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6184300000190

第190章 贬黜奸佞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为相,掌握政府大权,全面推行新法,并将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贬出朝廷,相继起用了曾布、章惇等人。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罢相时,推荐韩绛为相,吕惠卿为参知政事,章惇、曾孝宪等受命继续根究市易司事。而这些人多谋私利,推行新法甚不得力,政局出现极大困难。无奈之下,神宗只好请王安石二次出山。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复出为相,但吕惠卿、章惇等人不但不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反而打击排挤王安石,致使改革无法推进。熙宁九年春天以后,王安石屡次提出辞职,至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出知江宁府,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而韩缜、蔡确、章惇、吕惠卿等人相继控制朝政,继续推行新法。但王安石所强调的“摧制兼并”政策推行显见不力,弊政丛生。熙宁变法前后推行了十八年,虽也在某些方面有所收益,但对造成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根本问题并未触及,未能使当时的统治制度发生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王安石之后的新法推行者争权谋私,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哲宗即位,宣仁太后临朝听政,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后,遂将蔡确、章惇、吕惠卿等人一一贬黜。

宋哲宗元祐八年(1086),苏辙由秘书省校书郎升为右司谏。司谏是谏官之职,对于百官的考核、进退均有发言权。苏辙充分利用手中的职权,努力为朝廷清除奸佞之臣。

当时,宣仁太后临朝听政,启用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欲除弊事。而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宋史·苏辙传》)这一年的闰二月,苏辙即上《乞罢左右仆射蔡确韩缜状》,不久,蔡确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陈州;又有《乞罢蔡京知真定府状》,蔡京先被罢知开封府出知成德军;五月,又有《论蔡京知开封府不公第五状》;对于韩缜,苏辙多次上奏,先有《乞罢右仆射韩缜札子》,后有《乞责降韩缜第八状》,同年四月,韩缜被罢知颍昌府;对于枢密使章惇,苏辙有《乞罢章惇知枢密院状》,章惇被罢知汝州;吕惠卿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开始媚附王安石,对推行新法十分卖力气;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辞去宰相时,推荐他为参知政事。熙宁八年,王安石复相后,吕惠卿不择手段地打击和陷害王安石,把王安石当成仇敌。对此,世人十分厌恶他的所作所为。哲宗上台,宣仁太后临朝听政,启用司马光等人,吕惠卿这个风派人物,自知不免被罢黜,于是主动要求“宫观以避贬竄”。苏辙多次上疏,以论其奸。五月,苏辙有《乞诛竄吕惠卿状》;六月,又有《再乞罪吕惠卿状》,吕惠卿被责知台州;不久,又有《论吕惠卿第三状》,吕惠卿再贬为建武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且“不得签书公事”。

此外,苏辙对知枢密院安焘等人也都有请求罢黜的表状。苏辙对这些新法执行者中的佞臣毫不宽恕,力主将他们贬出权力机关,的确表现了一种嫉恶如仇的精神。当然,哲宗亲政后,又行“改革”,这些落水的新法派人物,又重新上台执政,章惇、吕惠卿之流对苏轼、苏辙兄弟一贬再贬,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