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的方法
(1)“善诵精通”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而且在诗。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曾这样描述过他读书时的情景:“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非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郑板桥读书是非常刻苦的。他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弟一书》中还有一段话与之相印证,在信中他是这样对他的弟弟们说的:“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又是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可以看出郑板桥不推崇“过目成诵”,而是主张经常诵读,只有在不断地反复吟诵之间才可能体会出书中言语的真义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郑板桥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的境界。
郑板桥要求善诵的同时,还主张“学贵专一”,即读书不能泛泛而读,毫无目的,而应该有选择,有针对性。
他不赞成盲目地胡乱背诵记忆。无所不诵,是读书治学的一大陋习;无所不诵的人,就是一个十足的钝汉!
郑板桥在读书的学以致用之中总结出了“善诵精通”的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要讲究“善”与“精”。
(2)回忆法
所谓回忆读书法是指在无书的情况下回忆。体味自己曾经读过的书。
近代作家巴金先生在这方面便有独到的见解,他曾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道:“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回忆读书法的最好的例子。
巧用回忆读书法是有许多好处的:
第一,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摆脱恶劣条件与不良环境的制约。
巴金先生说:“回忆读书法可充分利用时间,有不受条件和环境限制的好处:‘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上了封条,加了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不具备读书条件的情况之下,回忆读书法仍能帮助我们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读书”。
第二,可以做到温故知新,深入吸收营养。
通过回忆,对过去所读之书一点点品味,就像牛反刍一样,可以促进消化吸收:每对读过的好书回忆一次,对书的理解。认识,对主题的把握都会更深一层。
第三,常温习读过的书,可以使人从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先生说:“我现在跟疾病做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力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的消耗。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想要使回忆读书法成为一种奇特而有益的读书方法,你首先需要有回忆的内容,这就需要在此之前阅读大量的书籍,并对书中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巴金先生曾自述到:“现在有删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种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头脑里“储书”,是读书治学必不可缺的基础性工程。巴金的回忆读书法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的。
(3)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一是多读。
所谓多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读的书数量多,内容广;二是指对有价值的文献书籍读的次数多,以至“滚瓜烂熟”的境地。
伟人毛泽东对读过的一些散文和诗词经常能达到脱口背诵的程度,在晚年时还能轻松地背诵500多首古诗词。他对很多小说的重要段落,也经常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许多在他周围工作的大学生都自叹不如。
毛泽东一生酷爱的史书,便是一套线装的《二十四史》,它陪伴了他几十年,无数次的翻阅,使得这套书的封面都被磨破了。
到1975年,毛泽东已病魔缠身,就连写字时手都打颤,但是他还在许多书上亲手写下“1975.7再读”。“1975.9再读”等字样。他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尤为喜爱,在一生中他竟将《资治通鉴》通读了17次之多,而且在其中做了大量的批注。
二是多写。
毛泽东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做笔记。写随感等也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毛泽东动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年轻时,他在课堂上听讲时写“课堂录”,在课后自修时写“读书录”,另外他还有选抄本。摘录本等等。
他在读过的许多有价值的书中的重要部分都画了各种符号,丰泽园的图书室里他圈点批画过的书就有1.3万余册。
例如:《伦理学原理》全书总共有10万多字,但是,毛泽东用小楷在书的空白处写的批语就多达1.2万字。
读《辩证法唯物教程》时,他用毛笔和红蓝色铅笔在书眉处也写下了将近1.3万字的批语。
他在延安读了艾思奇的《辩证法》一书后,就专门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写出了该书的提要和自己对该书的看法。毛泽东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写读书日记,上面写着书中的一些错误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钻研的深度与治学的严谨:
三是多想。
读书时的多想,是指读书时不仅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同时也要将自己的观念与其对照,并将自己对书的一些看法用笔“谈”出来,似乎与作者切磋一般。这种“笔谈”使读书变成了反复思考的过程。
毛泽东之所以能提出许多新颖的见解和精辟的评价,这些见解和评价都是他熟读精思的结果。
四是多问。
毛泽东常说:学问,讲的是又“学”又“问”。我们做学问时,不但要好学,还要好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成为中国的领导人之后,他仍然保持着这种多问的学风。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后,不是读一些通俗的小册子,要么就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他就是这样通过多问来不断获取知识。
(4)追本溯源法
在读书时发现问题后,与多种与之相关的书相联系,经过详细的分析。比较。求证之后,求得一个合理解释的读书方法,这就是所谓的追本溯源读书法。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曾批评毛奇龄错评了苏轼的诗句。
苏轼在诗中说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毛奇龄评道:“一定是鸭先知,难道鹅不知道吗?”
