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与人生导论
6177000000008

第8章 人生成败:命运与选择

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法]居里夫人

人生总会经历成功与失败。有些人取得的成功要多一些,有些人遭受的失败要多一些,而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就会影响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成败是命运与选择的结果,但又有许多看似确定的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人生,了解人生,掌握人生,或许我们就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功,从而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幸运的造成主要还是在他自己手里。所以诗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

——[英]弗兰西斯·培根

人生就是选择。人的一生,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是由选择决定的命运。人生必定有几个关键时刻决定着成功与失败。它们可能是重大的机遇,而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勇敢地抓住了机遇,生活由此出现转机,人生的价值由此得以提升。它们也可能是重大的诱惑,而你在欲望的诱惑下轻率地做出错误选择,人生为此遭遇重大挫败,无法实现有价值的人生。正因为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才会有千差万别的结局,才会有千姿百态的人生,人总是在选择中前进,在选择中成长。

一、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成功的价值观古已有之,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勉励学子: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但这是否就是成功?今天看来成功人生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饱含热情准备开始追求成功人生之时,首先要明白成功人生的标准是什么,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真正的成功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寻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那一份职业和工作,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自我实现,保持生命的丰富性。因此,成功更应该是对“卓越”、“成就”乃至“快乐”的追求和获取。同时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能够为家人、同事、朋友和自己的同胞带来幸福和快乐。

真正成功的人是追逐理想的人而不是追逐名利的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是在德性上有崇高追求的人而不是人格低下者。真正的成功绝对不是世俗价值的成功,不能把金钱、地位、权力、声望看作追逐目标。一些人把整个生命作为赌注押在最后的结果上,跋前踬后,魂不守舍,可怜可悲。

第三章人生成败与人生创造

真正的成功不是成为“人上人”,不是“战胜”别人,恰好相反,是能更好地帮助他人的人。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们必须防止把习惯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向青年人宣传。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从他的贡献来看,而不应当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会以悲悯的心态去看待生命中那些不幸的人,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而自己的幸福也在其中。

财富、名声、权力、地位皆可追求,但若以财名权位为唯一目标,反而难以如愿。因为这几项事物,通常是达到其他目标所带来的副产品。财富、名声、权力、地位有时是成功带来的后果,然后又可反过来扩充成功的规模,提升其层次,扩大其影响层面;但财权地位从来就不是成功的本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仅仅以社会地位高低,赚钱的多少,名望的大小来衡量成功是不对的。人们有一个误区,往往误以为在这个世界上能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就是商品和官职,唯有在财富和官位上成为“人上人”才能称得上成功,于是汲汲于名利,让自己始终处于忙碌奔波之中,忘记了生活的本真意义,甚至成为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

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对他人的成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古名句就表达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成功观。他们个人在有生之年并没有得到什么名和利,但是后人评说他们是真正的成功者,正所谓“寂寞人生路,热闹在身后”。

成功没有捷径,成功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能为了成功放弃人格尊严。有些人为了获得“成功”的捷径,放弃自由、尊严和人格,为了所谓的“成功”放弃价值观、道德观甚至人格尊严。事实上成功意味着自由,倘若思想、身体被蹂躏,被当成刍狗,还有什么资格谈成功?成功虽是令人渴望的,但自由和尊严更有价值。一旦人的身心自由丧失了,心为形所奴役,还有什么成功可言?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释放出潜力,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力,去做适合自己能力倾向性的事,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总之,成功既是一种达成所设定目标的客观现象,又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主观的感受。成功的实质主要有三层内涵:一是个人通过努力奋斗使个人潜能得到开发,个人价值被社会所承认,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得到了体现,同时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如金钱、地位、房屋、尊重等。二是由此产生的幸福愉悦的心理体验,充满自信、充实感和完满感。三是能感受到自己在成长,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感受。一个人的成功很难区分大小,主要在于自我的感觉。有的人在他人看来很成功,自己可能会感觉很失败;有的人在他人看来或许很失败,但自己却认为很成功,因为每个人对成功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异,而成功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如感受到自己在建功立业;或做一件事获得了预期的结果;或有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可享受,如有经济保障,拥有领导权,使孩子享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等;或在精神上体验到拥有自由和尊严,经常获得赞赏,较少或能免于烦恼、恐惧、挫折与失败。就主观体验而言,成功是每个人达至理想过程中的一种自信和满足的感觉。

