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与人生导论
6177000000016

第16章 道德修养的现代价值与基本方式

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

——[德]格里美尔斯豪森

道德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修”指切磋琢磨,“养”指涵养熏陶。其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涵养道德,今天指人们在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及所达到的境界。作为人类对自身生活的自觉省思,道德修养是道德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和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及其行为实践,体现了人类要求完善自我和社会的道德愿望和思考。

一、道德修养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利益、科学技术、市场规则、法制等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词,谈道德修养问题似乎不合时宜,这就带来了这样的问题: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道德修养在人们行为中的位置还能不能确立?

(一)道德修养与物质利益追求

由于经济的强大推动力,现代社会功利价值观念影响深刻,人们物欲高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见的程度。一些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努力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人的一切行为归根到底是经济行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占有尽可能多的金钱和物质财富。但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的精神贫困,在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上追求低级趣味。有的人深切感受到社会生活中的人情淡漠、关系疏远、孤独寂寞和个人精神中的浮躁、空虚、失落、颓废。人们的精神世界、价值信仰和美德追求被物欲主义的泛滥、功利主义的狂热所淹没。当我们面对强烈的物欲骚动、巨大的金钱诱惑、尖锐的善恶冲突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现代社会,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唯一价值坐标,更不能因此而将之看作是现代人人格理想的全部内涵。

人的生存根本上还是意义和价值的生存,物质天堂的诺言根本无法消灭生命的痛苦。其实,焦虑并非只是来自直接的贫困,当“幸福”越来越和名牌、流行、档次相联系,并以货币的拥有量为标志时,“幸福”便开始远离平凡、远离信仰世界的平衡,成为一种物化的生活标准,一种不断上升的欲求满足。这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功利,而且要关注灵魂。因为没有德性的看护,一些人将会利欲熏心,面对不义之财铤而走险。更为重要的是,功利、富足是人幸福和社会安宁的物质前提条件,而美德与文明则能直接地、深刻地给人和社会带来幸福与祥和。美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之所以重新呼唤人们重视德性的价值,就是因为在功利化的过程中,德性在生活中没有位置。这种丢失,扭曲了社会生活,扭曲了人性。道德给予个人欲望和行为的限制非常重要,没有这些传统信仰中的美德的作用,仅有物质生活的提高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生活。

(二)道德修养与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全面入侵,许多人为了寻求发展,越来越相信科技理性的力量,相信依靠科学技术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一切。而与此相适应的是教育中和人们观念中的重自然科学知识、轻社会人文知识的思想,即使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也追求的是它的实用性,其结果是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唯科学主义倾向,“痴迷”于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问题是,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体来说,仅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吗?这个问题又不由得让人想起“卢刚事件”。卢刚,一位从事天体物理研究的中国留美博士,智商极高、科技能力很强,但疏于道德品质的养成,不能正确地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最终酿成悲剧。“卢刚事件”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性事例,单纯的知识技术论人才观念是有局限的,它造成了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知识霸权,只注重人生活动的某一具体目标而忽略人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深刻关切和根本思考,只注重行动可计算的实际效益而忽视行动本身的价值意义,只注重人的知识技术训练而忽视人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些导致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道德的严重缺失。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只强调科学技术的单方面获取所形成的发展必定是失衡的,不但会使发展缺乏动力,而且也会失去生存意义。

人的道德修养虽然不直接关乎效用,不是属于生产的实际知识,但是它的地位和作用却不容低估。道德修养强调统一性、整体性、和谐性和思辨性,它必将影响到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培养人明辨是非的眼光、惩恶扬善的气魄、坚持原则的勇气,将人文关怀和博爱精神纳入科学理性的轨道。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品位的创新人才,一定是一个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道德修养的人。另外,道德修养具有智育功能,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良好心性的形成、价值追求的导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道德修养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保证。我们培养的人不仅仅能够成为科学家,同时也应该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素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能够自觉地把科学研究活动同整个人类的命运、前途和未来结合起来,把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深深地置于一种哲学探索之中。道德修养更是人文精神的修养,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对此强调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三)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

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只要遵守学校或单位的规章制度、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就足够了,只要外在的规则、规范完善和成熟了,就能保证个体的行为规范,根本无须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规章制度、法律甚至包括道德规范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规章制度、法律甚至包括道德的各种规范毕竟总是以外在于人的形式存在的,只要人还没有形成内在的德性,还没有成为真正的自由的道德主体,就有可能出现在规范、制度的压力、强制下产生某些合于道德却又并非出于道德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偏重于外在行为的整合,具有外在性的诸种规范(尤其是法律规范)的地位上升了,而具有内在性的德性的地位则相应降低,人们自我的道德直觉能力因日益强化的社会伦理约束而慢慢退化,日见迟钝。对于个体来讲,不仅要遵守道德规范,更需要既“得于心”又“形于外”的德性,使得人的行为不仅合乎道德,而且出于道德,不为外在的道德所拘役。无论伦理规范系统多么周全和完备,如果缺乏个人自主美德的内在心理基础,都不可能成为内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健全有效的伦理规范。道德的首要任务是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目的,并为实现一种善的生活的内在目的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美德,使人知荣辱、辨善恶、重人格、讲国格、身心和谐、宁静幸福,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并在潜移默化中造就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而美德的培养是要靠自我道德修养的。如果说行为规范侧重于规范的善恶和其对人的约束,道德修养更重视那些具有动机的、遵循原则的行动者自身素质的养成。如果说道德规范是道德善恶一般标准的具体化,道德品质是道德价值标准和义务规范在行为个体身上的内化和凝结,那么,道德修养则是实现这种内化和凝结的根本途径,是联结规范与美德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修养将客观的义务变成主体“我想”、“我要”的爱好与愿望,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信念、情感、意志和良心,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道德修养的现代价值所在。

