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彼岸花开:中国历史的另类独白
6173600000076

第76章 七

真谛言

穿越了“死亡谷”大沙漠后的玄奘,心境更上升了一层。当他到达西域高昌国时,在热烈的人群面前,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平静。

高昌国王热情款待了玄奘,他对大唐高僧的崇拜溢于言表。国王邀请玄奘在王宫门前开坛布道,向全城百姓讲经说法,一时间,应者云集,全城无论男女老幼,都前来瞻望这位来自大唐的高僧的风采,人们为他渊博的学识而倾倒,对他雄辩的口才表示敬佩。

玄奘向人们介绍大唐的风土人情,讲述了他孤身一人的探险之旅,让在场所有人感到惊奇与钦佩。

百姓们争先恐后问他问题。一位老者问道:“玄奘法师,东土大唐已有天竺佛经,你却为何还要不顾生命危险,千辛万苦地去求经?”

玄奘微笑作答:“求经不在于结果,而在过程。天竺路途遥远,我在一步步行进的途中,也就是一次次领悟世间万物的法理——因为跋涉,我的目光变得深远,因为磨难,我的胸襟变得开阔——这难道不是领悟万法万物的真谛吗?”

老者微笑点头,赞赏玄奘的话语。

又一位年轻人大声问他:“法师,你途经大沙漠,屡次陷于生命垂危之际。难道你不害怕吗?如果你真的葬身沙漠之中,那你又如何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呢?”

玄奘沉吟片刻:“这世间除了真正的佛陀外,所有人都有七情六欲、嗔怒喜乐。是的,在身处绝境时,我曾经害怕过——然而,当我真正经历过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绝望后,我发现可怕的只是‘等待死亡’,而死亡本身却并不可怕,那一刻,就如同静静睡去一般,没有知觉——如果当时那些商人们没有救活我,我也只是毫无知觉地死去了,感受不到痛苦和折磨,那么又有何惧呢?”

人们纷纷点头,都情不自禁称赞起来。

玄奘继续说道:“真正的佛法并不是从书中学来,而是要通过自己一步步艰难的行走才能感悟到的。在此之前,我以为自己懂得很多佛理,可是经历了那么多生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前所学的都太肤浅。”

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感受着这位大师的心路历程。

“当我行走在路上时,佛陀就在不断指引着我。佛陀让我体验到生死,让我在大喜大悲后猛然醒悟——我感谢这样不平凡的行走,它才是佛学的真谛。这世间,不论是一只鸟儿,还是一匹骆驼,或是一个人,都能给你人生的启发——他们,都是佛陀用来点化你的。”

正午的太阳热辣辣,人们却丝毫没有躲避。阳光照射在玄奘的身上,闪着银白色的光,如佛光普照。

“对于漫漫历史长河来说,人生短暂,转瞬即逝。所以,生又何欢,死又何惧?如果我活着,我会感谢佛祖,感谢这世间一切生灵;如果我死了,我也无怨无悔,因为我在路途中已明白了人生真谛——如果我葬身大漠,我的精神会激励更多行者去探险、去追逐,而他们其中,必定能有人到达天竺,求得真经。我用自己的死最终能换来理想成功,那么我也就能安心地葬身大漠了。”

说到这里,玄奘深邃的眸子里噙着泪珠。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天地万物都能给你启发,世间一切都蕴涵着博大的佛法。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佛法真正的领悟在你内心,只要你心存信念,心存感激,那么,任何磨难都摧垮不了你,你就是真正的佛陀……”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人们如潮水般涌过来,怀着激动的心情将玄奘托起,大声重复着玄奘的话语,纷纷拜倒在法师面前。整个高昌国沸腾了,整个大沙漠沸腾了!西域的苍鹰发出长长啸声,南北大雪山回荡着磅礴的声音。那是玄奘的力量,是一位行者坚强跳动的脉搏!来吧!西域的百姓们,高昌国的信徒们,请昂起你们智慧的头颅,仰望那炽烈的太阳,它就是上天的佛光,它让玄奘把佛祖的精神赐予你们!请接受这精神的洗礼吧,请沐浴这心灵的萌发吧!你们将沿着佛祖的光芒继续前行,去普度终生,拯救迷失的心灵!

高昌国的子民都开始信奉佛教了,他们被玄奘的解说彻底感染。玄奘在高昌停留了三个月,每天他都充满激情地向民众讲解佛法经文。这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也是玄奘在大彻大悟后的伟大贡献。

大漠的流沙随生命而动,玄奘又开始上路了。他执著地、义无反顾地前往天竺,他还有上万里的行程要走。许多高昌人都自发跟随他前行,追随他去求真经。

在后来的路途中,玄奘经阿耆尼国,渡阿姆河,登帕米尔高原,九死一生穿越大雪山,一次次活下来。他遇见劫匪,遭受严寒,随行的高昌国同伴们或冻死,或逃离,最终依旧是他一人艰难跋涉,渡过燥热的伊斯色克库尔湖,又西行经赭时国,到达铁门要塞。历经数年时间,终于到达古印度,在那里潜心学习十七年,开坛辩论,方才回到大唐。

他生命的意义,正体现在这条路上。很多年以后,当人们回忆起他的生平时,更多的关注不是他所取得的佛学成就,而是这条他历经千辛万苦走成的西天道路。

他是一个伟大的佛学家,更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

或许,生命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吧。

玄奘的身影永远在历史的沙洲伫立,身后,是一个又一个厚重的脚印……

【史书记载】

《旧唐书》:僧玄奘,洛州偃师人。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

《三藏法师传》: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法师既渡而喜。因解驾停憩。与胡人相去可五十余步。各下褥而眠。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即起诵经念观音菩萨。胡人见已还卧遂眠。

《三藏法师传》: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续高僧传卷四》:商客通传与闻蕃域。高昌王曲文泰。特信佛经。复承奘告将游西鄙。恒置邮驲境次相迎。

【玄奘的心灵】

玄奘法师,古往今来一座秉承信念的丰碑。他的行走,不仅塑造了自己,更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魂。在这位执著的信仰者面前,我们无需多说,只需静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