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以上李开复对周围同事、下属的帮助还只是流传于公司内部,不容易为外人所知的话,那么李开复对学生的帮助的故事则早已被学生们口口相传。
1998年7月,在内心的指引下,李开复回到中国,开始致力于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建设,而这也正是他成为千万中国学生心目中的“开复老师”的开端。在他为微软招募人才、在各个大学演讲期间,他与中国的大学生们有了广泛而深入的接触,也使他感觉到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差异,以他学贯中西的经历,他觉得自己的经验能够为中国大学生们所用,帮助他们成长。
回到中国、为中国做一点事情出来,这是李开复父亲李天民的遗愿,也为李开复打上了背负父命前行的烙印。在认识到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后,李开复忠实地按照父亲的愿望,开始了他的“爱心大使”生涯。尤其在2000年调回美国总部之后,李开复更是通过各种方式在实践着对父亲的承诺:
●从2000年李开复回到美国总部到2005年7月跳槽Google的五年中,李开复多次回中国,向大学生发表演说上百场次。最令人感动的是,2003年,在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李开复放弃与妻女共度佳节的机会,到北航、北邮、清华三校与中国大学生团聚并演说。加盟Google之后,李开复更是给自己定下了20%的工作时间用于对学生演讲的“规矩”。在这些演讲中,李开复呼吁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重视和呼吁创新、创业和创意产业,而这正符合中国大学生在刻板教育和组织科层制度压抑下解除束缚、求新求变、重新洗牌的自由与选择性诉求,因而受到了学生们的关注和追捧。
●从2000年开始,李开复通过给中国大学生、大学生家长以及教育机构写公开信的方式,解答诸多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提出自己在学生成长方面的见解,这就是著名的“开复老师给学生的七封信”:《从成信谈起》、《从优秀到卓越》、《成功、自信、快乐》、《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你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智慧》、《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这七封信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纸上刊登,每封信都如同大学生的心灵鸡汤,使中国大学生如逢甘霖。同时他还将这些信件和他写过的文章编辑成册,陆续出版了《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等书,在大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2004年,李开复开通其个人网站“开复学生网”(后改版为“我学网”),在网站中他如此解释创办这一网站的初衷:“中国的学生有很高的智慧、良好的基础和勤奋的习惯。但是,在中国步入世界时,如果能够有良师帮助中国的学生更积极一些、更勇敢一些、更自信一些,他们必然能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成为中国崛起的关键。中国的学生非常优秀,但是中国的学生非常困惑,因为他们面对着高期望的父母、较陈旧的学校和老师、浮躁的社会心态。如果能够有过来人帮他们指路,让他们能走得更踏实一些、更精确一些,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更上一层楼的最大动力。出生于热爱中国的家庭,受教于进步的美国学校,我是一个跨中西文化的代表者。曾教导勤奋的中国学生和积极的美国学生,我看到一个集合中外优势的机会。作为充分体验西方文化的炎黄子孙,我愿意做一个指路人,帮助中国的学生远离困惑,步入卓越。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办这个网站。”在网站开通一年中,有数十万学生浏览了这一网站。
在“导师”、“传教士”等称号面前,李开复显示出了其平易近人的一面:他不喜欢同学们称他为“开复总裁”,反倒喜欢大家称他为“开复老师”。不知不觉中,李开复充当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教父”,不可否认,他有着国内知识名流所稀缺的慈爱、平等、循循善诱的个人魅力。
李开复成为中国学生的“精神导师”正是历史的必然。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无数知识与财富结合的故事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知识英雄”开始成为新时代的偶像。李开复本人虽然不像比尔·盖茨、杨致远等人一样富可敌国,但以其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和苹果、SGI、微软、Google等国际IT巨头高管的角色,使其成为以知识和智慧获得成功的“知本经济”时代新偶像;他学贯中西的经历、心怀祖国的情感又与中国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相呼应;背负父命、来到中国的行为,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伦理吻合;其儒雅的学者风范、平易近人的举动与个人魅力能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国教育正在丧失最后一点传道授业的温情与亮色,而李开复恰逢其时的大量公益性宣传,正是重新点燃了中国大学生心灵中有关师德的一点希望之火。虽然有人说,借助中国学生,李开复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但如同那场受人瞩目的官司中一位学生在“开复学生网”上的留言:“最终的受益者,是中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