现代人不能远离道德领域,而要必须更加自觉地提高道德修养,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和完善自身。

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式

从古至今,人们根据不同的社会形势总结了一些宝贵的加强道德修养的方式,包括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两个方面。

(一)道德修养的途径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个体道德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升华。因此,道德修养要与道德主体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相联系,与道德主体具体的道德行为相联系,与道德主体的全部道德实践过程相联系。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除了根本途径之外,加强道德修养还有其他基本途径:

一是学思并重。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使自己提高修养层次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学习的程度越高,修养的质量就越好,对自我修养的实践就越有益。学习的过程也是克服愚昧、求得知识的行为过程;是安贫乐道,笃志好学,学而不厌,虚怀若谷,随地从师,躬行实践,迁善改过的过程;也是自强不息、学道相融、浑然而一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奠定自己学识和修养的基础;同时,也要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二是省察克治。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人们经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学上把它称为人的自我知觉。这种自我认识的途径,就是“内省”。应该说这是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最佳途径,从本质上说,内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活动,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反思,理性反思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使自我修养达到理想的境界。陈毅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他严求诸己、谦恭律己、“中夜尝自省、悔愧难自文”、“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的内省精神分不开;恽代英有《每日反思表》;雷锋每天入睡前要“过电影”把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等等。这些都值得青年大学生在自我修养中借鉴和学习。

三是慎独自律。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慎独自律是进行自我修养的又一重要途径。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培养》中强调有修养就是“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患,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青年大学生应该学会慎独,自觉在“隐”和“微”上下工夫,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唐太宗曾说,凡是大事都是由小事引起,如果小事不追究,大事就不可挽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四是知行统一。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知行统一能克服大学生自我修养认知的不足,通过与社会交流、互动,使大学生的自我修养认知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准确性;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坚定进行自我修养的意志,因为自我修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提升、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志力是自我修养的基础,实践性是意志力的特性,实践越充分,意志力就越会得到磨炼,意志品质就越会得到巩固。知行统一,还能检查到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对的,以便及时矫正与肯定。

(二)道德修养的方法

根据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我们可以寻找到如下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进行自我修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提高认知能力,磨炼意志,培养丰富的情感,完善自我。实践可以促进个人对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反省,在比较选择中检验是否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实践证明,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只有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用不断的人生修养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保证人生奋斗和努力的正确方向。

二是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社会教育是一种外在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内在教育,并以自律或自育的形式表现出来。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能促使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要积极内化,变社会指向为自我指向,变学习客体为学习主体,变只重单向外界灌输为重自我内导,坚持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只要坚持不懈,就能使自我修养获得新质,跃升到一个新台阶。

三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作为一个尚未步入社会的青年,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都显不足。因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来说尤为重要。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自我批评尤为重要,因为对一个人来说,敢于批评是敢于斗硬的表现,它与勇气相关联,善于自我批评是诚信的表现,它与慎独相联系。大学生应努力学会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在自我修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四是学习先进与陶冶情操的方法。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仁人志士以及时代英雄,在个人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理想情操、学习求知、勤奋成才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等修养方面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他们身上闪现的高尚人格魅力给人们以启迪、激励和感召,催人奋进。他们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行为等方面的修养方法,对于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的自我修养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我们坚定正确的修养目标,躬行践履,持之以恒,不断进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

让美德占据心灵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坐在郊外的一片旷野里,哲学家问身边的弟子该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弟子们十分惊愕,没有想到一直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于是,他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的说用铲子就够了,有的说用火烧,有的建议在草上撒上石灰,还有的说要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子地坐下,等着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小节的象征

一位普通的大学生到一家著名的国外大公司去求职,很快就被录用了。公司的员工对此很惊诧,有人问公司的总裁为什么。总裁说:“你们没有注意到吗?他在门口蹭掉脚上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当他看到那位残疾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进了办公室后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所有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有礼貌又有素养。”“其他所有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而他却俯身拣起那本书,并放在桌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有这样注意小节的人难道不该录用吗?”

1.道德的内涵是什么?道德品质有哪些基本特征?

2.道德品质有哪些精神价值?

3.如何理解道德品质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和作用?

4.谈谈对“仁爱”品质的理解。

5.谈谈当代大学生该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6.在当代社会,如何认识道德修养与物质利益追求之间的关系?

7.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1世纪的中国人应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如何建立具有独立思维品格的新经济人的道德价值体系?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如何在新旧道德观的冲撞中求得调适与超越,以填补因体制转型和观念震荡而产生的道德隙缝?这是经济学家******在书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2.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本书在对公民日常行为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性状,阐释了与公民道德相关的若干论题,提出了提升公民道德的途径和方式,探赜索隐,开拓创新,可谓是目前公民道德研究方面的扛鼎之作。

3.[智利]达里奥·萨拉斯·松梅尔。21世纪道德观,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

此书是在社会遇到道德观缺失的麻烦之后,在人们长期反思之后,以重新构建道德观为出发点,意在追求真正道德的路上,找到使人们感受幸福和快乐的力量。作为哲学家的松梅尔先生长期苦苦寻求针对当下社会道德状况的“救心丸”,在这种力量的指引下,“作者对新世纪的道德哲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阐释了深刻的道德理念,激励读者行动起来,不断探索和改造自己的生活,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

4.胡振平,心中的律令,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本书针对当前的重大问题,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阐发,力图能够为我们的道德建设,包括基础性的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供一些看法。正如康德墓碑上刻着的一句名言“天上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表达了他对于自然规律和道德律令的敬畏。

5.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这本书是为所有关注“伦理学是什么”、愿意反省道德问题的读者写的,它注意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知识,即介绍了伦理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以及中外哲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伦理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观点;二是分析实例,其中包括对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材料和例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