二、人生的选择是单行道

人的一生充满着变数,要面对多次选择。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持何种态度,更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去面对。最终,你必须依据自己的判断来做出符合自己人生的选择。

人生是一条极尽曲折的单行道。每一次慎重的选择,都有可能成为你走向成功的新起点;每一次机智的选择,都有可能成为你走向成熟的契机。而一次轻率的选择,你付出的代价就有可能是人生的失败。蜚声文坛的法国文豪大仲马一生做出的两次重大选择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年轻时的大仲马是连一条领带也买不起的穷光蛋,但他不屈从命运的安排,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一部《三剑客》使他的名字一夜之间轰动巴黎,可是,名誉和金钱却步步将他引向堕落。晚年的大仲马选择了酒色,放荡不羁的生活逼着他拿外衣典当交房租。更可悲的是,渐渐地,他的作品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所以,人生的选择过程也就是人与命运、人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不管你选择要走什么样的路,在前进的征途上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它们等待你去征服、去超越。生活既然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那我们就要珍惜机会、把握机会,最终选择适应自己、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时代方向的路,收获满意的人生。我们知道,成功的机会稍纵即逝,因为惧怕、胆怯、犹豫、徘徊而贻误选择甚至放弃选择,这是对人生的不负责任,对自己前途的放纵。

拥有知识的选择,包含有更多的理性;充满经验的选择,蕴涵有更多的成熟。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结合会使选择近乎于完美,让人生放射出绚丽的色彩。你只要潜心学习、用心感悟,就会在选择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有位深谙世故的老先生说过:“感悟人生,须走三地:一是妇产科;二是火葬场;三是监狱。”

妇产科是新生命的降生之地。新生命出世了,赤条条一个胴体,满是血污,无遮无掩,谈不上美,也说不上丑,更无论善恶穷富,尘俗世风尚未来得及给这些未睁眼的家伙烙上印记。除去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从生命的本质来讲,所有生命的起点都是一样的。谁都无法断言每个生命个体的将来,变数太多,一切将由他们在成长中的努力和环境机遇来决定。

火葬场是人生最后的驿站,是生命结束后的净化。当炉膛腾起的火焰灭了,烟囱冒出的青烟散了,生命又残留了些什么呢?逝去的生命又能带走什么呢?什么也没带走,也不可能带走。正如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是什么都带不走的。

而监狱是个特殊的地方,犯罪的人被关在那里,等候法律的审判或接受法律的制裁,他们失去了曾经有过的许多东西,尤其是失去了宝贵的自由。大多数的犯人都是因为一念之差,一时糊涂,而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最大的苦处和希望就是对重获自由的渴求。可以说,监狱对处身其外的自由人来说,最大的启示莫过于:在人生这条单行道上,一个人做出正确的选择有多么重要,哪怕一个不经意的错误选择,也可能让我们的人生遭受挫败。

三、欢乐与痛苦的人生意义

人的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而这会直接导致一个人产生欢乐或痛苦的感受。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全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没有欢乐的人生则是不幸的人生。当然,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全然是痛苦,更不可能全然是欢乐。在痛苦与欢乐的交替中,人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体验人生。

在痛苦中拼搏而渴望得到的是欢乐,而在欢乐中体验和享受的同样是欢乐,可见人们对欢乐的追求,从某一个角度说是人生的一个目的。生病的人是痛苦的,渴望康复是人的本能。秃头的人是自卑的,渴望能再度生发是人正常的欲望。腿跛的人是充满忌妒的,忌妒他人健全的四肢……凡此种种,无非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人生,从而享受正常人该享受的欢乐。

“人在福中不知福”说明人对欢乐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而“得寸进尺”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人们正常的心理欲望。所以有人说,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在于人有所追求。

印度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佛祖释迦牟尼为了消除人们的疾苦,就从人间选了100个自以为最痛苦的人,让他们把自己体验到的痛苦写在纸上。写完后,佛祖说:“现在,请你们把手中的纸条相互交换一下。”结果,这100个人交换看了别人的纸条之后,个个都非常惊奇。过去,总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现在才知道很多人比自己更痛苦,自己还有什么消沉的理由?于是,众人纷纷接受了痛苦人生的现实。

