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世称小苏。嘉祐二年(1057),年仅十九岁的苏辙,与兄同榜登科。四年后,又中直言极谏科,出任大名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主动要求放外任,历任河南推官、陈州儒学教授、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签书判官等职。后受苏轼“乌台诗案”的影响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即位后,高太后起用旧党,苏辙被召入京,任右司谏,后迁御史中丞,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副宰相)。哲宗亲政后,新党又上台,苏辙又被贬知汝州、筠州,又迁化州别驾。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旧党再度掌权,苏辙恢复大中大夫官职,后告老罢官,筑室于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政和二年(1112)病逝,享年七十四岁。南宋时,追谥“文定”。
苏辙思想较为复杂,早年以儒为主,关心时事,关心民生;晚年辞官家居,笃信佛、老,喜谈性理,有将玄学、禅学和理学合一的趋势。
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倡“养气”之说。其文众体兼长,尤长于记叙。其文章“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刘大漠《栾城集·序》)“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轼《答张文潜书》)其创作成就不如其兄,但也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
有《栾城集》传世。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辙参加了直言极谏科考试。八月,翰林学士吴奎、龙图阁直学士杨畋(tián)、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考试制科举人于秘阁楼。后仁宗又御崇政殿策试制科举人。当时仁宗年事已高,苏辙忧虑皇上倦于勤政,于是极言得失,对于禁中(宫中)之事,尤为激切。苏辙说:陛下在位三十余年了,经常忧虑国事吗?我读制策,看到您有忧惧之言,但“窃意陛下有其言耳,未有其实也。”从前,在宝元、庆历年间,西夏入侵,“陛下昼不安坐,夜不安席,天下皆谓陛下忧惧之心如周文王。然自西方解兵,陛下弃置忧惧之心已二十年矣。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臣以为忧乐之节易矣。”又说:“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数千,歌舞饮酒,优笑无度。坐朝不闻咨谟(讨论商酌),便殿无所顾问。三代之衰,汉唐之际,女宠之害,陛下亦知之矣。久而不止,百蠹将由之而出。内则蛊惑之所污,以伤和伐性;外则私谒之所乱,以败政害事。陛下无谓好色于内,不害外事也。今海内穷困,生民愁苦,而宫中好赐不为限极,所欲则给,不问有无。司会不敢争,大臣不敢谏,执契持敕,迅若兵火。国家内有养士、养兵之费,外有契丹、西夏之奉,陛下又自为一阱以耗其遗余,臣恐陛下以此得谤,而民心不归也。”苏辙当面指斥仁宗不忧国事,胸无远虑,每天专宠女色,优乐无度,致使“司会不敢争,大臣不敢谏”,国家内外交困,百姓水深火热,而皇上奢靡无度,势必导致“民心不归”。这些话句句切中要害,充分表现了苏辙关心国计民生,犯颜直谏的勇气。
由于激愤,不给皇帝老爷留面子,苏辙自以为必定被黜。核考官司马光认为应入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马光与范镇商量,以苏辙入第四等,蔡襄也表示同意,唯有胡宿认为苏辙出言不逊,竭力请求将苏辙废黜。司马光上奏章力争,认为苏辙的对策“词理俱高,绝出伦辈。”“其指陈朝廷得失,无所顾虑,于四人之中最为直切。今若以此不蒙甄收(录取),则臣恐天下之士皆以为朝廷虚设直言极谏之科……从此四方以言为讳,其于圣主宽明之德亏损不细(不少)……陛下特以其直切收之,岂不美哉!”司马光以利害说服了仁宗。此后,执政大臣将苏辙的对策呈上,还想废黜他。仁宗不许,说:“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就是说,以直言极谏科招纳人才,又以直言极谏将人废弃,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宰相不得已,只得将苏辙收入下等,授官为商州军事推官。谏官杨畋见仁宗时说:“苏辙,臣所荐也。陛下赦其狂直而收之,盛德之事也,乞宣付史馆。”仁宗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苏辙的犯颜直谏引起大臣们的争议,差点因直言而被废。幸亏司马光、杨畋等人力争苦谏,仁宗才出于顾全颜面而最终录取了苏辙。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但因其父亲苏洵年事已高,又被任命修《太常因革礼》一书,其兄苏轼考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凤翔府签书判官,故苏辙乞求留京照顾父亲,并未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