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公司管理(第四版)
6174500000004

第4章 现代公司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公司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公司在西方各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国民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公司中的大公司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1.公司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公司已成为西方各国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公司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公司总数从1960年的114万家,发展到1979年的255万家,增加了1.24倍;同期公司销售额从8490亿美元增加到55990亿美元,增加了5.59倍;1979年公司占企业总数的15.8%,而销售额和纯收入则分别占88.2%和78.9%。另据有关资料,美国公司资产目前占全国企业总资产的85%,销售额占全国企业总销售额的89%。

1986年,原联邦德国共有无限公司15万多家,销售额为2665亿马克,分别占企业总数和销售额的7.9%和6.8%;两合公司近9万家,销售额为9444亿马克,分别占企业总数和销售额的4.5%和24%;有限责任公司为33万家,占企业总数的10%,销售额的24.9%。股份公司是原联邦德国大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如奔驰汽车、西门子电气、三大化工公司和三大银行都是股份公司,1984年制造业中的737家股份公司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1.4%,但产值却占35%,职工人数占30%左右。

日本股份公司约有150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2000多家,占公司总数的0.13%,但资本额占42%,控制着公司总销售额的34%。

由上述四国的有关公司资料可以看出,公司目前在西方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大型公司和巨型公司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西方国家,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型或大型垄断公司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并主导一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的制定。

二次大战后,西方各国的大型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其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增加。如美国200家最大制造业公司的资产占制造业总资产的比重从1947年的53.1%,增加至1984年的60.7%;美国制造业中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制造业资产总额的比重,1970年为12%,1981年下降到8.8%,1987年再下降至6.9%,而同期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大公司的相应比重为48.8%(1970年),64.8%(1981年),68.9%(1987年)。从行业来看,大型和巨型公司控制着整个行业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如1984年美国最大三家公司占其行业市场份额的比重分别为:电子计算机84%(其中IBM公司为67%),照相设备77%(其中柯达为65%),汽车91%(其中通用汽车为43%),铝90%(其中美国铝公司为40%),金属制罐83%(其中大陆制罐公司为37%),轮胎64%(其中固特异公司为33%),铜77%(其中安纳达康公司为31%),烟草79%(其中雷诺公司为28%)。

在英国,各行业最大10家制造业公司的股本比重,从1948~1969年的变化如下:食品业从70%上升到80.8%;烟草业从99.5%上升到100%;化学工业从77.2%上升到86.4%;冶金业从48.4%上升到74.3%;机电业从59.8%上升到81.2%;汽车和飞机制造业从50.9%上升到85.8%;造纸和印刷业由53.9%上升到78.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的大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因此可称之为“大公司经济国家”,或者如加尔布雷所称谓的“新工业国”。

二、现代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西方国家公司经过战后时期的发展,其影响日益增加,在公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这些趋势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后公司发展的新方向,其主要表现为:

1.跨国经营和生产国际化趋势。跨国公司早在战前就已经存在,但在二次大战后,跨国公司则获得迅速发展,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更是迅速。到1984年,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高达5490亿美元,40年间增长了几十倍。其中美国的增长最为突出。到1986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950年的118亿美元增加到26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0%以上。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是主要承担者。从6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期间来看,1960年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040亿美元,1971年为1580亿美元,1975年为2590亿美元,1979年为5290亿美元。80年代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已占世界跨国投资的95%以上。目前,世界上共有2万多家跨国企业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十几万家子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突破10000亿美元,国外销售总额达40000亿美元左右。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股份公司的联合控制趋势。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股份越来越扩散化,一家大公司往往由若干个大股东所控制,形成所谓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一家大股东具有控制优势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其二是几家大股东具有联合控制优势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在美国,前一种形式在20世纪50年代占主导地位,到60年代前一种优势已大大削弱。在500家最大的公司中,独家控股5%以上的已占少数。到70年代末,第二种形式则占优势。从下面几家大公司的情况可以看出:

(1)埃克森公司的表决权股份分布:大通曼哈顿占2.3%;摩根公司占1.9%;制造商汉诺威占0.8%;洛克菲勒集团占0.78%;花旗银行占0.78%。

(2)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表决权股份分布:摩根公司占2.53%;花旗银行占1.44%;制造商汉诺威占1.23%;银行家信托占1.2%;纽约美国信托占1.07%。

