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奔走在乡村
6181600000018

第18章 编外“老爸”与编外“儿女”

代理家长:为留守儿童铺筑成长之路

“以前没有人管,我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心里总觉得很空虚,很多时候想起爸爸妈妈就哭。”

14岁的查正武是遵义县新民镇中学初二(1)班的学生。他家住该镇中心村,距中学有10多公里,父母外出打工已有好几年时间了,家里只留下他和74岁的奶奶,是一名留守儿童。

“自从周老师当上我的代理家长后,在他的关怀教育下,我重新获得了家的温暖,对学习有了信心。”查正武这样对记者说。

从上学期开始担任查正武的代理家长以来,遵义县新民镇中学的周键老师就充当起了查正武编外“老爸”的角色。在自愿受聘为小查的代理家长之前,周老师向镇“三关”工程办公室签订了《代理家长承诺书》,郑重作了“了解熟悉该生所有情况,帮助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的承诺。

前些日子,小查有点惰性,学校上课的铃声响了还不想起床,周老师就嘱咐同寝室的同学叫他,发动大家来帮助与监督。他还教小查学洗衣服、洗鞋袜,并给他讲保持个人卫生是尊重人、树立良好形象的道理等等。

据了解,小查所就读的新民镇中学,50多位老师几乎都成了该校留守儿童的代理“爸爸”或“妈妈”,有的老师还代理了几个。

今年6月以来,遵义县在新民镇实施了“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健康成长,关怀空巢老人使其安度晚年,关心外出务工农民使其安心务工”为主要内容的“三关”工程。

随着“三关”工程的开展,县、乡两级有关部门作出统一安排,建立了代理家长责任制度,为新民镇85名重点留守学生聘请了代理家长,设立亲情信箱。这项活动具体以“五个一”为核心:代理家长每月与结对的“留守学生”谈心一次,检查一次家庭作业,作一次学习辅导,进行一次家访,共进一次亲情晚餐。

到目前,新民镇11间中小学开设亲情信箱22个,开设亲情电话11门。在一些村寨,还尝试设立了农村幼儿园,为3—6岁的留守孩童营造健康成长之家,县邮政局开展了为亲情电话减免月租等优惠服务……和查正武一样,在许多孩子的眼里,这些编外“爸爸”或“妈妈”们,跟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亲。亲情联络人:给空巢老人筑起温暖之“窝”“背东西不要背得太重了,上坡下坎的要注意安全。”“要得。”

“不能干的活路不要勉强,我会帮你的。”

“要得。”

“老人家,有什么事就打我的电话。”

“要得。”

这是9月10日记者在新民镇惠民村李作全老人家院坝耳闻的一段亲情对话。李作全老人家住惠民村,四个孩子都在外打工。村支书李其生受聘为李作全的亲情联络人、成为其编外“儿子”后,老两口整天都是笑呵呵的。“有了亲情联络人,三病两痛有人过问了,庄稼也有人帮忙收了,心里踏实多了。”拿着金黄色的“空巢老人健康信息卡”,李作全老人笑得情真意切。“真的,李其生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亲,我们老两口感到很温暖。”

在新民镇,受聘并承诺担当“空巢老人亲情联络人”的编外“儿子”、“女儿”有270名。

这些“儿子”、“儿女”中,有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村民组长,他们自愿为农民外出务工后留在家里无人照看的空巢老人监护联络,明确每月至少探望老人一次,加强同老人在外务工子女的联系,时刻注意老人的身体,重要节日必须前往探望老人。在县卫生局的支持下,“三关”工程办公室在当地建立了12个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点,还在镇卫生院和各个村级卫生室开辟了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就诊绿色通道,并以分片形式划定区域聘请了空巢老人义务医疗保健员。老人们都说,“三关”工程办到了他们的心窝里。维权信息联络员:替农民外出务工撑起保护伞。

今年3月,新民镇朝阳村何家湾村民组村民何进到广东惠州打工,被骗入一家黑工厂后,厂方打电话要他的家人寄5000元过去。家里人感觉到有些蹊跷,便到村委向村干部何开钊寻求帮助,何开钊与在惠州的维权信息联络员联系告知情况并建议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后在当地务工人员和派出所的共同努力下,终将其解救。

遵义县实施的“三关”工程,把如何做好农民工维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全县建立了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网络,政府设立了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站,各村居成了农民工维权联络点,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热线电话,并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聘请了维权信息员,其中新民镇就聘请了30名。这些信息员受聘后与各村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维权动态。

新民镇党委、政府将“三关”工程纳入今年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县总工会的支持下,新民镇在5村1居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同时,建立农民工培训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免费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了邮政储蓄绿卡。县、乡、村各级还通过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等形式就农民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多层面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营造了良好的“三关”氛围。

(原载2007年9月12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