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6185400000013

第13章 修养要从自己做起——《大学》第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有时会遇见这样的人:这些人喜欢向别人抱怨现在社会中的人没有道德修养,毫无廉耻之心。可是,一转眼的功夫,我们又会发现他们自己也在做着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看来,批评别人没有修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难的则是修养从自己做起。

当批评家总是容易的,因为批评家不需要亲身去实践。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批评家们也就失去了感受实践中存在的困难的机会。然而一个人的很多能力,尤其是道德修养(这也是一种能力,它体现为能不能遵循各种美德行为),只有在实践之中方能真正培养起来。举个例子来说,有的人喜欢批评他人的不孝顺、不赡养父母什么的。可是,轮到他自己该孝顺父母的时候,他就会有各种借口和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了,比如离家远、经济状况不好等等。的确,这些是道德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可是,对于一个真正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来说,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他们总是有解决的办法。如此说来,重要的就不是空谈什么道德修养了,而是在身处各种环境之中,都能从自己做起,努力去实践那些美德。

对于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很多经典思想著作之中,都有广泛和深入的讨论。比如,在《论语》里面,孔子倡导为政者要“子率以正”,就是要从自己做起养成正直的美德;在《孟子》里面,孟子倡导人们做成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等等。在这些思想家那里,修养绝对是自己的事情,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必须从自己做起。

除了以上列举到的一些经典著作以外,中国古代还有一本经典著作更加清晰明白地强调了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这个道理,这本著作就是“四书”之一的《大学》。下面我们就来品味《大学》,通过它来学会怎样修身养性。

摊开《大学》,我们首先就会读到这样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那些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伟人,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则要先搞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搞好自己的家庭,则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好自己的身心,则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则要先诚实自己的心意;想要诚实自己的心意,则要先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的办法则是仔细地研究万物。

对这段话,大家或许不是非常熟悉。可是,我要说出另外一些词语来,大家肯定就会恍然大悟了,这些词语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大家或许已经看出来了,这些词语其实就出自《大学》的这段话里。

在中国人的心目之中,人生一世要做的无非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几件事情。只不过,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来说,有的人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做得少一些而已:一般老百姓,修养一下身心,把家庭搞得人畜兴旺就满足了,一般不会考虑其他事情;而另外一些人,比如那些“学而优则仕”的人除了上面的考虑之外,就还会想着怎样去治国和平定天下了。然而,无论是哪种人,他们都不会忘记了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养自己的身心,尤其是修养自己的德行。为什么这样说?

大家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上面引用的《大学》之中的那段话,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特征:所谓的平天下、治国和齐家与正心、诚意、致知和格物,其实都是围绕着修身来说的。我们可以说,平天下、治国和齐家是修身的外在目的,而正心、诚意、致知和格物则是修身的具体办法。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想要平天下、治国和齐家,那么他就必须用正心、诚意、致知和格物这些办法来修身。因此,修身其实是关键。不仅如此,这里的修身说的并不是去修别人的身,而是修养自己的身。在《大学》的原文之中,是用一个“其”字代替的。实际上,这里的“先修其身”的“其”字指的就是自己。

如此看来,修养身心就是自己的事情了。一个人要修养身心也必须从自己做起,而不是去要求他人修养身心。换句话说,不能够因为别人的不修养身心和道德修养的败坏,就为自己开脱。别人的道德败坏,是别人的事情,并不妨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个社会之中道德败坏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才更加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自己做起,树立一个德行的榜样。

然而可悲的是,如今的人们或许早已忘却了什么是道德修养。在他们那里,“道德值几个钱”?因此,举目四望,我们更多看见的并不是人们在从自己做起努力实践美德,而是相互推诿:“凭什么我要讲道德?别人干嘛不讲道德?”他们不仅不会从自己做起注重道德修养,反而因为别人的道德败坏而放弃自己本来应该做的事情。不知道这样讲的人想过没有,倘若我们的世界人人都如此推卸道德责任,那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能觉得幸福和安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