(3)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的表决权股份分布:摩根公司占2.13%;大通曼哈顿占1.49%;哈雷斯信托和储蓄银行占1.47%;底特律国民银行占1.39%;制造商汉诺威占0.91%。

从上述资料看,1976年美国3家大公司的前5位控股大股东所控制的股份比重非常小,最高也不到3%,从而形成了一个由多家金融机构联合控股的局面,这反映了现代工业公司的联合控股趋势。

3.国有公司私有化趋势。二次大战后,国有化浪潮席卷西欧国家,许多西欧国家,如英、法、意、奥等国,相继把一些部门国有化,国有化遍及银行、保险、铁路、电力、煤炭、钢铁、机械工业、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等,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与国有化相反的浪潮,即私有化浪潮。这一浪潮同西方经济学领域中新自由主义经济流派经济理论的再次兴起有密切的关系。私有化首先是英国撒切尔政府于1981年开始的,随后私有化浪潮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在私有化规模上英国最大。据报道,1981~1985年底英国政府共出卖了14家大公司,其资产约50亿英镑,这些大公司包括英国宇航公司,电报和无线电公司,布里托尔石油公司,美洲虎汽车公司,英国电信公司等。1985年以后又出售了英国航空公司、英国天然气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等。到1987年,英国政府已经出售一半以上国有公司。

意大利政府也在1983~1985年间出售了14家公司的全部股票,其后又在1987年1月将阿尔法——罗米欧汽车公司卖给菲亚特汽车公司。

此外,其他西欧国家,也在80年代对其国有公司进行私有化,可以说,80年代是西方国家国有公司私有化的时代,目前私有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4.公司经营多样化趋势。公司经营多样化是西方现代公司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公司经营多样化的标志是大量的混合联合公司的出现。经营多样化是通过公司的混合兼并,使公司经营产品多样化来实现的。

美国公司经营多样化显得十分突出,在美国最大的200家制造公司中,经营跨5个部门以上的公司不断增加,进入20世纪70年代,200家大公司几乎每家都生产5种以上互无关联的产品。

在日本,公司同样存在着经营多样化的趋势。日本企划厅1971年11月所做的调查表明,在日本制造业有74.7%的公司,商业、服务业中有58.7%的公司实行了多样化经营。如新日铁公司除了生产钢铁外,还从事轧铝、机器制造、化肥生产、石油开采、土木建筑等经营。

5.公司管理“民主化”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公司实行所谓的民主化管理,吸收职工参与公司的部分决策、监督、检查和管理,其主要表现如下:

(1)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中的工会代表制度,如原联邦德国监事会工人代表制度规定:监事会要由工会代表和股东代表共同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对监事会工人代表数在1951年法令和1952年法令中有明确规定。

(2)工厂委员会中的工人代表制度。在西方许多国家,公司中建立了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委员会。这些国家包括荷兰、原联邦德国、瑞典等。荷兰的工厂委员会从1971年开始就对安全、养老金、利润分享、劳动时间和假时等问题有参与决策的权力。1979年的法令又规定将其决策权扩大到工资、福利、培训、车间协商等方面,并规定经理不再兼委员,委员由工人选举产生,主席也由工人担任,委员人数为7~25人,任期2年。

(3)公司职工建议制度。如1979年美国职工达1000名以上的公司有6%实行职工建议制度,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375家实行了这种制度。

6.公司的小型化和专业化趋势。与传统产业中公司的大型化和多样化相反,新兴产业,如电子计算机、信息、生物化学、通讯等部门的公司则向小型化和专业化方面发展。中小型企业由于在新技术领域中可以集中力量专攻某一课题,且选题集中,重点投资,目的性强,实用性高,因而成功率高于大型企业。据统计,日本企业科研成功率在5%以下的,大企业为44.5%,中小型企业只为15.5%;成功率在10%~20%之间的,大企业为9.4%,中小型企业为15.4%;成功率在30%~50%之间的,大企业为6.5%,中小型企业为15.3%;成功率在70%~100%的,大企业为2.6%,中小企业为8.4%。

由于中小型企业对新兴产业部门技术开发的适应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型企业引进电子设备数量有了明显增长,1980年拥有电子设备的中小型企业占18%,1983年上升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