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蒙台梭利育儿全书
6176700000015

第15章 扔掉捆绑孩子的绳索

在很早以前,生物学就已经证实了环境对自然界生物的重大影响。进化论中的唯物论也认为,环境会使物种繁衍和生物形态产生戏剧性的影响并发生变化,甚至产生变异。当然,我们不可能去验证所有的理论,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研究,恰恰证实了这一结论。

借助对昆虫生存环境的研究,法布尔让人们对昆虫生命的成长过程有了新认知。通过对生物的研究可以确定,对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一定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否则,我们就无法透彻了解生物。

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探讨发现,与其说是人在适应环境,还不如说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在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里,某些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在发挥着作用,它们构成了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没有在与他相适应的环境里生活,他就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对自我也不会有太多了解。

新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有这样一条,就是呼吁人们对孩子的社会本能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并鼓励他们常与同伴相处。关键是孩子根本没有一个可以适应的环境。这与他们生活的成人世界息息相关。这种生活环境的偏差,相当程度地影响了孩子在其人格上的发展。

环境失调对孩子产生的重大影响,不仅是在个子高矮的差异上,还因为环境是如此的不协调,致使孩子的动作往往不能运用自如。比如一个技术高超、动作灵敏的杂耍艺人,一旦看见有人企图学他的动作做,他一定会嗤之以鼻。因为在他看来,根本就没人能模仿他的高超技艺,假如有人尝试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慢慢跟着他学,他一定没有耐性。

回想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是否与这种情况很相似呢?因此,我们建议每一位母亲:放开你那3至4岁大的孩子手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自己梳洗,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等等。

我们相信,如果让孩子在我们替他规划好的环境里生活一天,他一定会倍感痛苦。他们的全部精力不得不用在辩护自己的行为上,随后,我们天天会听到这样的话:“别管我,别管我!”甚至到最后,他们因为再找不到的维护自我的办法了,还可能会哭闹起来。然而,很多妈妈却抱怨说:“我的孩子太不好对付了,早上赖着不肯起床,中午他连眯下眼都不乐意,成天把‘不要,不要’挂在嘴边。一天到晚都这样,小孩子怎么会这样?”

如果这些妈妈能在家里打造一个适合孩子年龄,能释放孩子的精力,同时又能顺应他们心理发展的环境,那么,孩子的自由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实际上,这种做法可以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导向标,而孩子们,也就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环境。

学校,是为孩子设立的专门场所,学校里的桌椅和用具在制作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孩子的身材和气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轻松地使用它们,就像大人移动自己的家具那样。

下面是环境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家具须轻巧,摆放位置应得当,能方便孩子移动。图片要贴在与孩子视线平行的地方,以使他们轻松的观看。这一原则适用于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从地毯到花瓶、盘子和其他类似物品。让孩子能够使用家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并让孩子参与做日常家务,如扫地、给地毯吸尘、自己穿衣服和梳洗等等。存在于孩子周围的东西,应该让他感觉坚实,而又具有吸引力。

“儿童之家”应该显得可爱又舒适,只有一所美观的学校,才会让孩子们开心地在里面活动和生活。就像成人都明白,一个美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家人的融洽生活。毋庸置疑,舒适美观的环境与孩子的学习和活动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优美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会表现出主动探索与发现的意愿。

对环境的美丑,孩子有十分敏锐的直觉。旧金山蒙台梭利学校的一个小女孩,某天到公立学校去参观。在迈进教室的那瞬间,她看到了那儿的布满灰尘的桌椅。她一本正经的对旁边的老师说:“你大概不知道孩子们为什么都不肯打扫卫生而宁愿让教室显得很脏吧?因为他们没有漂亮的抹布可以用。如果我没有漂亮的抹布,我也不想去清理卫生。”

供孩子使用的家具一定能够方便清洗,这样不只是出于卫生的要求,事实上,这些清洗简便的家具提供给孩子乐于参与的机会。孩子学着把污迹清洗干净,也学会如何保持环境卫生。长此以往,孩子保持卫生的良好习惯就能自然养成,他身边的各样东西也会被洗刷干净。

不少人向我建议,不妨贴一层塑胶防滑垫在桌脚和凳子脚下,以减小它们被移动时的噪音。我觉得有点噪音反而会更好,这样一来,孩子们才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太过野蛮。因为孩子的肌肉还没有发育到可以自如运用的程度,他们操作起来往往毫无秩序可言,也不太懂得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一点是他们和大人的区别。

在“儿童之家”里,每一个桌、椅发出的噪音都能反映出孩子的每一个动作的用力程度。于是,孩子就会十分的注意自己的身体动作。在“儿童之家”里,还摆设了一些诸如玻璃、盘子、花瓶之类的易碎物品。一些大人就会质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三四岁孩子一旦接触到这些玻璃做的东西,一定会不小心把它们打碎的!”心存这种想法的人,似乎觉得几片玻璃比孩子还要珍贵,难道对孩子的训练还不如这几片玻璃难能可贵吗?

