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设计思考被神化以后,我担心重视根本问题的人会越来越少。设计创新最需要的是“思考”,而思考的来源就是脉络,了解脉络才能思考问题的前因后果,学会思考脉络才能设计出令人惊叹的创新。
我有点惊讶,当我提到这本书有关“脉络”时,多数人感到疑惑。如果发音不是很准,还有人以为是“卖肉”。许多人认为这两个字太学术了点,尤其当我谈到创新的“脉络”时,更多人眼中流露出迷惘的神情。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脉络”说清楚。基本上,这本书要强调的是,在设计或导入创新时,不能不知道使用者所处的脉络。到底什么是脉络?让我先谈谈一般人对脉络的理解,再介绍实务上要如何了解脉络。
其实,多数人习惯日复一日地生活,感知渐渐变得麻木了,对许多显而易见的细节视而不见。我有位朋友,他能言善道,但是每次都在不对的时机说话,因而人际关系一直不太好。有人说,那是因为他搞不懂状况,很冒失,很不得体。我说呢,是因为他总是弄不清楚人、事、时、地、物,在人家伤悲之时,他戏谑;当人家欢喜的时候,他尽提些扫兴的事。总之,他没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炫耀起文采。他,不了解“脉络”。
我常逢人就问他们对“脉络”的直觉是什么。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中医诊断中的“脉络”,也就是医生用手把住病人的经脉,望闻问切。对中医而言,他们要看的是系统的整体。头痛,可能要医脚;心痛,可能要医肾。要了解人体系统,中医不仅要看病人表面的痛处,更要透过经脉(运输线)与经络(节点)来追踪痛因之根本。这样的说法用在创新中也颇为贴切,因为创新之所以未竟全功,和气血不顺之理相符。若能找出创新所处的社会脉络,就能找到真正的病因,也就能找到解套的方法。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可以说明脉络。庖丁是位屠夫,他的刀很少损坏,且拆解牛只之效率极高。一位朋友要庖丁透露一点秘诀。他说,屠牛之时,不要看着牛身体的部位,而要看着筋肉的脉络,顺肌理下刀,便会减少对刀子的磨损,速度也会更快。对庖丁而言,脉络是肌肉之纹理。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谈笑之间,借东风以制敌。他之所以能料事机先,并非因为他通神明之道,而是他能理解天象的脉络。热门剧集《CSI》里的探员,也是有系统地搜集物证,才能抽丝剥茧,了解犯罪脉络,找到凶犯。
脉络就是事情运行的缘由。愈复杂的问题,愈需要厘清脉络,也才能对问题有深刻的了解,不至于“误诊”,使得导入的方案反而恶化了既有的问题。了解脉络就是为了一探事出之因。我们可以由历史下手,了解脉络。通过分析过去发生的事,解释现在的问题,又通过了解现在的问题,推测未来事件可能的发展轨迹。我们也可以由行为下手了解脉络,例如通过社群特定的互动模式。脉络也具有文化性。人的信仰、使命感与价值观都是左右人类行为的重要力量。当创新导入到组织中,这些文化脉络就会左右创新被运用的方式。人们常常身处在此文化脉络中,变得太习惯了,所以反而看不见。
我记得有一家美国医院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对病人的医疗照护,请了国际知名顾问公司来帮忙。管理顾问提出了各种令人惊叹的数字、炫目的改善流程图与昂贵的信息科技方案。后来,这家医院又找了一家设计公司(IDEO)来评估。一周后,设计人员给院方主管看了一个三分钟的录像,那是他们将录像机架在病人头上,记录病人躺在床上一天所看到的世界。设计公司的建议是:改变天花板。病人一天中,一半以上的时间看不到“人类”,只看到天花板。他们唯一能看到人的时候,是护士用轮椅带他们去进行各种检查的时候。
要如何改善对病人的服务?医生与护士看完影片后,决定不去导入昂贵的信息系统。他们先布置天花板,用图画点缀。然后,他们在轮椅上装上一个后照镜,让病人与护士说话时可以看到护士的脸。你看,不用花大钱也可以大幅提升服务品质,只要你知道“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