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威猛浑厚
6175900000030

第30章 依依归去

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的心情一直不好,可以看出他对这个伴侣是很怀念的。这时后宫里的一切事务全由李淑妃掌管着,这是继马氏之后又一个聪明能干的女人。

李淑妃坐在朱元璋的卧榻边,看着在病痛中昏睡的皇帝,沉浸在自己的冥想之中。

她深情地看着他那张饱经噩梦缠绕的脸,睡梦中的这个男人不再是威严的皇帝,那张丑陋的脸是一张病魔与梦境缠身的老年男人的脸。

李淑妃感觉内心空空荡荡的,和这个男人过了一辈子,到死还无法理解这个男人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

不能说因李氏为朱元璋生了几个儿子,他才爱她,而是很欣赏她的才智。所以马皇后死后,她便被册封为淑妃,掌管了后宫的日常事务,两个哥哥也被提拔为金吾指挥,与锦衣卫同掌诏狱事务。

朱元璋还未苏醒,这次他是旧病复发,看样子情况很不好,看起来多衰老啊。这一段时间以来,她日夜守候在他的身边,已熟悉了这种情形。

房里灯光暗淡,显得很静。

临近死亡的帝王是可怕的,这是她在对这个垂死帝王的可怜中得出的结论。

当皇太孙前来探望时,朱元璋又醒了,正从李淑妃的手中,接过参碗喝了一大口。叫道:

“标儿。”他仍旧把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混淆在一起。

他靠在床上拉着允炆的手。

这时朱元璋的心中又感到不快活了,这种天伦之乐的场景在他心里却是另一种感受。

朱元璋阴沉沉地盯着李淑妃,这个精明能干,正在盛年的女人。她和自己的关系太亲近了,这太可怕了呀!吕后不就是在汉高祖死后凭她与汉高祖最为亲近的关系假传圣旨,差点闹得天翻地覆么?还有那个称王称帝的女人武则天,不也是凭着与皇帝的这种肉体与生活最贴近的关系,控制了以后的局势,取代了理应由她的儿子们所继承的帝位?

从此,那个女人的影子总是在他面前晃来晃去,他感到李淑妃太可疑,太可怕了。

那天晚上,李淑妃的两个哥哥已经听旨来到了皇帝的便殿,皇帝尚在病中,为什么要把他俩找来呢?

这时,老皇帝正在病榻前和李淑妃说话。

李淑妃瞅着他问:“皇上感觉如何?”

他摆手,说:“不行了啊!”

“不会的,上一次不是挺过来了嘛!”

“这次不同上一次,朕已有了明显感觉。”

“请皇上不要多想了,安心休养吧。”

“你跟随了朕这么多年了,朝夕在左右侍候,已是费心尽力了。”

“皇上,说这些做什么?能朝夕侍候皇上,这是我的福分,皇上安心休养,好了再想这些过去事吧。”

朱元璋根本没在听她说着些什么,说道:“你到便殿去见见你的二位哥哥吧,也尽尽骨肉同胞的情义。”

这是一个要杀人的信号呀!李淑妃心里很明白,她突然哇地哭出声了,她想起自己日夜辛苦,皇上就这样为她安排了她最后的去路,既要杀人,又为何还要做出念及家人情义的样子……

她想到这里,就跪在地上对朱元璋说:

“妾知道了,死就死吧,又何必见什么兄长呢!”

一会儿,才有人对她的两个哥哥说,他们的妹妹已上吊身亡了。

兄弟两人伤感不已,他们急忙跑出宫殿来,发现老皇帝正像孩子一般抚尸恸哭。朱元璋转身对兄弟说:

“朕不是不知道你们的妹妹贤明,只是担心她日后会演出武后之祸,只好抑制自己的感情让她这样做了,千万不要以为朕是个寡恩薄德的人!”

他们看到老皇帝的眼中,充满了空虚的孤独,他们明白了皇帝的话是真的,与其说是为妹妹悲哀,倒不如说对这个衰老的皇帝呈露出有失英雄本色的瞬间感到悲哀。

李淑妃死后,内宫无人管理,没有头绪,朱元璋想起了郭宁妃。因为她才智平平,朱元璋才会放心。

李淑妃被赐死之后,朱元璋自己并没有立即死去,但郭宁妃既没有控制人的愿望,也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后宫的矛盾越来越多了。郭宁妃和唐王的生母李贤妃,伊王的生母葛丽妃常为小事在后宫中争吵。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不愿听任何解释就下令把这三个妃子全部处死了。

老皇帝心情不好,大臣们没有人敢见他了,他们知道朱元璋还在生气,余怒未消。负责处决那三个妃子的执行官来到宫里,对朱元璋说:“皇上,三妃的遗体如何处置?按什么礼节安葬?”