袁枚对毛奇龄的评语觉得既好气又好笑,如果要照毛奇龄的理解,那么《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一个错误了,难道只有雎鸠,没有斑鸠吗?
袁枚与毛奇龄的这场笔墨官司,到底谁是谁非,如果是一般人看看也就过去了,没有人会去深究。但钱钟书却没有就此罢休,草草了事,而要追本求源。
近代学者钱钟书先生把《西河诗话》卷五找了出来,看毛奇龄的原话:苏轼的诗模仿的是唐诗“花间觅路鸟先知”一句,寻路时,由于鸟熟悉花间的路,所以鸟比人先知。而水中的动物都可以感到冷暖,苏轼却说只有鸭先知,那就不对了。
按常理,比较严谨的人研究到这可能也会停止了,但钱钟书先生却没有就此打住。他又找来了苏轼的原诗《惠崇春江晚景》,诗中说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才知道苏轼的这首诗是为一幅画而作的,由于画面上有桃花。春江。竹子。鸭子,所以苏轼在诗中写道“鸭先知”。看来是毛奇龄错了。
为了将问题彻底弄清楚,钱钟书先生又找出了张渭的原作《春园家宴》,原作里写道:“竹里行厨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人在花园里寻路,不如鸟对路熟悉,这是写实。而苏轼在诗中说鸭先知,是写意,意在赞美春光,这是画面意境的升华,是诗人的独特感受,看来苏轼“鸭先知”之句无论从立意或是内涵来说都要比张渭之句高出一筹。
最后,钱钟书先生引用了《湘绮楼日记》中的“上上绝句”这句话来称赞苏诗,并指出毛奇龄只是会讲理学,讲诗往往别具心肠,卑鄙可笑,不懂得东坡的苦心。
从这一事例中我们不难得出钱钟书的读书方法——深钻细研,对各种相关作品相互参照相互比较,实事求是地对待各家之言。
钱钟书的读书方法,有助于读书人博采众长。举一反三,进行新推理和新想像等多种思维的锻炼;有助于培养读书人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读书人慎思慎取的能力。
(5)“知人知文”法
以一本《废都》闻名于世的贾平凹先生在给他妹妹的信中提到了知文知人读书法。读文学作品时,如果是知文的作品,就要精读,多读几遍;如果是知人的作品,就要泛读,读这个作家的所有作品及其评论文章等。
就第一个问题,他认为: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只有这样,才可能把握了整本书的精髓。
对于第二个问题,他说:“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别人对他的评论和为他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因为这样做往往会比只看作家的全部作品有效率得多,它能使你对作家有一个更为完整与深刻的了解。
贾平凹先生还指出:“对于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文坛如何,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倘若你在读书时能够做到知文知人,那么你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他经常对人说,读书应该持继承的态度,万万不可“跪倒”读,对任何作家作品绝无例外。
其实,任何一个大家的作品,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学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在他人的脚下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以使你受损,你就永远在他的屁股后面了。
读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继承和创造的读书目的。
总结一下,贾平凹先生的这种读书方法,其重点就在于“知文知人,学以致用”。他将博与专。学与创相结合,不仅仅对于那些爱好文学的人有帮助,对于有其他爱好的人也一定大有裨益。
2.自学的方法
除了掌握上面提到的“读书方法”之外,自学也应该是任何一个有志于成功的人必须掌握的方法:
从古至今,人类积累了大量的自学经验,有一些被反复的实践检验证明为极有成效的学习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
(1)问题导向学习法
问题导向学习法是指学习者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小问题作为具体的目标,并给它们输入相应的知识,最终实现总的学习目标。这样,学习者在整个学习中就始终是处在问题的引导下,而带着问题来求解了。
运用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学习者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通过学习去求解,促使思维运动,从而达到积极投入。主动参与的目的,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2)设问推理学习法
运用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学习者对正在学习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推敲其立论的依据,让学习者在不断的分析中吸收知识。
