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6180400000050

第50章 袁世凯弄权,被迫退位

在残酷的斗争中,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终于走到了尽头,曾经统治东方的巨人倒在了历史的车轮中。随着退位诏书的颁布,爱新觉罗氏彻底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新的时代来临了。

溥仪从继位到退位,从三岁长到六岁,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在这个幼皇的身后,是执掌朝廷政务的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三年的时间虽短,但朝廷上下,宫廷内外,还是发生了不少大事要事。

载沣摄政之后,虽然没有主持大政、统驭群臣的才华,但尚能牢记国恨与家仇,一心图治。荣禄死后,袁世凯接替他成了直隶总督,后又成为北洋大臣,练兵会办大臣。他还在军机处拉拢了徐世昌作为暗线,随时掌握王公亲贵间的风吹草动。袁世凯掌握实权后,继续扩充自己势力的动作,引起了清室王公们的警惕。袁世凯和清室亲贵们的斗争呈现白热化的态势。

到溥仪即位时,袁世凯已处于军机大臣要位,又收买了早已失去皇族的信任却手握重权的载沣。袁世凯还把自己的亲信,提拔成京畿陆军将领和几省的督抚重臣。他们相互勾结,实力庞大。而载沣只是单枪匹马,孤家寡人。但是,纵然回天乏力,载沣还是尽力承担摄政王的责任,绝不坐以自娱。

眼见袁世凯党羽成群,为防止他起兵造反,不可收拾,载沣让他回籍养病,终致放虎归山,留下后患。虽然袁世凯已经被罢黜,但他的赏羽依旧支持他。溥仪登基未满三年,武昌起义就爆发了。很快,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廷的统治危在旦夕。清室满族陆军,在陆军大臣荫昌的统率下,奉命出征讨伐,却屡战屡败,告急的文书纷至沓来,满清贵族却想不出一点办法。这就给袁世凯提供了机会,载沣被迫再度启用袁世凯。

袁世凯再度掌权之后,出兵打败了革命军。不久,南北议和,袁世凯左右逢源,他依靠北方的势力与南方国民军接洽,又利用南方的势力威胁清廷。他在控制清廷的同时,收买南方国民军的要人成为自己的朋友。他到了完全可以左右双方的程度。立宪党人也把立宪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就连外国公使团也表示支持袁世凯,天下大势全在袁世凯的掌握中。于是,国民军方面做出了一个决议:“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就可以请袁世凯做第一任大总统。”这正符合袁世凯的意愿。

袁世凯早就有野心称霸中国,以前假意效忠清廷不过是欺世盗名的伎俩罢了。如今,随着局势的变化,他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一方面,他授意驻俄公使陆征祥联合各驻外公使致电清室,要求清帝退位;另一方面,又向太后施压说:“除了实行共和,再没有别的选择了……”

听到袁世凯这些恐吓的言语,隆裕太后自然失了主张。此时,载沣已经被逼让位,太后只能向徐世昌询问事情的真假。徐世昌本是袁世凯的心腹军师,自然和袁世凯沆瀣一气,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后来,袁世凯自造的假报纸上又说南方国民军已在大沽口登陆,京城人心惶惶。足不出宫的隆裕太后再次向徐世昌问明情况。徐世昌一言不发,只是一边痛哭流涕,一边不断地叩头。隆裕太后见这情景更加急切,不断追问,徐世昌仍是“臣不敢言”、“臣不忍言”那一套。被问急了,他才表明:“国家危难至此,臣不得不言。现在救亡的唯一办法就是顺从民意,赞成共和,下诏逊位。”隆裕一下失了主张,应声说:“既然再没有救亡的良策,你就速去草拟逊位诏书来。”徐世昌又说:“京城早已岌岌可危,请赐纸笔,臣就在太后面前拟稿。”诏书写好后,隆裕太后仔细看过,在上面盖上了御印,立即公布。至此,袁世凯的阴谋大功告成。

191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清末北京西四牌楼的商业景观加图《二十四史》的742的S25373.皇帝梦成空,身陷牢笼成阶下囚作为曾经的皇帝、四海的富有者,爱新觉罗氏是不甘心将天下交出去的。为了祖宗的基业,溥仪不惜充当日本人的走狗,但那一统四海的大梦,已到了该醒的时候了。

尽管清朝已经灭亡,溥仪也已经退位,但根据《优待条约》,溥仪和隆裕仍然居住紫禁城内。尽管紫禁城外的世界已是风云变幻,但紫禁城这个小天地里仍然看似平静地维持着清朝的礼仪。溥仪也在这个小天地中,仍享受着皇帝之尊,慢慢地长大。

