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6184300000146

第146章 与尊师欧阳修

《宋史·王安石传》说:“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第。”欧阳修比王安石大十四岁,宋仁宗宝元、庆历之间,欧阳修的文名已遍天下,奖励后学不遗余力。曾巩将王安石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为之呐喊,据说当时欧阳修请曾巩转致王安石,请他到府上面谈,但王安石始终没有登门,这也很符合王安石狷介的性格。

嘉祐二年(1057),王安石入朝为群牧判官,此时欧阳修也完成出使契丹的使命回到朝廷,为礼部尚书,权知审刑院。欧阳修对王安石依旧十分看重,写了一首诗《赠王介甫》送给他:“翰林(指李白)风月三千首,吏部(指韩愈)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樽酒盍留连。”对王安石的诗文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相识的强烈意愿。王安石为此答诗《奉酬永叔见赠》曰:“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把欧阳修比作当代的孟子和韩愈,极表赞美之意。在此后一年内,王安石又一连给欧阳修写过几封信,并附上自己所作新诗。如其《上欧阳永叔第二书》说:“某以不肖,愿趋走于先生长者之门久矣。初以疵贱不能自通,阁下亲屈势位之尊,忘名德之可以加入,而乐与之为善。顾某不肖,私门多故,又奔走职事,不得继请左右。及此蒙恩,出守一郡(知常州),愈当远去门墙……以事之纷扰,未得具启,以叙区区乡往之意。过蒙奖引,追赐诗书,言高旨远,足以为学者师法……”也高度评价了欧阳修,并表达深深的仰慕之意。当时王安石知常州,后又提点江南东路刑狱。欧阳修对王安石十分关注。他在《再论水灾状》中,对知池州的包拯,知襄州的张瑰,崇文院检讨吕公著和王安石大加褒扬,称王安石“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者。”他建议朝廷重用此四人,“置之左右,必有裨益”。

熙宁变法开始后,欧阳修知青州,对青苗法多有批评。王安石虽有不满,但似乎还未伤二人之间的私人感情。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同平章事(宰相),欧阳修知后,于次年春写了《贺王相公拜相启》,对王安石“受万乘(指神宗皇帝)非常之知”并未表示异议。后欧阳修请求退休,有人请挽留,王安石曾说过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的狠话,此事欧公或不知,或知而未予理睬,二人并未因此反目。至欧阳修去世,王安石写下了《祭欧阳文忠公文》,说出了“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之类发自肺腑的话语。

王安石和欧阳修虽有因政见不同引起的不快,但二人在数十年的交往中,互相尊重、仰慕、称颂是其私谊之基调。由于欧阳修的宽仁大度,故二人生前不曾公开反目;由于王安石知错能改,在欧公去世后,写祭文高度评价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和功业,极表仰慕向往之深情,终使二人的友谊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