朱元璋大声怒吼:“都扔在筐里,抬到太平门外埋了!”

后来他感到自己对这三个妃子有点惨无人道,于是,给一个内务大臣说:

“你去把太平门外的三妃掘出,分葬到孝陵去。”

那个大臣当天下午又进宫来了,朱元璋问:“事情办妥了?”

他说:“没有啊,皇上……”

“怎么回事?”

“三妃已经烂成一堆,难以分清谁是谁了!恶臭难当,是否就地掩埋?”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点头说:“那就这样办吧!”

于是金陵城外,又多了一处三个坟堆构成的三妃墓。后来朱元璋又夜夜做梦,在连续不断的梦境中,他煎熬着,但他仍咬牙上朝。

第二年春天之后,朱元璋便又陷入那种衰竭的状态,再一次病倒了。

宫殿的大厅的香炉里青烟缭绕,一天朱元璋奉着香,双手合十,用他沙哑的声音祈祷,然后把香缓缓交给张氏,示意替他插于香炉。

那女子转身而去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张氏的身后,露出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一双晶亮的眼睛好奇而天真地望着他。这是他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过来呀,我的宝贝。”老皇帝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

“是,父皇。”孩子彬彬有礼地用柔嫩清脆的声音回答着,望望她的母亲。

刚满4岁的宝庆公主这才投进了皇帝的怀中。

朱元璋笑着问:“孩子呀,如果父皇和额娘都要走了,你怎么办?”

“父皇,那我跟你们去!”

“这是不行的啊!”

“要是你们不带上我,我到哪里去找额娘呢?”

张氏那张大圆脸变得惨白如纸,连忙示意孩子不要再说了。她惊惶地望着沉思中的朱元璋,直到他示意她们退出,才把孩子抱起。

张氏却没有想到,正是这个4岁孩子的话,才救了她的一条命,她成为朱元璋所有嫔妃中唯一幸存的女人。

燃香祈祷的仪式一结束,宦官即向所有女眷宣布了皇帝的话令,内宫中的所有嫔妃,在皇帝驾崩之后,全部殉葬,宝庆公主年幼,留其母抚养公主。

一大群美丽的女人,顿时惊呆了,各个面如菜色。

她们没有想到,这结果来得这么快,这么冷酷,没有任何生存的希望了——

勉强坐着的朱元璋最后一次召见了群臣。

宫内气氛非同寻常,大臣们肃立在他身边。朱元璋吃力地在病床上坐起,这时他那张庄严的脸上已出现了死亡前的气色。

他在说话了,一个史官站在他跟前迅速地为他记下最后的诏书:

“朕受皇天之命,担负大任于世,平定了祸乱和兵灾,安置生民于市野。至今已经有三十一年,忧危充积于心,每日勤奋不怠,专心有志于有益百姓的事。奈何朕起自寒微,无古人的博学与智慧,好善而厌恶行,有不及的很多。现在朕已七十一岁,筋力衰微,朝夕危惧,恐怕在世不久了。这本是万物自然之理,也无可哀念的。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适宜于登上大位,以勤力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我的子民。葬祭文化,一如汉文不要相异。布告天下,使他们知道朕的意思。孝陵山川,照其原来的样子,不要改动。”

大臣们都感到这老皇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群臣面前保持了他体面的威猛之君的威严。下午,这位71岁的老皇帝就在西宫卧榻上驾崩了。

当天晚上,天气大变,下起了大雨,雨声淹没了上百名嫔妃绝望的嚎哭。整个皇宫笼罩在阴森森的气氛之中。

宫中似乎没有人点灯,令人不寒而栗。没有脚步声,没有说话声,没有活动。子时三分,悬挂的素练突然凝固不动了,任由风吹雨打,只是垂直地坠下来。

几天后,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从皇宫缓缓地走向了金陵的钟山之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明孝陵。

从此,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数百名女魂的陪伴下,在这片清静的地方,过起了另一种生活——

