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奔走在乡村
6181600000122

第122章 “ ”号是怎样加起来的

——遍访龙头话带动之二

一根十厘米粗的竹子,通过卖给公司,再通过公司加工带动,卖向市场,就是这个流通环节,农民获利5元,公司自然也从中赚了钱。

赤水新宇竹业公司的老总李文勋举例演绎了“公司 基地 农户”这种农业产业化常见的模式,两个“ ”号破解了其间的奥秘。

农民也好,企业也好,政府也好,共同的利益,通过“ ”号,催生了赤水竹业产业化蓬勃的朝气。

那么,新宇竹业在产业化中充当的是什么角色呢?

作为省级龙头,新宇竹业在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和其他加工企业一样,其诞生和初期的发展历程看准的是赤水丰富而独特的竹子资源:

种竹历史悠久的赤水,竹业资源堪称西南第一,拥有竹林面积60多万亩,祖祖辈辈的赤水农民种竹卖竹,只不过干些换点盐巴钱之类的小敲小打,多年来尚未真正地当作产业来换钱,他们也没有想出法子卖向大山之外,正是由于这项资源的加工业滞后,像李文勋这样的多年在商界市场摸爬滚打的人萌生了建厂加工竹子的念头。农民的盼望,企业家的眼光,围绕着共同的利益,不谋而合“ ”在了一起。据了解,短短七八年时间,赤水迅速因势利导,把竹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富民强市的火红产业。农民高兴种竹,农民大力种竹,第一个“ ”号就这样把产业化的“基地”二字牢实地加起来了。

说起第二个“ ”号,李文勋更兴奋:单新宇公司,年生产竹地板25万平方米以上,全竹板家具一万套(件)、装饰材料20万米、庭院工艺8万件、全竹砧板系列200万个。而今,已成为带动赤水竹业产业化的领头羊。怎样把外面的市场开拓出来,做好连接市场终端的“ ”号,新宇公司从市场信息、市场调查、销售网络建设到回过头来结合市场所需进行了研制开发,这“ ”号背后凝聚着好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不过,从单一的产品加工到200多个产品的开发,从“羞羞答答”的触摸市场到拥有出口权的品牌打造,从小范围的卖买到跻身欧美、东南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多年的艰苦创业,公司在资本积累、市场、管理上,已具备了系统综合开发规模的能力,运用连接市场这端的“ ”号有根有底了。

在基地、市场之外,公司还有一只手做着连接政府的“ ”号。向着财源建设的目标,“龙头”与政府又站在了一块儿。一棵竹子,在决策者的眼里,生态、旅游、效益结伴而来。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无疑是“ ”号,在企业与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连接间加快了粘连的速度。同样是利益驱动,赤水市把竹业作为“强市”、旅游作为“兴市”的战略进行强攻。通过“ ”号,三分合一,也正是赤水竹子产业化能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是在新宇竹业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赤水的竹子资源得到转化并加快发展,竹业年产值达7亿多元,带动了6万多户农民脱贫致富。全市二分之一的农民走上了经营竹子的道路,财政的三分之一以上收入也来源于竹产业。竹产业已切切实实成为赤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支柱。试想,不搞产业化经营,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这样的特色产业能培育得起来吗?

赤水竹业的产业化经营应验了检验一个企业是否真正的“龙头”的三个标准:带动农民多少,创税多少,自身良性发展程度如何。从中,或许应受到这样的启迪:龙头,加上农民的利益,加上政府的财税,做好了这两个“ ”号,形成合力与之一道,共同迈向市场,产业化就大有希望了。

这样的“ ”号,愿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人们多思考。

(原载2003年5月13日《遵义日报》第一版)

拥有先进设备,面向国外的大市场,却因基地难建而常“吃不饱”,产业化的链条由此砰然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