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奔走在乡村
6181600000003

第3章 难舍“乡村情结”

——序王其伦《奔走在乡村》

汪孝杰

最初熟悉王其伦这个名字,是从文学刊物上。每每读到刊物上其伦的诗,总感觉到一股浓浓的乡情扑面而来;那些淳朴而形象的语言和意象,常常在我内心深处泛起阵阵涟漪;他通过诗的语言和意象传递的对乡村以及乡村人的那份质朴的情感,就仿佛是在替我倾诉心声。那时候我不认识他。

2000年,这个曾经以其诗歌让我“动心”的其伦居然来到了我的身边,成为我的同事。成了同事以后,交往仍然不多,因为我很少在办公室看到他,他经常在乡下采访。而他的名字,我则几乎每天都要见到,而且一天要见几个——因为他的发稿量很大,发稿最多的一个月,达到了70多篇,这在报社是从未见过的。

有一次,我看到了他的一篇整版通讯《红色旅游何时红》,有感于一段时期深度报道欠缺的现状,我结合这篇作品写了一则报评贴在“评报栏”上。这之后,他主动与我进行交流,我们关于业务的讨论交流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遵义日报》的读者群中,农村读者占了相当的比例。但长期以来,由于报社记者数量少,应付机关的采访任务都常常捉襟见肘,深入基层采访就更困难了;再说,深入农村基层,跟在城市机关部门采访相比,其辛苦程度大多了,涉及到的具体问题也多多了;短时间去去可以,要长期这样,很多人吃不消。因此,虽然一直在强调贴近基层,但来自基层的稿件仍然不多。其伦到了报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采访过机关部门的稿件,都是来自基层的。2002年春,他多次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深入虫蛇出没的丛林采访,40多篇带着泥土芳香的新闻作品在遵义日报一版《访农家话增收》栏目陆续发表后,获得新闻同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2002年经济版开辟《经济视点》栏目,几乎成了他的个人专栏,在这个栏目中,他发了80多篇,其中不少稿件被基层干部剪贴作为学习资料。2003年,我与其伦、夏一军一同采访《四在农家》系列故事,看到他采访中与农民交谈时的自如,同是农民出身的我产生了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其伦自己说过一句话,在城里待的时间稍长一点,就觉得心里闷,一旦沉到基层,跟农民们交谈,就精神倍增。从其伦进入遵义日报社工作到现在,他每年都有作品获奖,而几乎每一篇获奖的作品,都与乡村有关,与农民有关:获贵州新闻奖一等奖的《13万头母牛为啥不下崽》、《四在农家——遵义农村的小康之路》,获贵州新闻奖二等奖的《五百村民出租土地生财》,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的《温州客商想回家》、《余庆经验催生我国一项计生新政策》,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的《余庆计生农民喜领“养老证”》,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的《谁为带头人带路》……

******说,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是农民问题;******、江****、胡****,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无不重视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其伦出生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经历坎坷。当初从事文学创作,其伦心里牵挂的是乡村、是农民,如今从事新闻工作,他牵挂的仍然是乡村、是农民,从最朴素的观念来认识,是因为他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是因为他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情感愿望有着深入骨髓的体会,是因为他对农村的发展变化了如指掌。而从一个较深层的角度去思索,是否可以说,“三农问题”也渗入了他的潜意识中,成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自觉关注的问题?

如今身居城市的其伦,始终保持着农民身上值得敬仰、值得珍惜的诸多美好品质:淳朴厚道,勤劳善良,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在遵义日报工作的最初几年,他的父亲年老多病,爱人分居在凤冈,孩子读书无法照顾,虽然内心歉疚,但总是以工作为重。2004年3月,他接受“四在农家”的报道任务,正在余庆县罗家坡采访,听到三哥打电话称父亲重病住院,他没有放弃工作,直到采访结束后才赶回离采访地点140多公里的凤冈。在医院守候父亲的两天两夜,他为了把稿子及时发到报社,坐在父亲的病床前坚持写完稿子,连病中的父亲看着他辛苦的样子,也老泪纵横。很多时候,哪怕白天采访累了或是病了,他都躺在床上写稿子。

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凭着忘我的奋斗,其伦取得了令同行羡慕的成绩,除了获得一系列新闻作品奖,他还荣获全国、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但是,他并不满足。他经常跟我一起探讨:下一步我该怎么走?我该怎样超越自我?如今,他正在加紧政治和业务理论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素质。我相信,《奔走在乡村》这本书,只是他新闻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奔走,奔走,本着自己的信念,沿着自己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他将走进一片更加辉煌的天地。

(作者系遵义日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