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跨越正安与广东番禺两地1000多公里的特殊照片,拍摄于广东的番禺大厦。
照片的前排坐着的是正安县委、县政府的有关领导,照片的后排,站着的三位女同胞,是20年前正安县委县政府组织的“三百娘子军”出征广东番禺打工至今仍扎根那里的三位娘子军:左边的名叫杨天英,中间的名叫吕明琴,右边的那个叫李银莲。
时光倒流。
20年前,地处黔北偏远山区的正安,与当时的广东省番禺县签订了300名女青年当合同工的协议。当时,有的说“宁愿受穷受苦,也不离乡背井”,有的说“人穷骨头硬,谁出去帮人”,有的甚至还提出为啥专门招女青年的疑问。
当时的正安县委、县政府为此及时召开会议,还下发文件,广泛宣传山区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逐步改变了一些干部群众的传统观念,短短一个月内,全县11个区镇的女青年中报名的达600多人。县劳动服务公司从中挑选了300人,组成了第一批劳务大军。
临行前,县委、县政府为她们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会。1987年2月24日清晨,正安人像欢送新战士入伍那样,把这支“娘子军”送上了奔往广东番禺的千里征程。
正当正安300娘子军南下广东,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时,不幸的事发生了。
景不产生足不开工月个3续连里厂上遇巧,正时番禺到刚们军子娘气的关头,加上这支队伍纪律涣散,有的姑娘气候不适宜,怕苦不上班,活路做得少,发工资时,除了伙食费所剩无几,有些姑娘就冒火骂娘,甚至打起背包返回家乡。到6月底,300娘子军就将近“复员”三分之二,只剩下112人。贵州省劳动办公室为此向省委反映,惊动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1987年5月23日,胡锦涛在《情况反映》第一页的顶上方作了这样一段意义深远的重要批示:
“正安县第一次有组织地向省外劳务输出,缺乏经验,出点问题在所难免。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下去,就一定能闯出一条路子来。希望正安县一方面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协商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不要半途而废。”
通过两地有关方面的联合引导,正安300娘子军在那里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工资收入不断上升。到当年12月初,这支队伍又由112人发展到320人。再后来,队伍不断壮大,而且有了男工。
20年过去了,当年的娘子军如今又是怎样一番景况?
今年年初,记者赴粤采访有关农民工的题材,有幸遇见到她们。
杨天英是正安格林人,20世纪的1985年的2月,春节刚过,她随同县的300名农村女青年南下广东。
“我只有小学文化,那时节我们家有六姐妹,由于家里穷,出发时带了一床烂被子就走了。当时,家里人不同意我出来打工,一个女孩子家,说是怕村里人说闲话,可我硬是坚持来到了番禺。”杨天英清楚地记得,初到番禺时进入的是一家服装厂,第一个月拿到了160元工资,第一次见到那么多钱,高兴得一晚睡不着觉。
在服装厂打了两年工后,杨天英转入食品面包厂继续打工,打工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向前,杨天英慢慢地适应了工厂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除了每个月伙食费和其他花销外,慢慢地存起了钱,信心越来越足了。
“可那时候,同去的姐妹们有的身体不适应,有的吃不得苦,悄悄返回了正安。”
“你为什么能坚持下来?”记者问。“回来也还是穷,不如在这里好好干,有盼头。”
“的确,最初的工资低,可工资后来就慢慢提高了。”
据杨天英介绍,当她打了10多年的工以后,有了七、八万元的资本,她到湖南做生意,可由于经验不足,被人骗了。可她并没有灰心,又继续进厂打工,这几年在番禺租地建起了养猪场。
“我的养猪技术很行呢。”杨天英自豪地笑着说,“再干几年多挣点钱后将学到的技术带回家乡办养猪场,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21岁就从大山走向山外的异地他乡打工,今年已41岁的李银莲说起往事就一声叹息:“刚进服装厂的半年,每个月才领到16块钱,有时连饭钱都不够。”
可现在不同了,她不仅靠打工站稳了脚跟,还把自家爱人邀约出门,在番禺的沙头镇做生意,开了一家单车行,一年可赚6万多块钱。同时,她还做通老家乡下亲戚的思想,带了10多个姐妹一同在外创业。
到番禺20年来,她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看到有些可赚钱的生意,就是“吃”不下来。“我是哭着来到番禺的,那一年我才16岁,是300娘子军中最小的一个。”来自正安凤仪镇今年已是37岁的中年妇女吕明琴一开口就笑。
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她,当年,她和同乡的好多姐妹一同来番禺打工,进的是一家服装厂。她一直坚持了很多年,前两年依然进厂打工,工资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在番禺打工的第三年,她认识了正安老乡王正,结婚后夫妻俩共同创业,边打工边学技术。
通过多年的打拼,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和经验积累后,他们现在已在广州市番禺区的南村建起了自己的鞋厂,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老板。记者问她一年能赚多少钱,她笑而不答。后来,她的爱人王正告诉记者,一年下来可赚个50来万元。如今,他们一家人已定居番禺,两个孩子已在那里上学读书。
吕明琴还告诉记者,当年和她同到番禺打工仍留下的“娘子军”当中,有不少的成功人士,一个叫王琴的打工者如今已在深圳开了服装厂和鞋厂,拥有600多工人,其中带进了不少正安人,目前她还打算在番禺开厂,一年有好几百万元的收入。
据知情人透露,当年的300娘子军至今仍坚持留下创业的大约有1/3,随着后来者的不断加入,正安在番禺的男女打工者有三万之多。而今,她们有的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有的当上了主管,有的当上了老板,有的回乡到遵义、正安等地创业。
岁月的沧桑刻下了她们打工日子的艰辛,却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与三位“娘子军”交谈,不时可见她们身上透露出一股勤劳吃苦、敢拼敢闯的气息。
正是在她们的召引下,成千上万的农民奔向全国各地外出务工。今非昔比,正安县现外出务工的农民约15万人,全遵义市达120多万人。
往事不堪回首,可她们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创业固然艰辛,可坚持就是胜利。
(原载2007年3月16日《遵义日报》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