皇帝驾崩,丧事办得表面很隆重。同任何一个皇帝一样,朱元璋早就安排了自己的后事。他的陵墓,修在钟山南麓,称为孝陵,方圆45华里,规模十分宏伟。皇后马秀英在孝陵中已经等了15年,朱元璋一去,就可以与她团聚了。令人遗憾的是:朱元璋为他的死,最为充分地暴露了他的残忍与自私。按他生前的遗愿,为他进行了嫔妃殉葬制。40个嫔妃,除了两个死在朱元璋之前的,其余38个年轻鲜活的女人,都被活活地与他的一具僵硬的尸体安葬在一起,为他殉葬而死。更可恨的是:这种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其间终断了好几百年的强迫女性殉葬的制度,因为朱元璋又得到恢复。或许是得了朱元璋的血统,承接了他这种残忍自私的个性,到他的子孙后代,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等,人殉竟然成为皇室公开的惯例,以至于几代下来,死于殉葬的嫔妃,人数竟然达到了八百多人。活人给死人陪葬,本是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奴隶社会产生,女奴隶和男奴隶一样被大量杀殉或生殉。春秋以后,人殉之事再不多见,到秦始皇时,才又要人殉葬。随着秦的灭亡,这种制度基本消失,谁知朱元璋又使其兴起。

皇上的龙体运往孝陵时,似乎举国都在为他伤心落泪,其实就是他最亲的人也没有半点伤心。朱元璋用尽了所有的手段来让朱家的后裔顺利接班,而正式走到政治前台的朱允炆却偏偏遇到了最棘手的大麻烦:他众多的叔叔们,对他的皇位都虎视眈眈。朱元璋最亲的人都在想着皇位,对他的伤心自然就很淡很淡。朱允火文登上皇位的第一步行动,就只能是做他爷爷朱元璋不愿做的骨肉相残,他首先必须削藩!削去他爷爷分给他三十多个叔叔的权力和实力。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全面奠定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其影响之深不仅在于上层,而且达于普通人民的社会生活;不仅在明朝,而且及于后世。

朱元璋提出恢复汉宫之威仪,全面改变了元朝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政治结构。他取法周、汉、唐、宋,使明朝的政治制度回到中国传统的轨道上。他实行的爱民及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国计民生得到迅速恢复发展,为大明盛世奠定了基础。朱元璋以猛治国,推行重典,建立了绝对皇权极端专制的统治,对人性的张扬特别是对民主意识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破坏性,给后世留下了恶劣影响。朱元璋分封诸王的政策,给后世发生宗室动乱埋下了祸根。朱元璋建立的一套国家管理制度,加强了中国君主宗法制国家管理,维持了明朝两百余年的统治,为后来的清朝所继承,是中华传统政治的一个经典。朱元璋继承和发展了对少数民族因俗施治的政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他与周边国家之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厚往薄来”的政策,则保持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和平友好交往,推动了更大范围内国际秩序的建设。

总之,朱元璋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极具个性的人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第一个利用农民起义赶走外族统治的农民义军领袖和封建统治的帝王,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几位重要帝王之一。

§§附录 朱元璋大事年表

元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九月丁丑,元璋生。

元顺帝至元年六年(1335-1340)元顺帝三年开始,弥勒教先后起义被镇压。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山东、湖广、燕南平民为盗,多至三百余处。

至正四年(1344)春:淮北大旱,继以瘟疫,元璋父母兄次兄相继病死。秋九月,元璋入皇觉寺为沙弥。一月后,云游淮西颖州一带。

至正五年—七年(1345-1347)游方淮西未归。

至正八年(1348)年底,回皇觉寺。

至正九年—十一年(1349-1351)皇觉寺静待。

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投郭子兴部下为兵。

至正十三年(1353—)南略定远,下滁州。

至正十四年(1354)屯军滁州。

至正十五年宋小明王龙凤元年(1355)正月,克和州,奉郭子兴命总诸将。

四月,常遇春来归。

五月,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降,元璋下采石取太平。

小明王命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元璋为左右副元帅。

九月,郭张二帅攻集庆,皆死之。朱元璋尽有郭部。

至正十六年龙凤二年(1356)二月,攻取集庆,改名应天府,又遣徐达攻取镇江。六月,元璋部将邓愈克广德。小明王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至正十七年龙凤三年(1357)占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等地。

至正十八年龙凤四年(1358)二月,以康茂才为营田使,实施屯田。十二月,自将攻婺州,改为宁越府。

至正十九年龙凤五年(1359)克诸暨、衢州、处州等地,命宁越府立郡学。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至正廿年龙凤六年(1360)陈友谅攻应天,朱元璋大败之,遂复太平。徐寿辉旧将以袁州降于元璋。

至正廿一年龙凤七年(1361)朱元璋击陈友谅于江州,友谅败走武昌。

遂分兵取南康、建昌、饶州、蕲州、黄州、广济等处,继下抚州。小明王封元璋为吴国公。

至正廿二年龙凤八年(1362)朱元璋受友谅部将胡廷瑞之降,得龙兴,改为洪都府。瑞州、吉安、临江相继下。

至正廿三年龙凤九年(1363)朱元璋因张士诚将吕士珍攻安丰,亲率军往救。陈友谅大举攻洪都,围八月十五日未下。元璋撤军回援,与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友谅中流夭而死,其子陈理奔回武昌,元璋亲往围之。