设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比较设问——通过比较发现差异,提出疑问;
②反向设问——从反面提出问题;
③推理设问——进行一般的逻辑推理,看看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
④变式设问——改变起因。角度。条件等因素,看看结论有何不同;
⑤极端设问——把事情推向极端,看看会暴露出什么样的问题。
(3)流行于美国的LOVE法
这是深受美国人喜爱的一种学习方法,IDVE是英文Listen(听)。Outline(写出纲要)。Verbalize(表述)。Evaluate(评价)四个词的词头缩写。运用这一方法,要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参加,具体做法如下:
①听:一个人以缓急相适的速度朗读,直到读完某一部分,由其他人认真地听和摘要地记。听者可以要求朗读的人改变速度,或者要求朗读者重复某些内容,朗读者应尽量满足听者的要求;
②写:当朗读完后,听者要摘要写出内容的纲要,尽量做到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③表述:听者以纲要为基础,向读者复述这些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准确。全面;
④评价:读者根据材料评价复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发现错误时,及时予以更正。
当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掌握以后,再进行下一部分。这时,可互换角色。
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突出了学习上的互帮互助,并利用活泼的形式,激发出许多精神能量,直接面向重点,有效地增加记忆效果。
(4)SQ3R五步法
此方法备受学习者的青睐,是我们应重点掌握的一种方法。SQ3R是英文Survey(纵览)。Question(提问)。Read(精读)。Re-cite(复述)。Review(复习)的词头缩写,相应地有五个步骤:
①纵览——拿起一本书后,先大概地浏览一遍,了解全书内容,可以试着读一下作者的序言,研究一下书的目录和索引,看一看各章的介绍。这时,学习者要记得自己的学习目的,如果发现这本书与目的不符,或文笔不好,或难度太大,则要马上停止。
②提问——快速地浏览全书,并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思考书中提出的那些观点。在一些文笔好的书中,作者往往用一些明确的问题作为下面内容的“引子”,或者让你在读书时始终面临一些问题的情景。凡有头脑的人是不会只是一味地“读书”的,如果你能坚持带着问题去读,很快你就会养成用批判的眼光读书的习惯。
③精读——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全书,对不理解的部分可反复阅读。阅读时,要记住各部分的主题和重点。读的过程中还要经常翻到前面的内容,以便回忆起某些事实。如果书中有大量的图表,若把它们忽略的话,你就往往不能掌握作者那些最主要的观点。
④复述——读书不是指字句的死记硬背,而是要牢固地掌握文章的基本要点。复述时,要把书放在一边,努力去想读过的内容。复述本身并无价值,但是你如能借此积极主动地阅读,那么每次复述都会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⑤复习——一般在上一阶段结束一两天后进行,三四天后再进行一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学过的许多细节在记忆中消失得非常快,常常大约在一小时之内就都忘记了。为了防止过早发生遗忘的情况,你就要尽早地进行温习。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太乏味,那么你可以读一读有关书本里的内容,通过补充和注释来加深你的理解。
一般来说,SQ3R法适用于精读。为了更好地体会这五个步骤,你可以挑选几部值得精读的书,仔细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试几次。直到这种学习方法成为你的自觉行为。
(5)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查
学习者本人应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自己想取得的和已取得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找出经验和教训,这便是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查。
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查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检,可以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自学,并得到成功的鼓励或失败的鞭策,把自己的学习行为导人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