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奔走在乡村
6181600000132

第132章 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建设

——小康之路怎么走之三

轰轰烈烈的退耕还林工程,一浪高过一浪,我们生存的空间呼唤着绿色的生命。

不论城市,不论乡村,渴望蓝色的天空,秀美的山川,碧绿的江河,天籁音音的生态家园,不仅是生存环境的需要,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是,在黔北遵义,城市的天空大气屡受污染,喷着“乌龙”的烟囱高高耸立。而在一些农村,山坡荒芜,水土流失,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繁。

不注重生态保护,不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已经或多或少尝到了苦果。

最近,在全市开展的环保世纪行的有关报道中,细心的读者已注意到,相当一些县城的饮用水卫生安全质量远远没有达标。再仔细扫视我市的东、西、北的县市,生态植被遭破坏严重的地方自然已成为贫困的焦点。难见树林难见绿波的那些村,其人均收入人均吃粮与山清水秀的小康村相比往往差一大截。

有关人士指出,近年来遵义市的西部开发,生态建设深入人心,但从“树”到“水”,不可忽视的问题悄然袭来,水资源短缺造成一些地方饮水困难,因水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源枯竭,农业发展用水普遍喊“渴”,城市水质问题、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现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心和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正是这样的大气候大背景,促使我市轰轰烈烈的退耕还林工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把生态建设作为“再造黔北秀美山川”的主战场,探索并总结出退耕还草、还果、还蚕、还竹、还药的经济与生态同步发展的经验模式。

沿着赤水河沿线的“300里竹廊”建设、中心城区10万亩风景林区建设,以及各地纷纷高涨的造林运动,绿色的火焰在人们的期待中熊熊而起。与此同时,凤冈、绥阳、湄潭等地的沼气建设,遍布全市各地的坡改梯工程,一批批河道的治理启动,城市小区的绿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加强,大气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控制……青山、碧水、蓝天,生态文明正向我们招手走来。

是的,全市奔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山区。

遵义的大部分面积是山区,大部分的人口生活在山区,贫困农村人口也主要集中在山区。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加快山区建设和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水旱灾害严重,生物物种受到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山区建设尤其是生态建设不可掉以轻心。

我们从十六大报告中应体悟到未来的方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目标,也是山区农民未来的希望。

到2010年,全市水土流失率减少到30%以内,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38.7%提高到45%左右,这是遵义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假以时日,这些目标都达到的时候,黔北大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定然别有一番新景象。到那时,生态资源留给我们的资本,谁又能估价呢?

(原载2003年5月9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