溥仪退位那年已经6岁了。同清朝以往的皇帝一样,钦天监为溥仪选好良辰吉日,开始读书了。溥仪的师傅既有教汉文的,也有教英文的。在师傅的着力培育下,溥仪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得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知道了天下原本都是他的,只是因为可恨的袁世凯和可怕的孙文,他才变成了紫禁城里的“皇帝”,把整个天下都“让”给了民国。在溥仪心目中,天下依然是他的,他要做“真正的皇帝”。

在他12岁那年,还真的出现了这样的一次机会,在仍旧忠于他的张勋的支持下,溥仪又一次登上了皇帝之位。

张勋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统帅江防营驻扎南京。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进攻南京,张勋负隅顽抗,战败后率溃兵据守徐州、兖州一带,继续与革命军为敌。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顽固地留着发辫,表示仍然效忠于清廷,人们称这个怪模怪样的军阀为“辫帅”,他的队伍被称为“辫军”。1913年,张勋因参与镇压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从此,他拥兵徐州,成为一个声势赫赫的地方军阀。

1916年,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称帝失败,黎元洪当上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因此,黎、段争相拉拢张勋,此时,张勋却另有打算。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拼凑实力,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下旬,当黎、段因解散国会问题争执不下时,段祺瑞策划武力推翻黎元洪并解散国会,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张勋乘机提出“非复辟不可”的主张,于6月7日率“辫军”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14日张勋到达北京。

经过一阵紧张的策划,张勋于6月30日潜入清宫,决定当晚发动复辟。1917年7月1日凌晨1时,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瓴,率领刘廷琛、康有为、陈毅、沈曾植、王士珍、红朝宗及几位辫子军统领共50余人,乘车进宫。

3时许,溥仪在养心殿召见张勋。张率领诸人,对溥仪行三拜九叩礼。接着,由张奏请复辟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张说:“皇上睿圣,天下皆知,过去圣祖皇帝也是冲龄践祚。”12岁的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同日,溥仪发布“即位诏”,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他公布九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八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张勋为政务部长兼议政大臣,并被封为忠勇新王。张勋还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复辟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军”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丑剧,仅仅上演了12天,就在万人唾骂声中收场了。

1924年11月5日,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清朝小朝廷赶出了紫禁城。至此,溥仪结束了他十五年的“大清皇帝”的生活。溥仪被逐出宫后,先在他父亲载沣的北府住了一段时间,接着,又在天津的张园度过了八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溥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由于服侍左右的清朝遗老的影响,他开始慢慢滋长了对国民政府的刻骨仇恨,时刻梦想着复辟大清王朝。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政权。他们派时任关东军参谋之职的土肥原到天津面见溥仪,请他到沈阳去“亲自领导”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国家。溥仪以为这正是自己“恢复祖业”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登上日本人为他们准备好的汽艇,开始了他去实现“重登大宝”迷梦的旅途。1931年11月13日晨,溥仪在营口登陆。稍后,日本人没有按约带他去沈阳,而是以确保“宣统帝安全”为理由,不分昼夜地由日本军警“保护”起来,不得出居处半步。经过三个月时间的多方慎重磋商,日本军政各界最终统一了认识,决定在东北建立“满洲国”,由溥仪出任“执政”。

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精心策划下,溥仪正式出任伪满洲国执政。在出任“执政”期间,溥仪签署了日本人为他准备好的《日满议定书》,出卖了大量国家主权。并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向国联调查团表明了他“是由于满洲民众的推戴才来到满洲的”,他的国家“完全是自愿自主的”。对此,日本人感到非常满意。

1934年3月1日,溥仪似乎如愿以偿了。这一天,是他第三次登基,当上了“满洲国皇帝”,定年号为“康德”。溥仪第三次登极称帝后,享有了日本人需要他享有的“尊荣”,同时,也遭受了日本人给他带来的屈辱、痛苦和灾难。

溥仪在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地位和所处境遇后,便由为了“恢复祖业”不惜一切代价,一变而为忍辱卑屈只求保全性命了。自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始,他一面继续听从关东军的命令,“裁可”签发大量出卖民族权益,支持日本帝国主义“圣战”的“满洲国”政令飞军令;一面战战兢兢地看关东军给他派来的“帝室御用挂”吉冈安直的眼色行事。从1940年起,溥仪便不敢再公开祭祀自己的祖先,而是迎请日本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到长春,作为祖宗供奉起来。此时的溥仪,从肉体到精神,已经全面崩溃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溥仪也最终结束了他痛苦的傀儡皇帝生涯。16日,他在随关东军准备乘飞机逃往日本时做了前苏联红军的俘虏。第二天,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犯,溥仪被押往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