追求理想的人生往往是痛苦的,但也正是痛苦孕育着我们人格的坚强和伟岸,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盈而富有内涵。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便又能从痛苦中感受到无限的欢乐。这构成我们人生体验和领略人生之美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

在人生理想追求中存在的这种痛苦有如下诸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一是超越自我的痛苦。这通常是人生之美追求中体验到的最强烈最深沉的痛苦,或许可以称其为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痛苦。在罗曼·罗兰的笔下,约翰·克利斯朵夫对事业、对爱情、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都为着一个目的:战胜自我人格中的惰性和虚荣,从而超越自我以达到人生理想的升华。他忍受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折磨,但也因此使自己的人生得以显示出美的风范。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到人生的这一事实:在理想人生的追求中,经常会忍受和体验到超越自我的痛苦,因为作为目标的理想人生无疑正是对自我现实人生的艰难超越。但唯有这个超越,才能达到人生美学的理想境界。

其二是忧国忧民的痛苦。作为社会的人,在自我人生的追求中必然要关注社会,关心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并在这个为国为民奋斗的过程中造就自己的理想人生。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虑也深深地使人陷于痛苦之中。这或许可以说是诗人陈子昂式的痛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痛苦折磨得诗人涕泪交流。但也正是诗人这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德性,其人格品性才深深地感动着无数的后来人。

其三是爱情追求中的痛苦。费尔巴哈曾称:爱就是成为一个人。人确实也往往是在爱情中才使自己成为大写的人,可在这一“成为大写的人”的过程中,却同样充满着艰难和不如意。而这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带给人们痛苦。这种痛苦的最经常的形式就是失恋。恩格斯在描述爱情的痛苦时曾称之为“最优雅、最高尚的痛苦”。这种痛苦有时甚至会导致人们为爱而献身。

佛教在其教义“苦谛”中对人生的痛苦做过许多详尽的阐述和描绘。佛教因此告诫人们:人生苦海无边。而消除这一痛苦的唯一途径即“回头是岸”,看破红尘根绝一切俗念,达到一切皆空的觉悟。佛教在自己的教义中宣称一切痛苦都可以在彼岸世界消失,但现实的人生痛苦却依然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中真实地存在着。所以,佛教宣称“回头是岸”,但此“岸”世界仍然充塞着人生的诸种痛苦。

其实,人类正是在正视痛苦并战胜痛苦的过程中,才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而人生之真、善、美的丰富内蕴也正是从中孕育和造就的。因为痛苦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品性。如果没有这种痛苦的磨炼,那么,勇敢、力量、坚韧不拔等人格品性往往就无从造就。欢乐欢愉的体验对人生而言是轻松的,但痛苦和不幸的考验则使人生有了坚强和怯懦的区分。因而,叶欣巴哈甚至认为,痛苦是人类的导师,灵魂在痛苦的培育下才日益茁壮。人类历史与现实中的无数事实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那些被称为英雄或伟人的人,往往都是在经历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痛苦之后才使其人生成功的。所以,罗曼·罗兰断言:“只有体验痛苦的人,才能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

虽然痛苦作为生命本体的体验与感受,是任何人都能亲身经历和感受到的,但同时任何人也可以亲身经历和感受到欢乐。也就是说,痛苦不是人生的唯一体验,在痛苦之外,我们还体验到生命的欢乐。

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尽管不恰当地把人性视为先天地具有趋乐避苦的本性,但他对欢乐的研究却给人以启发。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欢乐的体验:其一是感性、肉体的欢乐,譬如人的嗜好的满足;其二是灵魂、精神的欢乐,即心灵的平静和无纷扰。而且,他认为人类更应该关注后一种欢乐的体验。正如真正的痛苦不是肉体的磨难而是精神上的困顿那样,真正的欢乐也不是肉体的恣情纵欲,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那么,如何获取这种欢乐呢?有学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如下四点智慧:

