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县级财政管理
6175700000028

第28章 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基本理论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所有的全部资产。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国家以投资形式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二是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形成的非经营性资产;三是国家依法拥有的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资源性资产。狭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非经营性的资产但通过各种形式而转作为获取利润的经营性资产,以及国有资源中可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部分。本章所阐述的“国有资产”是指狭义而言的国有资产。从我国现实出发,是指竞争性企业中的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国家投资的资产。

国有资产按特定的标准可以分为若干类别,主要有以下分类。

1.按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是为了经营性的目的而投入到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资产。其特点是通过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在保值的基础上达到增值的目标。非经营性资产是指国家机关、科学、文化、教育等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而不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

2.按资产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资源性资产和开发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并成为资产以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藏、草原、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开拓自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资源性资产的范围也必将相应扩大。开发性资产是指人类经过自身的劳动、加工、改制、开发而形成的资产,如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知识产权等。社会经济发展、国有经济壮大,不仅在于拥有资源性资产的多少,更重要的体现在开发性资产的不断增多。

3.按资产存在的形态分类,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一定实物形态的资产。这类资产包括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各种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按资产的运动方式又可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动产是指资产位置可以移动,且移动后不会引起原有资产形态与价值发生变化的资产,主要有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用具等。不动产是指资产位置不能移动,如果移动会使资产受到损坏或丧失经济价值,如企业的厂房及其他建筑物、土地等。动产与不动产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它们在资产的变现性上存在差异,对于资产处置变现而言,动产比不动产要容易一些。

无形资产是利,并获取一定收益的资产。这类资产主要包括特许经营权、知识产权、商誉、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又可分为可确指无形资产和不可确指无形资指没有一定实物形态,但能为其拥有者提供某种特殊权产。可确指的无形资产有专利权、商标权、生产许可权等。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主要指商誉,它由企业的历史影响、管理水平、经营特色等因素综合决定,并通过获取超额利润来反映。与可确指的无形资产能独立存在不同,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的有形资产单独存在,亦不能单独取得。

资产具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之分,在对企业资产进行计量与评估时,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

4.按资产功能特性分类,可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金融性资产、权利性资产等。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同时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运输工具等各种生产经营用的设备。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如现金及各种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以及存货等。金融性资产是指各种有价证券和由出资形成的权利,包括股票、债券等。权利性资产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或授权取得的各种合法权利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生产许可权等。

二、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基本内容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

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及其代表,以产权为基础,以提高国有资产经营与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资产的占有者和使用者为对象展开的管理活动。

国有资产管理是对国有资产运动不同环节或过程的管理,包括对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评估、投资、运作、收益处置和分配、监督等方面或环节的管理。管理的环节和具体内容很多,管理的方法也很多。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不管是清产核资、评估、投资、运营等,实质上都是产权管理。清产核资、产权登记是对产权的最起码的计量或者为定量提供基础依据,而“评估”就是对资产产权的价值定量。它虽然不是产权交易的成交价格,却是交易定价的基础或参考。“投资”从所有者角度说,实际上是在执行所有者权能,及进行投资选择和决策。“运营”实际上就是资产的经营操作,是在执行经营权职能。“收益处置和分配”,实际上是产权收益的管理。对不同环节的监督也就是对产权管理不同环节的监督,而监督本身就是管理的内容之一,对产权管理的监督当然就是产权管理。只不过,产权管理的对象直接是产权,而监督是对“管理产权者”的管理,间接对象才是产权。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特征