当孩子身处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环境时,他们会尽量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的环境,不需被外界激励,孩子们就能将自己的行为改进。从孩子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喜悦和骄傲,偶尔还会看到他的神情一本正经到无以复加。这表明,孩子天生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他们愿意这样。

事实上,一个3岁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会出现什么呢?只有成长。为了孩子以后成为一个栋梁之才,我们一定要尽全力去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改进。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学着做自己必须做的事,因为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促进发展。孩子喜欢洗手,不单单是因为觉得洗手很好玩,而是出于洗手能令他觉得自己能够做好这件事。发展孩子全部能力的根本所在,就是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动手。

在孩子的成长期,在孩子试图把工作做得更好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通常我们绞尽脑汁帮助孩子,却像许多学校把桌椅固定在地板上的行为一样,恰恰妨碍了孩子们的自然发展。

是的,孩子确实好动,并且时常动作粗鲁,但是,孩子从来不会破坏不固定的桌椅。尽管把桌椅固定后看上去井然有序,但这样一来,孩子的身体动作永远也无法有序了。也许,我们可以提供孩子一个铁碗或铁盘子,以防碗盘摔在地上而破碎。但是,这么做的效果是适得其反,孩子们会像着了魔似的更喜欢把碗盘往地上摔。其实我们这样做,只是自欺欺人地把问题掩藏了。孩子还会继续犯错,这种人为的设限,势必成为阻碍孩子自然发展的绊脚石。一个试图自己动手做事的孩子,往往乐于跟人合作且充满活力。

在一般情况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旁观的我们会马上伸出援助之手。大概我们的脑海里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你要自己梳洗、自己穿衣服吗?快别费劲了,我在这里呀!我会帮你做好任何你想要完成的事情。”本来,我们以为帮孩子做事是为了他考虑,殊不知,这个被我们剥夺了自主权的孩子变得难于相处,而我们还把他的行为当作是难以教导的表现!

回想一下,孩子是如何度过他生命的最初几年的。他受控在一个不准打破、不准弄脏身边物品的家里,动弹不得,更谈不上有机会练习控制自己的身体,也无法学习使用日常生活中必备用品。这样,就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许多学习必要的生活经验的机会,势必影响到孩子的生命与成长。

有些孩子似乎难以相处,没有人能够管得好。他们常常烦躁、不安分或郁郁寡欢,总是不愿意乖乖地梳洗,他们的父母也只好任由他,不再教导他了。很多人都说这样的父母真慈善,饱含耐心,能够天天容忍这样的孩子。但这种做法真的是对孩子有益的吗?果真如此的话,那大概是我们对好的标准出现了误解。

对孩子好,并不是要一味的容忍他所犯的所有错误,而是要找出避免他再次犯错的方法。对孩子好,就是尽量让他自然地生活与成长;对孩子好,就是尽量让他成长无所缺。我们应该意识到孩子需要大人的帮助,因为他们非常脆弱无力。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爱护孩子。

置身于孩子的环境里观察他们的行为时,我们会发现,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加出色,孩子们总是能够自觉而又专注地进行。从孩子选择的物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确实处在合适他的环境里,同时还可以发现,孩子在使用过这些物品后,验证了自己的对与错。

那么,我们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呢?什么也不必做!

在我们尽量提供给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后,要做的就是克制自己想要帮助他的冲动。要在旁边默默地观察他,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用过多的打扰他,当然,也不能听之任之,完全不加约束。

当孩子在做一件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事情时,外表沉静且自得其乐。除了在一旁观察,我们还应该做什么呢?这就是我成立蒙台梭利学校的原因。在蒙台梭利学校,当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时,孩子们反而能够自觉地做自己的事,这点与普通学校的教学恰恰相反。在别的学校里,教师通常扮演主动者的角色,孩子们则处于被动位置。实际上,孩子成长或发展的愈好,教师更应该只是在一旁观察与聆听。

这使我想起一件发生在我们学校里的令人开怀大笑的事情。那一次,校工忘记打开学校大门的锁,孩子们因为不能跨进校门,情绪恶劣。最后,老师兴奋地对他们说:“你们完全可以从窗户跳进去,但是我办不到。”然后,孩子们一个接一个从窗户爬进了教室,老师则兴致勃勃地守在门外看着教室里的他们尽情地玩耍。

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一个能引导孩子并提供他们锻炼能力相适应的环境,允许教师有短暂的离开。这种环境的存在,就是教育上的一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