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李开复应该是1998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进入中国后召开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那是中国高科技历史上很夸张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微软中国连从美国总部来的研究员在内也不过十来人,而记者和官员加在一起近100人。
就是在那次新闻发布会上,当时是《电脑报》记者的我第一次见到了李开复,西装革履,面带微笑,自信写在脸上,感性而富有激情,这是李开复给我的第一印象。
不过,那个时候,围绕着微软中国研究院、围绕着微软在中国的策略,争议很大,非议很多。当时信息产业部对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态度就不是很明晰,新闻发布会上信息产业部的官员也没有到场。民间关于反微软的声音也异常强大。
但李开复就是李开复,他在种种压力之下,巧妙地取得了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支持,与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他自己更是当起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推广大使,高密度地到大学里演讲。就这样,微软中国研究院开始有了第一批来自中国高校的研究员,之后,他又去邀请海内外在计算机领域的优秀华人回来,就这样,李开复一步一步地把微软中国研究院做了起来。
2000年8月,李开复从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位置上卸任,我所在的《电脑报》想在他出国前采访他,但当时属于敏感时期,他谁的采访也不接受。于是,我直接跑到知春路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去堵,还是被拒。不过,我得到一个有价值的信息,那就是微软中国研究院那天下午要为李开复举办一个告别宴会,我一听,有了。于是,在翠宫饭店一楼左侧的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告别宴会前的张罗者中,多了一个小个子的身影,那就是我。当时那个活动是委托公关公司做的,也有一些微软研究院的员工帮忙,我很自然地参与其中,并和他们每个人聊起天来。到最后,公关公司以为我是微软的,微软以为我是公关公司的,就这样,我完成了潜伏。
庆祝晚宴之前有致辞和感谢,之后是开放式的酒会,大家可以随意走动,我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乘机问了李开复好几个问题。晚宴的最后有个节目是和李开复合影(在李开复离开谷歌的时候,这个节目也得到保留),我也上去和李开复合影,并再问了他会不会回来这样的问题。几个问题问下来,李开复给我的感觉还是多少有些伤感,多少有些留恋,多少有些舍不得。总的来说,李开复一如既往的感性和充满激情。
这次晚宴第二天,我就接到公关公司的电话,电话里多少有些恐慌,他们想不到在一个封闭的晚宴里我竟然杀进去了,还问了一些很敏感的问题(李开复的记忆力真好,他竟然记得我问了哪些问题)。
2009年4月,我为了《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一书做最后一次采访确认,由此来到北京,我又一次拜访了李开复。由于采访安排较多,因此,我在周日才发出采访要求,李开复也为此专门更改时间,在博鳌的3G高峰论坛前特地安排时间和我见面餐叙、聊天和接受专访。
我当时能感觉到李开复的一些倦意,我多少有些预谋地和他讨论起南方科大的事情,他也表示出一定的兴趣,但比我想象中的要小。在我看来,他如果要离开谷歌的话,去一所大学当校长是个不错的选择。一周后,我去杭州拜访吴晓波的时候,我和他交换对李开复未来的看法,我当时断言,李开复很可能离开谷歌中国。
我之所以得出李开复会离开谷歌的结论基于李开复是一个激情主义者,尽管李开复是个职业经理人,但他应该是职业经理人中最具创业精神和激情的人,这也足以理解他为什么会在苹果和SGI做出那么多创新产品。
李开复在离开谷歌后和我有个近一小时的电话,我们谈到了创新和创业的诸多话题,他最得意的一段人生经历是他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卓越表现,我以为然,如果没有创业者式的激情做支撑,微软中国研究院是断然不能取得之后的辉煌和灿烂的。而谷歌没有重蹈之前其他互联网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开复的全身心投入。
一句话,李开复在谷歌中国多少有些累了,这种累很显然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累,一个人累了,断然是没有激情,也谈不上什么追随内心;而李开复这样的一个人,是需要有新的事情能让他再度找到激情和自我的。
回到李开复的新公司创新工场,我的理解是:创新工场=创新产品 互联网 中国 天使投资 创业辅导。这其中的每个词都能让人无比兴奋。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很难找到比他更合适的人去做:李开复是在华人中做创新产品经验最丰富的人之一,是对互联网技术趋势实践得最多最深远的人之一,是对中国本土市场最熟悉的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之一,是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创业辅导导师之一,创新工场所募集的资金也是中国天使投资资金最多的一笔。诸多元素组合在一起,当下的李开复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笔者看来,李开复的人生成功法则,其实归结起来就一词,那就是选择。我曾经有幸长时间和近距离地分享过李开复的两次最重要的人生选择前后时的心路,也曾倾听过他多次人生选择中的诸多故事,这让这本关于李开复和他从心开始选择的书有了更多的可信度。
而我的伙伴岑峰先生在谷歌的一家重要合伙伙伴公司里担任过管理岗位,他本身也是一位有着北京大学MBA背景的科技名博之一,他对于谷歌和整个搜索行业的理解与认知超过了我认识的大部分人,这增加了本书的深度。此外,对于这本书的推动,他做得比我更多。
末了,要感谢阅读到此处的每一位读者,希望我们连篇累牍关于从心选择的描述能对你有所帮助,这是我们的初衷和使命,希望我们没有让你失望。
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