国有资产管理是自国有资产已形成就存在着的,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也是与国有资产概念同时提出来的。资产是一个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国有资产管理自然也是一个与商品经济运行相联系的范畴,它指的是在商品经济中,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凭借所有权对国有资产实行的管理。它是一种产权管理,并强调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是一种经济管理,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一般经济管理是国家以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身份采取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管理。而国有资产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它是以产权所有为基础的管理。这是最基本的特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具有双重经济职能:一是社会经济管理者职能,二是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职能。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两重性所引起的。一方面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可以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作为经济基础的主体,又可以凭借其掌握的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直接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有资产管理正是立足于这种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及其后来所衍生的产权基础上的管理,因而它具有以下特点:(1)不具有超经济强制性,因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行为。(2)所有权约束必须渗入企业内部。以产权所有为基础的国有资产管理是要在企业内建立起有效的所有权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既能自主经营,又能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政府其他职能相分离。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存在、一个特殊的活动主体,充当着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角色,但是不仅如此。政府的职能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管理职能、行政管理职能,还有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三者需要相互分开,但是又必须协调、统一于国家全部职能的实现。

3.管理目标的二元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的二元性,指的是国有资产管理不仅要着眼于资产经营活动的商业性目标,而且还应考虑资产经营活动的非商业性目标,即要保证国有资产营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的二元性,从根本上说,是由国有资产本身功能的二重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国有资产是一种企业性资产,具有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功能;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又是一种以国家为代表的社会性资产,它要适应国家即该国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借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有效调节的目的,执行着一种社会职能。看不到这一点,把国有资产与其他资产相等同,就难以全面把握国有资产的特性和国有资产管理的特殊要求,自然也无法搞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二元性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国有资产在有效执行社会目标职能方面的局限性。要把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来实现一部分社会目标与通过一般意义上的国家管理来实现目标严格区别开,当国家以“企业家”身份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时,就必须服从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在这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国有经济的社会职能作用。

4.以价值总量控制为主的管理。与一般性的经济管理如企业管理不同,国有资产管理不拘泥于对资产实物形态的管理,而是以控制资产价值总量为主。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财产社会化与各企业财产在实物形态和性能上千差万别、不便管理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我国过去在资产的管理上,总习惯于管国有资产的实物形态,强调实物形态的完整无缺,诸如对实物资产的购置、修理、转让、调拨、报废等等,统统都管理起来。以为这样什么都管住了,殊不知,其结果却把企业给管死了,企业完全无权根据自己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策,生产怎么能管好呢?因此,说到底,这是一种适应产品经济的管理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管理应从资产实物形态的管理转向价值形态的整个资产的管理。对企业占有的国有资本,多少用于固定资产,多少用于流动资产,应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只从价值形态实行总量控制。至于国有资产的实物形态,则交由企业管理,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给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采取价值形态的管理方式,不仅能保证国有资产价值的完整无缺和增值,而且能真正做到企业对资产的自主经营,有利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

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是所有权属于国家的一切资产,而管理的重点则是具有增值性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涉及其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1.国有资产投入的管理。就对生产经营领域投入国有资产的活动而言,可称之为国有资产的投资。国有资产投资是国有资产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应围绕优化增量配置,维护投资者权益进行。国有资产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投资主体的确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及投资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中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取代了原先投资主体单一化的现象。从国有资产的投资行为来看,也由原先单一的政府主体向政府和国有企业双重主体发展。而就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而言,既可以由掌握国有资产的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投资,也可由它们授权或委托中介性资产经营机构,如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进行投资,与此同时投资行为也由无偿拨款改为有偿投入。此外,在经济实体出现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下,有必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企业,对国有资产的投资份额作出恰当的安排,究竟是独资、控股、参股,还是完全退出。对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管理:一是要确认投资主体的资格,即投资者是否拥有国有资产的投资权。二是要落实投资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即确保投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投资者权益。

(2)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的抉择。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宏观方面最重要的课题,是正确把握投资的规模与方向。国有资产的投资规模与投资方向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确安排国有资产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在结构合理、效益提高的基础上持续增长。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进行投资的可能条件这两方面的结合上来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同时,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原则,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

(3)投资项目的监督。国有资产投资管理,从微观上讲,追求的是各个投资项目获得理想的投资效果。为此,应当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工作,通过对投资项目投资效益的正确预测,作出投资决策,且对投资项目的进展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回收投资,并取得最好的投资效益。

