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竞技中关村
6184000000148

第148章 经历就是一种财富

北京中重重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杏茹

杨杏茹

杨杏茹,女,1952年出生于甘肃,祖籍河南,1963年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北京,“文革”期间到云南插队,后又转到河南继续插队。恢复高考后上大学,毕业后在河南洛阳企业工作,出国前任中国重机行业协会矿山机械协会秘书长。1991年,国家经贸委经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赴加拿大攻读MBA硕士,在河南省连续三年没有人通过选拔者试的情况下,杨杏茹作为唯一通过者试的考生顺利入选,来到加拿大安大略省劳伦田大学商学院顺利完成学业。1993年5月获得硕士学位后,杨杏茹被选拔到加拿大外贸部对外贸易促进办公室,负责东南亚工业品进出口调研。1995年以后,杨杏茹多次回祖国,对重机行业的产业政策变化和深化改革非常关注,在自己所熟知的行业飞速发展的感召下,从2001年开始,杨杏茹开始承担“中国重机行业信息中心”和“重机行业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的工作。2004年,创办了北京中重重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12万元创业基金资助。

杨杏茹忙,杨杏茹非常忙。

在开始预约大约两周以后,杨杏茹终于在周末的下午完成工作以后,踏踏实实坐下来接受采访。

杨杏茹十分低调,但是一旦答应的事情,做起来十分正式也非常认真。杨杏茹说,其实她非常喜欢和朋友一起交流、聊天。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休息方式。

她精力充沛,语速也非常快,还真有一点像李准笔下的李双双。

对于自己所钟情的事业,她充满激情,侃侃而谈。命运这个东西有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巧合。杨杏茹的一生似乎都和中国重机行业的发展绑在了一起,无心插柳,柳荫遍地。出国前就担任了中国重机协会矿山机械分会的秘书长,回国以后,又为重机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效力。选择创业项目,竟然也是为了解决重大装备的专用软件配套的燃眉之急。

在她的介绍里,有的时候你分不清楚哪些是无偿的义务服务,哪些是创业经营的内容。一切都胶着在一起,为了重机行业的发展,应该做的全都做了。说起行业的变化、企业的进步,杨杏茹如数家珍。

渐渐地,你明白了杨杏茹的优势就在于这分不清里面。如此深厚的行业背景,如此大的产业规模,如此特殊的甲方和乙方,如此切合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就好像一首歌,你作为一个乐句,必须融合在整个旋律里,才会有意义。否则,什么也不是。

作为特定年龄阶段的海归创业者,杨杏茹从来不避讳把“祖国的培养”挂在嘴上。从骨子里,她就是这样认为的。在加拿大舒适和安逸的生活,不能阻挡她为自己所熟悉的行业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用她的话说,大环境太好了,政府部门已经完全改头换面了,是政府推动你往国家的产业政策上走。就是这一点,让杨杏茹卖掉了加拿大的房子和汽车,回国工作和创业。

现在的杨杏茹,庆幸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她沉浸在自己所熟悉和愿意为之献身的事业里,每天忙里忙外,乐此不疲。

像杨杏茹这样年龄的人,如果不能在两句话以内说清自己的来龙去脉,必然是跟着上一代经历了不平凡的事情。比如说,哪里人?北京人。老家在哪里?山东。这是没有特殊经历的。杨杏茹的童年和少年的经历,就属于用两句话说不清的那种。

杨杏茹的父亲是一位老干部,军人出身,秉性正直刚烈。杨杏茹祖籍河南,出生在甘肃,1963年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北京。“文革”期间,父亲受到冲击,被赶回甘肃。杨杏茹在“文革”后期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云南插队,后来又转到了河南老家继续插队锻炼。

一般在那种荒谬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杨杏茹回忆说,父亲被造反派批斗,让他跪下,他坚决不肯,宁可被造反派把腰踢坏。艰苦的知青生活和父辈的曲折经历,在杨杏茹身上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动力。

杨杏茹大学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调动到原机械部直属的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负责矿山机械行业信息工作,带领团队建立了中国矿山机械信息网。经过踏实和勤奋的努力工作,后来担任了中国重机协会矿山分会的秘书长,经常往来于北京和洛阳,参加并组织行业里的各种活动,熟悉了上到机械工业部,下到大型企业集团的整个行业的情况。

可以想象,从那个时候起,杨杏茹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忙忙碌碌,也积累并孕育了对这个行业的特殊感情。

1991年,外经贸部与世界大学生组织合作,由各省经贸委组织省、市的两级考试,选拔优秀管理干部赴加拿大攻读MBA。有幸的是杨杏茹分别通过几级初试,最终获得分配给省里的唯一指标,顺利通过了全国考试。MBA,在20世纪90年代初是一个多么陌生、多么神秘而又多么遥不可及的概念啊!自从国家选派优秀干部到西方国家学习专业的管理知识,整整三年,河南省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选拔考试。杨杏茹在许多人意料之外,成为河南省有史以来派遣干部赴欧美读MBA的第一人。那时的她已经38岁。

现在回忆起来,杨杏茹并没有对此做过多描述,而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仿佛所经历过的磨砺,就是一种通常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面对这样的经历,我们不得不感叹,在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改善的今天,我们的青年一代,虽然再也不可能重复过去的艰苦和磨难,但是也轻易无法进入那种举重若轻的生活状态。

这是一种不大不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