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6184300000038

第38章 卷入“台参”闹剧

韩愈宣抚王庭凑,不辱使命而归,穆宗十分高兴,“欲大用之”(一说“且欲相之”),遂改任其为吏部侍郎。吏部为中央六部之首,掌管官吏铨选考课,即执掌人事大权。韩愈作为副部长,权势当然颇重。

当时的宰相李逢吉是个十分奸诈阴毒之人,虽和韩愈素有交往,但因韩愈在李逢吉和裴度的相位之争中显然站在裴度一边,亦被李逢吉忌恨。当时还有一位名人,即写《悯农》二首的李绅。李绅当时社会声望很高,“旦夕且相(将做宰相)”,这个人更直接威胁到李逢吉的相位。于是他便利用职权对韩、李进行了一次别有用心的任命,使二人跌入他所设的政治圈套。

据《新唐书》韩愈传云:“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尹(长安市市长)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绅为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一把手,而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二把手,按惯例,御史大夫应按时去参见御史中丞,称“台参”(亦称“台谒”),并且,如京兆尹和御史中丞相遇,理应“避道”(让路)。由于韩愈是由吏部侍郎调任京兆尹,没有升官,受了点委屈,作为补偿:唐穆宗专为发布诏令:“敕曰:朕屈韩愈公为尹,宜令无参御史,不得为故常(常例),兼御史大夫用优之。”就是说,韩愈当京兆尹,另在御史台兼任御史大夫,故韩愈可以不参拜御史中丞李绅。穆宗以为这样可以平衡各种矛盾,而不明白这样会引起什么样的麻烦,可这正是李逢吉的阴险用心所在。结果,韩愈不去参谒李绅,李绅不高兴;在街上相遇,韩愈不让路,更让李绅恼火。本来,李绅考进士,是由韩愈向陆傪推荐的十人之一,应是有恩于他的。但后来二人关系不那么和谐,现在狭路相逢,李绅认为韩愈不守规矩,冒犯了他的权威,于是上书弹劾韩愈,而韩愈也不示弱,拿出皇帝的诏令替自己解脱。李绅为了给韩愈难堪,故意把本应在御史台受杖责(小杖)的犯人移送到京兆府处理(受大杖责罚),而韩愈则借口京兆府地方小,不予受理,甚至“脱囚械纵去”(将犯人释放),有意和御史台闹对立。李绅对此也无可奈何。李绅有权,韩愈有特权,二人互相争持,各不相让。由于二人“文刺纷然”,惊扰了朝野,也影响了公务,而这一结果正是李逢吉所需要的,于是遂以“台(御史台)、府(京兆府)不协(不协调)”为由两改其官:让韩愈再为兵部侍郎,而将李绅逐出了京城,任命为江西观察使。这一任命,韩愈和李绅均不认可,到穆宗面前申诉,最后,穆宗决定:任命李绅为兵部侍郎,韩愈再为吏部侍郎,而这两次任命之间隔了六天。由李逢吉设计并直接导演的“台参”闹剧亦随之收场。

韩愈被李逢吉算计,中了圈套,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韩愈一生,宦海浮沉,多次卷入政治斗争漩涡,这是最后一次,因穆宗去世,韩愈因病罢去吏部侍郎之职,结束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韩愈出任京兆尹,从长庆三年(823)的六月到十月共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但他长安市长还是做得有声有色。据李翱《韩吏部行状》云:“改京兆尹,六军将士皆不敢犯,私相告曰:是(这人)尚欲烧佛骨者,安可忤!故盗贼止。遇旱,米价不敢上(涨)。”韩愈连佛骨都敢烧,他还怕什么?谁还敢惹他?连皇帝的御用军人都不敢惹他,盗贼们当然也销声匿迹了。遇到旱灾,商人们也慑于韩愈的威望,不敢肆意哄抬粮价。物价稳定,社会秩序良好,这也算是韩愈最后的政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