2.国有资产存量经营的管理。国有资产存量经营,是指投入的国有资产形成生产能力之后,以增值为目标进行的营运国有资产的活动。它是国有资产得以增值的必要环节。国有资产存量经营管理的内容包括:

(1)经营方式的选择。国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是指国家对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的控制方式和国家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国有资产的多种经营方式,包括授权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经营、委托经营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本着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的原则,做好国有资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及组织工作,加快经营权市场建设并管理好经营权市场,为国有资产经营权的市场化创造条件。

(2)经营活动的监督。在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下,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支配国家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资产,政府管理机构亦不得干预企业的经营。但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及其代表仍须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监督工作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专门的监督机构,以及由它们派往国有企业的监事会、股份公司中的国有产权代表等来进行,以财务监督为核心,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3)经营业绩的考核。企业接受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应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切实维护所有者权益。为此,必须严格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这就要求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价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成果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严格的考核及奖惩制度。

3.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管理。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管理是指对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支配、使用等活动的管理,其实质是国家、企业以及职工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管理的主要内容:

(1)国有资产收益的确认。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确认,首先,要确认可供分配的收益数额。收益数额的多少,主要受企业销售(营业)收入与成本的制约,因此需要科学地界定成本和收入。其次,对于存在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来说,还要确认哪些属于国有资产投入营运带来的收益,这关系到企业经营收益能否在各投资主体之间公平分配。再次,确认投资收益以何种方式取得。投资收益形式是由投资方式或经营方式决定的,与国有资产的多种投资方式或经营方式相联系。国有资产收益可通过利润、租金、股利、债息、资产占用费、国有资产增值基金等多种形式取得。

(2)确立正确的收益分配原则。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分配,在遵循和体现效率与公平这一分配领域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需要贯彻以下具体原则:一是坚持以国家为主体进行分配,保证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国家所应得到收益的足额上缴;二是合理确定经营收益在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分配比例,兼顾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三者利益;三是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使之保持合适的比例。

(3)对企业留利使用的监督管理。留归企业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其产权属性不变。因此,这部分经营收益虽由企业自主安排使用,但国家仍需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制定企业留利使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检查、监督企业是否按照国家有关原则和规定使用留利资金。

4.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管理。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管理并非对一般的企业资产处置行为而言,而是属于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管理活动。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对企业兼并、收购、拍卖、破产等产权转让及产权交易活动的管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报损、核销、赠与取得等资产及产权变更的管理;对国有资产的占有、经营使用权行使主体的选择、变更等活动的管理。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管理,应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符合结构调整、优化资产组合的需要;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或者称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包括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系列的日常性工作,这是保证国有资产管理有效进行的基础环节。其主要内容有:

(1)清产核资。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是指根据一定的程序、方法和制度,通过对国有资产的清查和核实,摸清国有资产的“家底”。

(2)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的调处。产权界定是国家(授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力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由国有资产专职管理机构负责调处,必要时,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有关政府部门裁定,有的还需按司法程序处理。产权界定与产权纠纷的调处,是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分配关系和监督调控机制的基础。

(3)产权登记。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组织产权登记,取得所有权凭证和确认占有使用单位国有资产经营权的法律行为。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必要的后续工作,同时又是进行国有资产统计、核算,监督、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前提。

(4)建立国有资产统计与核算体系和报告制度。对国有资产的总量、构成、营运过程和经营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审核、分析、预测等一系列统计与核算工作,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国有资产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建立,在方法上应当同国际惯例、国际通行的准则接轨。建立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可以严密控制各单位国有资产的运行,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可以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制定长期规划提供资料和依据,同时,能使国家财政报告制度得到完善。

(5)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国有资产评估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有资产评估机构成立的审批、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程序和评估结果的确认等。资产评估工作对于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是十分必要的。合理、完善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是国有资产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