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唐代是比较重视教育的,教育事业也相对发达。除中央所办的国子监外,地方有州、府、县学,县学之下,又有分校。地方学校均由各级地方政府兴办,配备师资,教授生徒。而实际上,很多地方都办不到,尤其是像潮州这样的荒远小州,不但分校废弃,甚至州、县之学也废而不兴。韩愈历来对教育十分重视,从他三入太学执教,谆谆教诲子弟;写《师说》,抗颜为师;上疏反对朝廷因天灾而停止科举考试等一系列言行,都表明他对教育事业的关切。因此,他到潮州不久,就觉察到潮州教育状况十分糟糕的现实,于是就立即着手兴办学校,振兴教育事业。
他以州刺史的身份给所属各县发了一个《潮州请置乡校牒》。牒,是上级发给下级的一种公文,而这封牒是专就办学问题下发的文件。牒中首先对潮州已成文化沙漠的情况深表不满和忧虑:“此州学废已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州学久废,进士、明经两科,百十年间不但无一人及第,而且连一名“乡贡”之士都没有。由于教育的严重缺失,所以这里的文化、文学水平,伦理道德教育都极差,韩愈认为这是县里的耻辱。基于此,韩愈要求各县除整治、兴办县学外,还要从基层的乡学办起,改变“闾里后生无所从学”的局面。而作为一州之长,其首要的责任是率先办好州学。为此,他特地聘请“沈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且排异端而宗孔氏”的赵德为师,并让他以摄海阳县尉、州衙推官的身份“专勾当(主管)州学,以督生徒。”除此之外,韩愈还带头筹措办学经费:“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收支相抵后剩余的财物),以给学生厨馔(补贴伙食)”。就是说,韩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百千(十万)钱来兴办州学。自己掏腰包办学,相当于今天的捐资助学,看来,韩愈也是在搞希望工程。潮州州小,刺史俸禄不多。韩愈由刑部侍郎这副部级干部贬到潮州,工资降了不少。岭南节度使孔戣曾打算“每月别给钱五十千(五万)”以补贴其用,被韩愈委婉谢绝。韩愈在自己不富裕的情况下捐钱兴学,确为难能可贵。
在韩愈的多方努力下,潮州的各类学校都有起色。赵德对韩愈十分敬重,视之为师。在州学里除教授生徒们《诗》《书》外,还选录了韩愈七十二篇文章编成《文录》,作为文章范本向生徒们广为传播。
韩愈在潮州仅有半年左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瞬间;在潮州的历代地方官员中,不过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但他在潮州的人文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就在兴办教育,传播文化这个根本点上。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的开头就饱含深情地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道理深刻,绝非虚誉。苏轼文中还说:“始潮之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由是潮之士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潮州有了浓厚的教育气氛,有了良好的社会教化,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奉若神明,为其建庙,血食百世,至今香火鼎盛。为永远铭记这位给潮州带来巨变的贬谪之臣,潮人还以其姓氏命名山水,如韩江、韩山、韩亭等。韩愈之享有这等荣幸,古往今来,实属罕见,这大概也是韩愈生前料想不到的。他兴学重教,替百姓办了好事,潮人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