑我不惹你,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这是一般时候的态度。到节骨眼上,别人忍无可忍,墙倒众人推。所以,为了生活平安,办事顺利,初入社会的人,或者过分软弱,过分单纯的人,务必要了解软硬两手的效用,心理上有点软硬两手交替着用的谋略与随机应变。厚黑学中,常把软比喻成“厚”,把硬比喻成“黑”。
1、黑面出击对付小人
“黑面出击”,即发现小人不给他好脸色看,让他从心理上怕你三分;一旦抓住他的把柄,必须重拳相迎,打得他翻不起身来。
黑面出击的对象是小人。对于你的黑面,有私心杂念的小人必定会心有顾忌,手脚有所收敛。因为面黑,使他摸不清你的性格、好恶而不敢轻举妄动。要知道,小人在做事以前也是会思之再三、权衡反复的。他绝不会不用脑子不思考任意而行。特别是当你是上司时,他会更加小心谨慎,先对你进行一番长时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了解你,通过了解你再决定他的行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反之,如果你对小人施之以礼,热情以待,他一定会认为你是在讨好他,认为你害怕他而在你面前行为放肆、举止大胆。加之背后搞点小动作、做些小文章,很容易使你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使整个单位松松垮垮,失去战斗力。
利用黑面这一武器,则会改变这种境况有利于事业发展。
对付小人,可以使用“先礼后兵”这个方法,制服了他还会使他无话可说,对你心服口服再也不会骚扰你。
针对某些小人,不一定直接使用“棒子”。如果先“礼”能够让他远离你、伤害不到你的话,就可以到此为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礼”已经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若再用“兵”必将令他对你心生愤懑。当然,对于那些不知好歹、给面子不要的小人,那就只好后“兵”。制之了。
常言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活动中,采取捷足先登、先发制人,抢在对手前面行动这一策略都是十分有效的。
我们说,为人不可过于宽厚,对于别人的无礼攻击和故意挑衅,不要一味的忍让,让他得意洋洋。要想打败对手,必须瞅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先下手,以快取胜,使对方防不胜防,无法应付,以使自己胜券紧握。
当然,要击败对手,先下手为强,还应当注意,抢先一步时一定要准备充分,慎重行事,否则,极有可能虽抢先却占据不了主动,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最终,战胜不了对手,落下个失败的结局。
在自觉自身力量不足的时候,可采用“借刀伤人”的手段。借刀伤人是一种高人一筹的制服小人的计谋。在人际交往中,借刀伤人的计谋可以适用在许多方面。其最基本的做法是,利用他人的力量,铲除自己的对手或敌人。自己则隐身其后,坐收渔翁之利。
面对和自己与其力量悬殊的对手,自己没有力量制服而他又对你具有很大的威胁性,这时候不妨采用“借刀伤人”之计,运用别人的力量除掉你的对手或与你相遇的小人,扫清你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北宋乾兴元年,真宗病死,仁宗继位,因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大臣丁谓、冯拯、曹利用在刘太后册立为后以及垂帘听政的前前后后,极尽巴结之能事,所以很得刘太后的欢心,都升官高任了。这三人在太后面前连进谗言,将寇准等忠臣贬出京城,此时奸佞当道,好人无辜受罪。尤其是丁谓独揽大权、骄横无比。老百姓编出了四句俚语:“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指丁谓)。欲使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面对丁谓把持朝政的局面,很多忠直不阿的大臣尽管不愿与丁谓同流合污,但也奈何不了丁谓。而大臣王曾表面上对丁谓更是服服贴贴,什么事都听从丁谓,从来也没有顶撞过丁谓。
这时,真宗的陵寝还没有建成;刘太后便命丁谓兼山陵使,雷允恭为都监。雷允恭与判司天监(掌观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的官员)邢中和前往预定地点勘察陵址,邢中和对雷允恭说“山陵上百步,即是佳穴,按古法看,选用此地为穴位,可以繁衍子孙,造福后代,只是恐怕下面有岩石和水。”
雷允恭说道:“先帝子女不多,若今后子孙多起来,移筑陵寝又有何妨?”
