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6184300000025

第25章 发牢骚反被提拔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韩愈因替贪官华阴令柳涧辩护而以“妄论”罪由职方员外郎调任为国子博士。韩愈自贞元十八年至此,已三次到太学任博士,这一次又被弄到文教战线上,气就不打一处来。《新唐书·韩愈传》说:“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

这篇文章看似模仿东方朔的《答客难》,实则是一篇抒发才高被黜、忧愤极广的作品。文中确以国子先生自喻,但又绝不仅于自喻。文章对选拔培养人才的标准、方法、统治者如何举贤荐能等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对当时的用人路线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表达了他希望朝廷广开才路的社会理想。“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国子先生对诸生的教诲,早已成为历代学子们的座右铭。文中说:“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小人),登崇畯良(提拔贤才)。占小善者率已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用)……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有人认为这是韩愈给当权者拍马屁,有意粉饰现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韩愈在这里都是正话反说,其真实意见是,如今是君不圣,相不贤,凶邪当道,畯良疏远,有才之士不被录用,有司不明不公。毫无疑问,这不是替统治者涂脂抹粉,而是对用人现状的尖锐批判。接着文章又借学生之口,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质疑: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夜以继日),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寻坠绪(失传的儒家道理)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继承)。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佛,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即是说国子先生在各个方面都堪称楷模,而遭遇却极坏:“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肋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冬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就是说,你老先生不被人信任,没有朋友帮助,刚当上监察御史,马上就被贬为阳山令;当了三年博士,这闲散之职也表现不出你的建树。暖和的冬天,你老婆孩子喊着冷;丰收的年成,你老婆孩子叫着饿。你自己头也秃了,牙也掉了,这样活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以此来说明现实并非君臣圣明,人尽其才。文章的最后部分,又是国子先生对学生质疑的自我解嘲。他以木材为喻,说明好木匠能大材小用,小材小用;以药材为喻,说明好医生能贵药、贱药各有各用;而好的宰相用人,是能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安排合适的工作。像我这样不中用的人,现在还领着国家的俸禄,老婆孩子不用劳动,我出门还有马骑,日子过得不错,对于我的无能,“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皇上和宰相对我不加责罚、排斥,已经是我的幸运了。我一有所行动就遭人诽谤,但我的名声也随着增大了;把我放在闲散岗位上,那是我应得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再计较个人工资的多少,职位的高低,指责上司,那就非常不合适了。在貌似非常满意中表现出对自己处境的非常不满意。

文章通过师生对话,老师唱红脸,说好话,学生唱白脸,表不满;学生嘲讽,先生解嘲,一正一反,充分表达了韩愈的思想。全文从“才能”落笔,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反语和委婉含蓄的措辞,于貌似诙谐之中表达自己对人才问题的卓见,也充分抒发了个人的牢骚不平,显示了良好的才华和修养。

茅坤评此文说:“《进学解》,此韩文正正之旗,堂堂之阵也。其主意专在宰相,盖大材小用不能无憾,而以怨怼无聊之辞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辞托之己,最得体。”故此文一出,遂在士大夫间广为传诵,当然也传到当权者手中。据《新唐书·韩愈传》载:“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就是说,韩愈因这篇发牢骚的文章得到当权者的青睐,进入了一个官运亨通时期:比部属尚书省的刑部,相当于中央审计财务的机关,史馆的修撰(编辑)是他的兼职;考功郎中是尚书省吏部考功司的主管官员,掌管对文武百官善恶、功过的考核;知制诰,就是给朝廷起草诏书;而中书舍人则是掌管朝廷的诏告制敕,可以列席宰相会议,可以到政事堂吃饭,权任极重,是历代封建文人们梦寐以求的职位。

韩愈在两年之中三改官职,确属破格提升。他由一位大学教授一步步迈向中央权力的中心,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