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奔走在乡村
6181600000055

第55章 土地流转流走了什么

推进农业产业化,土地规模经营是必不可少的路子。黔北农民在从温饱到小康的嬗变过程中,面对赖以生存的土地产生了困惑。

农产品价格低迷,增产不增收,挫伤了农民耕作的积极性。伴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脚步声,土地流转呈现了勃勃生机。凤冈县的特种种植业、养殖业引发了国家公职人员、外来投资者带着资金、技术到农村,从农民的手里“反租倒包”,在土地上挖掘潜力,烤烟、蚕桑、水果、花卉、竹子、脱毒马铃薯等产业风起云涌。红沙沟的稻田养鱼,承包人赚了钱,农民收回了租金,还在原土地上“打工”挣得票子,国家的税也利利索索交了,10多亩稻田包出了欢声笑语。

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存在承包者与农民口头约定租地的现象,责、权、利不明朗,留下了纠纷隐患。

有一个承包者,从三户农民的手里租了20亩地种烤烟,恰遇天旱,收益不好,结果一拍屁股人走了,害得三户人家不但收不到租金,反而替人交粮交税。

不少地方,土地流转后,“两税”及其他费用是由原农户缴纳还是由经营者缴纳,或者双方按比例缴纳,这个问题被忽略了,国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这样的土地流转,流走了税。

农民外出打工潮流,牵出的土地流转现象更不容乐观。

绥阳县东山村160多名青壮年农民带着梦幻与希冀,外出淘金。在家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在校学生和儿童。而整天跟着牛屁股转的又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外出打工使得这个村的田土纷纷流转,或转包给亲戚,或请人代管,有的干脆搁置荒芜。

大量的人外流,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导致重大季轻小季,甚至小季无人种,空田空土越冬。

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说,这给秋征工作、农业税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这样的土地流转,流走了农村的强劳力。

什么好卖种什么,什么挣钱发展什么。农民经营土地,有自己的眼力。

有一个地方,种植西瓜,政府行政命令农民搞统一连片种植,即所谓的规模经营,不惜动用武力,将农民种好的其它农作物强行铲除,强迫农民“合理”流转上地,结果西瓜多了卖不出去,农民只好砍来喂猪,给农民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这样的土地流转,流走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民需要教育,农民需要引导。

一浙江老板在凤冈县东山租了几百亩土地发展蚕桑,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当地农民有了租金,还被老板聘在原来的自家土地上打工,月挣票子三五百元。可一些农民在生产环节中刁难承包人,甚至在关键季节联合误工,迫使老板提高打工工资,大大影响了承包人的情绪,最初来的6个人有的走往道真。

一位乡干部告诉记者,土地流转促进了技术人才、种植能手走向农村,激活了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但随着生产效益的产生,有的干部和农民犯“红眼病”制造新的矛盾,土地开发的长效性遭遇危机。

这样的土地流转,流走了资金和技术。

实现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给当前的农村改革及经济发展增强了活力,探索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在所难免。如何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如何加强监督和管理,如何加大信贷投资力度,使土地流转规范化、有序化、法制化,确保农民的利益,恐怕是各地需要关注的问题。

(原载2001年11月21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债元外2,000

愈演愈烈的酒席、串亲、迷信等活动,影响了农村正常生活和生产,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拖住了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