邢中和犯难地说:“山陵事关重大,重新勘察,必然要花费很多时间,还有7天就到下葬的期限了,搞不好,就来不及了。这可如何是好?”
雷允恭劝说道:“你不要多虑,只管督工改造,我现在就去请示太后。”
雷允恭当日去禀告刘太后,请求改穿陵穴。刘太后说:“陵寝干系甚大,不应无端更改。”
雷允恭劝道:“改穿陵穴,使先帝多子多孙,难道不是好事吗?”
太后迟疑了半晌,回答说:“你去与山陵使商议此事吧,看能否改筑?”
这样,雷允恭就去请示山陵使丁谓,丁谓没说什么。雷允恭再去请示太后,太后便答应了。于是监工使夏守思,领着数万工匠,改穿穴道。掘土数尺,即见乱石层叠,大小不一。好容易除掉乱石,忽然间,涌出一泓清水,片刻就变成了小池,工匠们看到这种情况,都议论纷纷,夏守思也惊惧得很,不敢再令动工,当下派内使向太后禀报。
刘太后得报后,就责问雷允恭,并提到丁谓。丁谓对雷允恭百般袒护,并请求另派大臣去察看。王曾毛遂自荐,自愿前往。
不到三天,王曾就回到京城,这时已是傍晚了,王曾请求拜见太后,且请求太后令身边人退下,单独谈话。太后当即把王曾召到宫内。王曾密奏道:“臣奉旨按察陵寝,陵寝万万不能改移丁渭包藏祸心,暗中勾结雷允恭,擅自移改皇陵,将陵穴置于绝地。”
太后闻听此言,禁不住大怒道:“先帝待丁谓有恩,我待丁谓亦不薄,谁知丁谓却如此昧良心,以怨报德,”当即呵令左右道:“快传冯拯进来!”
不一会儿,冯拯就进来了,太后严厉地对冯拯说道:“可恨丁谓,负恩构祸,若不将他加刑,是没有国法了。雷允恭外结大臣,更属不法,你速发卫士拿下丁、雷,按律治罪!”
冯拯一听,吓得目瞪口呆,不能回答。
太后又说道:“你是丁谓同党吗?”
冯拯忙免冠叩首道:“臣怎么敢袒护丁谓呢?只是皇帝初承大统,就下令诛杀大臣,恐使天下臣民惊骇不已。还请太后宽容。”
太后听后便下令先将雷允恭处死,以后再惩处丁谓。
不久,太后下谕将丁谓降为太子少保(东宫官名,无实职掌,属寄禄官),贬到西京洛阳。
采用“借刀伤人”的“黑”手段时,可以借助领导的力量,群众的力量,外地区外单位的力量,也可以借助比对手更加强大者的力量,借助各种可利用之力。总之,要根据对手的情况,选择有利的力量并借助它打败对手。
2、根据自己的实力,可采取先“厚”后“黑”的策略
为人处世,该“厚”还是该“黑”没有定法,完全靠自己的感觉把握,手法也不一定一成不变。有时,也可根据自己的实力,可采取先“厚”后“黑”的策略。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在矛盾激烈的关头,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而格里高利则针锋相对,在罗马的拉特兰诺宫召开了一个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号召力非常之大,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国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了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于1077年1月身穿破衣,只带着两个随从,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请罪忏悔。
但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去拜见教皇。
到了卡诺莎后,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行”。
亨利恢复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然后派兵把一个个封建主各个击破,并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告灭。在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地,最后客死他乡。
显然,亨利的“卡诺莎之行”是别有用心的。在他与教皇对峙,国内外反对声一片,特别是内部群雄并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想利用苦肉计取得和解,赢得喘息时间,以便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再和教皇较量。结果,他成功了。
有些求人者在紧要关头万不得已时,会突然采用一种致命的手段:在百般求告,仍不见效,走投无路之际,口中大叫:“看在老天爷份上,您就高抬贵手,开开恩吧!”紧接着身子挺直,双膝向下,“扑通”一声,跪倒在被求者面前。这可是一种极“厚”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场面并不少见。
为了积蓄力量,为“硬”创造机会和条件,练就一身“软”功夫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