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6185400000037

第37章 做事要有轻重缓急——《管子》第一

“轻重”

“自理国伏羲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不时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似乎任何事情在他们那里都是十分重要的,必须都立刻处理好才行。可是,他们的这种作为,却往往落得个殚精竭虑却没有多少成绩的结果。每次遇见这样的人和事,总是让人为他们觉得不值得。

是什么原因造成上面的不好后果?从表面上看来,做事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人是相当敬业,也是相当勤奋和努力的。然而,他们的力量却没有用对地方。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在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的力量,以至于他们在处理那些应该多花时间精力的事情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此说来,对于这种人来说,重要的就是学会“做事要有轻重缓急”。

什么是“做事要有轻重缓急”?对于这样一句日常用语,很多人同样是只知道拿出来教导他人,却并不知道它的真实含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就经常会犯下面的错误:明明知道应该把眼前的事务分出个轻重缓急来,可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却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清楚孰轻孰重、孰缓孰急。因而,在进入《管子》一书的思想品味之前,我们还是让管子给我们讲解一下“做事要有轻重缓急”的意思。

在《管子》里面,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出“做事要有轻重缓急”这句话。但是,《管子》的作者却重点讲述了这句话的关键词“轻重”。其实,《管子·轻重》篇主要就是在围绕着这个词语展开论述的。那么,在《管子·轻重》篇里面,“轻重”意味着什么?通观《管子·轻重》篇,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关于“轻重”一词的两层含义,下面我们就依次来品味它们。

首先,“轻重”指的是一种对待和观察事物的态度或者方法。在《管子·轻重》篇里面,“轻重”具有这样的含义;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要对事物抱有太深的成见,需要把事物看成变动不居的。这是什么意思?实际上,作者是在说: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往往喜欢固定用某一种观点来看待某个事物,这恰恰违背了世界万物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规律;如果人们保持用这样的观点去看待万物,那么就会分不清轻重缓急。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事物的轻重缓急也是在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的。在某些时候,事物的这一方面是轻和缓的,可是在另外的情况中却又是重和急的了。倘若一个人在情况已经改变的时候,仍然一成不变地看待事物,那自然也就分不请孰轻孰重、孰缓孰急了。

在《管子·轻重》篇里面,上面这种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治国者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治国方略和政策。在《管子·轻重戊》篇里,作者记录了如此的一段对话:“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伏羲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意思很明显:齐桓公不知道在制定政策时,为何要注意轻重,于是就向管子请教。管子就回答说:“从伏羲这样的圣王治理国家开始,没有一个治国者是不注重政策的轻重缓急就能成就王者伟业的。”在这段对话的后面,管子还一一列举了诸如伏羲、神农、黄帝和夏、商和周三代的圣王们在处理政事的时候是怎样注重轻重缓急的事例。看来,在管子那里,按照事物变化了的情况来决定轻重缓急便是国家治理得好与坏的关键了。

实际上,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注重轻重缓急也是益处多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改变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点,看清楚哪些才是当前情况下需要着手处理的,哪些是可以稍缓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在这里,我觉得大家不妨多去品味一下《管子·轻重》篇。在这一篇文字里面,作者向我们展现了那些成功处理国家大事的具体和生动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之所以是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注重了不同情况下的轻重缓急。因而,阅读这些事例,对于我们熟悉和领会轻重缓急的对事态度是极为有用的。

除了按照变化了的情况来决定事物的轻重缓急之外,在《管子·轻重》篇里面,作者还用“轻重”来专指一种制度或者法令的规定。这又是什么意思?实际上,作者是把“轻重”看成了一种法令了,也就是所谓的“轻重之法”。什么是“轻重之法”?《管子·轻重》篇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专门解释这个词语:“轻重之法曰:自言能为司马不能为司马者,杀其身为衅其鼓。自言能治田土不能治田土者,杀其身以宣其社。自言能为官不能为官者,劓以为父。故无敢奸能诬禄至于君者矣。”(见《管子·轻重》篇“揆度”)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那些说自己能当司马而实际上却不能胜任的,那些说自己能兴办农业而实际上却不能胜任的,那些说自己能为官而实际上却不能胜任的,都要处以重刑,或者杀掉,或者把鼻子割了。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奸邪之人敢于在君主面前骗取功名利禄了。如此说来,在《管子·轻重》篇,所谓的“轻重”就是统治者对待臣下的方法了——按照臣下实际做出的成绩,来决定应该是奖赏还是惩罚。看来,管子所谓的“轻重之法”同样适合于如今的管理者。现在的管理者,尤其是那些十分重视企业的成本控制的,哪里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只知道按照既有规定给予员工薪水,还想方设法的要减少这方面的支出,很少能真正做到对有功的奖赏,即使有奖赏也不重,那又怎么能够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