至正廿四年龙凤十年(1364)自立为吴王,建百官。受陈理降,汉亡。

至正廿五年龙凤十一年(1365)以徐达为大将军,进攻江北、淮东张士诚之地,先取泰州高邮。

至正廿六年龙凤十二年(1366)徐达等下淮安濠州宿州徐州等地。

浙东悉归元璋。五月,令徐达常遇春攻张士诚,连下湖州、杭州,进围平江。

十二月遣廖永忠迎小明王于滁州,中途沉之于江,宋亡。

至正廿七年(1367)徐达等克平江,执张士诚,吴亡。元璋命汤和等攻方国珍,方降。又以徐达为征虏将军,北伐中原。命胡廷瑞等取福建,杨璟取广西。徐达等下山东诸郡。

元顺帝至正廿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立世子标为太子,妃马氏为皇后。汤和克延平,执陈友定,福建平。命汤和等师取广东,广州守将何真降。杨璟等下宝庆、全州、靖江等地。徐达下汴梁。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十一月,徐达取大都,改为北平府。保定、真定、怀庆、泽州、潞州相继下。

洪武二年(1369)奉元、凤翔、临兆相继下,李思齐降。常遇春克开平,元帝奔和林。常遇春卒于军。元军攻大同,李文忠败之。徐达下庆阳。

元璋定内侍官制,编《祖训录》,定诸王封建之制。

洪武三年(1370)命徐达李文忠等分道北征。李文忠获顺帝孙以归,元嗣君北遁。元璋分封诸王,赐爵功臣。

洪武四年(1371)命汤和廖永忠率舟师由东路入川,傅友德率步骑由秦陇取蜀。傅军连下阶州、文州、隆州、绵州。廖永忠克夔州,明升出降,夏亡。

元平章刘益以辽东降。

洪武五年(1372)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趋和林,李文忠趋应昌,冯胜取甘肃,征扩廓贴木儿。徐达为扩廓所败。命邓愈征土蕃。诏以农桑,学校课有司。

洪武六年(1373)颁《昭鉴录》,训诫诸王。扩廓犯大同,徐达遣将败之。颁定《大明律》。

洪武七年(1374)李文忠蓝玉大败元兵。遣元顺帝孙北归。

洪武八年(1375)诏天下立社学。

洪武十年(1377)以羽林等卫军益秦、晋、燕三府护卫。邓愈、沐英讨吐藩,大破之。命大小政事先启太子裁决。

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惟庸以擅权诛,坐其党,死者甚众。

废中书省及丞相等官,提高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燕王棣到封国北平就王。安置宋濂于茂州,死于道。

洪武十四年(1381)命傅友德、沐英、蓝玉征云南。傅友德败元兵于白石江,遂下曲靖,元梁王自杀,云南平。

洪武十五年(1382)蓝玉沐英克大理,分兵攻鹤庆、丽江、金卤俱下。马皇后卒。置殿阁大学士。空印案发,株连死者数万。

洪武十六年(1383)召征南师回京,沐英留守云南。

洪武十七年(1384)曹国公李文忠被毒死。禁内官预政,敕戒诸司不得与内官公文往来。

洪武十八年(1385)魏国公徐达中毒死。户部侍郎郭桓坐盗官粮被诛,死者数万。

洪武二十年(1387)冯胜傅友德蓝玉同征纳哈出。冯率师出松亭关,下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纳哈出降,东北平。

洪武廿三年(1390)晋王棢、燕王棣帅师征元,颖国公傅友德等皆从其节制。齐王帅师从征,燕王师次迤都,元丞相咬柱等降。韩国公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发,坐诛,牵连死者甚众。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洪武廿四年(1391)天下郡县赋役黄册成。八月皇太子巡抚陕西,十一月还京师。

洪武廿五年(1392)皇太子标死,立长孙允炆为皇太孙。沐英卒于云南。子沐春袭封西平侯,镇云南。

洪武廿六年(1393)凉国公蓝玉被杀,功臣死者甚众。冯胜傅友德备边北平。其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诏二王军务大者始以闻。

洪武廿七年(1394)颖国公傅友德坐诛。

洪武廿八年(1395)谕群臣兹后不得法外用刑;嗣居不许置丞相;皇亲唯谋逆不赦,余罪宗亲会议取上裁,法司只许举奏,不得擅逮,勒诸典章,永为遵守。

八月,秦王樉死。颁皇明祖训条章,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

洪武卅一年(1398)二月晋王棢死。

闰五月,元璋卒,终年71岁。太孙允炆继位,是即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