智慧之一,不要去想象痛苦。许多人之所以无法体验人生的欢乐,信奉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那是因为他们总想象出许多不存在的痛苦。其实,想象的痛苦有时往往比真正的痛苦更让人郁郁寡欢。

蒙田在其《随笔》中曾叙述过一个寓意深长的故事:一个妇人想象自己把一枚针和一个面包一起吞下了,于是她不停地哀叫、呕吐,感到一种难言的痛苦。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偷偷地把一枚针放到了她的呕吐物中。这妇人见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如常。蒙田为此不由地感慨:想象带给人多少并不存在的痛苦啊。

智慧之二,让自己明白真正取之不竭的欢乐之源是自我才能的发现和开发。自我才能的发现和开发之所以总带给人欢乐的体验,是因为这种发现和开发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和创造优美人生的过程。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的聪明、才干、能力和品性方面都有许多尚未发现的新大陆,那就是人的潜能。如果能够不断寻找这些内心世界的新大陆,就能体验到绵绵不绝的欢乐,这种欢乐往往是最深沉持久的。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法国思想家莎冈断言:“在人没有将他生命中最高尚、最好的东西发挥出来,没有将他的天赋充分发挥出来以前,我不信他的生活是幸福和欢乐的,他的生命是美好的,不管他的处境如何。”

智慧之三,不要认为命运对自己特别不公正。命运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问题在于能否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命运对贝多芬和海伦·凯勒来说是最不公正的,可正是在“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语)的抗争、在“接受命运,但决不顺从命运”(海伦·凯勒语)中,他们造就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海伦·凯勒自幼又盲又聋哑,但她仍以坚强的毅力刻苦学习,克服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无数困难,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还使自己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她挑战命运的感人故事曾感动过全世界不同地区的无数心灵。

海伦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这篇文章中,她曾这样深情地写道:

最近,我的一位好朋友来看我,她刚从森林里散步回来,我问她都看到了些什么。她回答说:“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我常这样问自己,在森林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却没有发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这个有目不能视的人,仅仅靠触觉都能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东西:我感到一片娇嫩的叶子的匀称,我爱抚地用手摸着银色白桦树光滑的外皮,或是松树粗糙的表皮。春天,我满怀希望地在树的枝条上寻找着芽苞,寻找着大自然冬眠后的第一个标志。我感到鲜花那可爱的、天鹅绒般柔软光滑的花瓣,并发现了它那奇特的卷曲。大自然就这样向我展现了千奇百怪的事物……

智慧之四,不要以为自己应有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权力去享受人生,而不愿去创造人生。这不仅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可能的,也正如人们感受和体验到的那样,没有创造的人生是注定没有欢乐的。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把人生的“产业”规定为“健康、美德、力量、财富”。在他看来,谁追求它,谁就拥有它。但他同时又指出,在人生的上述“产业”中无一不蕴藏着痛苦和欢乐的成分:健康是欢乐的,但为了维护健康所作的努力又是痛苦的;美德是欢乐的,但要使美德充塞于内心,又有一个痛苦的自我制约过程;力量是一种欢乐,但力量又常常带来纷争的痛苦;财富则更既是痛苦又是欢乐的根源。不仅如此,对这些人生“产业”,得不到它是痛苦的,得到它是欢乐的;得到它又失去它是痛苦的,失而复得又是欢乐的;没有得到它时,追求的过程可能是欢乐的,可得到它不知道如何拥有和使用它则是痛苦的,如此等等。人生的痛苦和欢乐在这里永恒地交织着、更迭着。

为此,许多人抱怨人生的痛苦和欢乐是倏忽多变和不可思议的。一些人则干脆宣称:既然无法探索人生中的痛苦和欢乐,那就不要试图去探求什么痛苦和欢乐。然而,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谁如果放弃对人生的探索,放弃对人生追求中痛苦和欢乐的体验,事实上他也就放弃了人生。

事实上,痛苦和欢乐不仅相互包含和转化,而且其本身也往往具有相对的意义。劳作对于怠惰者是痛苦,而对于创造者则是欢乐;节约对于奢侈者是痛苦,而对于简朴者而言则是欢乐,如此等等。正因为有了痛苦和欢乐的交织,也才使人生摆脱了单调和乏味。真正的自我人生掌握在对于痛苦和欢乐的认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