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们的幸福感
6172400000015

第15章 环境与幸福感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类所处的环境,影响着人类自身。环境虽然是影响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但是毋庸置疑,它对幸福感很重要。

一、住房与幸福感

因为总是寄托了太多的精神诉求与梦想空间,住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幸福感的“装载箱”,它装载了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住房满意度,(housing satisfaction)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对住房的满意程度。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居住面积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们的住房满意度。从建筑学的角度上说,住宅面积与居住的舒适度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比如原先上海的筒子楼,13m 2隔出九个空间,每个人平均只有一点几个平方米,那显然是不舒适的,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这样的住房面积当然不会让人感到幸福。长时间处于狭窄的空间,人就会产生厌烦、急躁、易怒的情绪;平面自由伸展的房屋给人更大的行动自由,也会让人感到更加宽敞。敞和亮总是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明亮和开敞的空间比同样大小的黑暗和封闭的空间显得更为宽敞。有研究表明,居住在高密度家庭中的儿童与居住在低密度家庭中的儿童相比,他们的任务绩效和控制能力都较差,表现出更明显的习得性无助(Rodin,1976)。

其他影响住房满意度的基本功能也有以下几种:首先是住宅的采光。采光不好的住宅显得很暗,会给人压抑的感觉,带来负面情感,而阳光充沛的住宅则会让人心情舒畅。层数比较高并且视野良好的房间与底层同样大小的房间相比,两侧采光或相邻两侧采光与单侧采光的房间相比等都更让人有满意和幸福之感。影响“建筑偏爱”的周围环境因素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周围的自然环境这个元素(Schroeder,1983)。人们更偏爱维护良好的自然景观元素,而其中树木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树木对住宅的影响也会因为树木大小、树木养护得当与否等条件不同。如果住宅紧挨着闹市区的街道或者城市主干道,那么噪音的分贝数会变得很大,甚至超过人体健康的警戒线,另外紧挨着街道也会有很多扬尘,对室内的空气质量也会有影响。住宅如果维护良好,人们会更加偏爱,对此住宅也会产生更多的快乐感受。另外,住宅的通风、色调、采暖等对我们住宅的幸福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住宅的功能因素外,其他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如是否住在独门独户或联排式住宅,住宅是否为自己所有,邻里单位中是否有一些自己的朋友以及对邻里单位的其他状况是否满意等,这些都会影响住房的幸福感。此外,种族构成、密度高低、当地建筑条件的好坏、当地社会联系的多少、当地犯罪率的高低、群体的价值观念等也会影响有关评价。心理因素在此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格和文化背景因素可能通过“偏爱水平”这一中间变量,影响人对住房的评估(McMillan et al。1986)。另外,不管住宅的位置和户型如何,当人们习惯了特定的居住场所,就会感到日常生活和活动非常方便,尽管对物质环境的设计和功能有所不满,但久而久之就能设法加以弥补,对环境的适应逐渐提高了人们的居住满意度。

二、城乡与幸福感

城市生活对人而言是好还是坏?这一直是学者、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多年来思考的问题。城乡生活之间不仅在居住密度上有差别,而且在社会环境等方面也有重大不同。

人们普遍认为,住在城市的人虽然公共设施齐全,收入高,但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空气污染严重,他们并不一定会幸福。以前,人们都梦想可以到大城市发展,如今人们逐渐能够理智地选择自己真正适合发展的城市,不再盲目地涌进大城市中去了。

刑占军(2003)调查表明,中国的不同规模的城市总体幸福感上没有显著差异,大城市的得分略高于小城市的得分,但是在家庭氛围分量表上有显著差异。收入因素对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有突出的影响,大城市分数略高可能是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虽然大城市的收入较高,但是相对生活成本也会变高,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其他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而乡村虽然物质条件没有那么好,但是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人们更加关心别人,更加热情,这种人文气氛弥补了物质条件不够的一些缺憾,人们之间更加淳朴的情感也使人心中充满了幸福。

Gans(1962)认为,有些人移居大城市,因为这里有他们盼望的东西,如自由、刺激和经济方面的机会。大城市由于密度高、多样性和巨大的刺激迫使人们变得缺乏个性、超脱和不关心他人的福利,人们生活幸福感比较低。而城市居民收入很不平均,贫富差距过大,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会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要求住在大城市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城市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大城市的家庭团聚机会越来越少,甚至他们给予陌生人的视线、微笑和帮助也越来越少。

对陌生人来说,城乡的居民对他们的态度似乎是有区别的。大城市是冷漠的代名词,其居民很少关心他人,人际关系冷淡和僵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较困难,这与相对友好的小城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Milgram(1970)用信息超载理论解释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大城市里的人们减少社会交往,并不乐意帮助别人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减少他们所遭遇到的超负荷信息。长期处于高密度环境中的人们,由于信息过量,存在系统的信息超负荷,所以对超负荷环境的适应最后演变成都市人完全不理会那些他认为不相干的需要、利益和要求。于是都市人回避无关痛痒的交往并对别人的求助麻木不仁,这是长期处于高密度环境中“同情心唤醒度”(sympathetic arousal)提高所致。

Rivilin(1972)对大城市和小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比较,研究者认为,大城市与小城市邻里活动差别较大:在小城市中,邻里单位的使用和家居环境结合得更好,使用也更多样,邻里中的社会化过程和直接的社交来往显得更多样和更重要,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尤其不同。

三、城市环境与幸福感

随着全球的经济发展,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是完全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提高,有时候甚至还会在某一个时期降低。下面我们就城市发展和幸福感来探讨。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了城市的积极影响(Pocock,1973)。城市环境中丰富的组成元素为那些相对多才多艺的居民提供了展示机会,使之能适应各种新的情境,并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在高密度的影响下,城市居民会比农村居民更热心于某些公共活动,如参加大游行和广场舞会等。此外,城市环境还有助于亚文化圈的形成,起着加强某一亚文化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其凝聚力的作用,如华裔美国人和意大利裔美国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社区。Getz(1982)认为,复杂而且新异的刺激,如城市公共场所和商业中心所产生的刺激,对人的影响因人而异:对一些人,城市可能提供了最优水平的刺激——他们非生活在城市不可;对另一些人,则可能引起反感和身心疾病——他们非逃离市区不可。同时,由于城市环境具有丰富性,人们可以各取所需,获得自己所偏爱的最优刺激水平,例如,人们可根据偏爱选择居住地点和住房类型、享受某种公共服务等。另外,人都有适应能力,一些人在迁入城市之后会逐渐适应或容忍拥挤和热闹,甚至还会偏爱这些刺激。

现代城市是高负荷的人工环境,复杂的街道、拥挤的人流车辆、目不暇接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品、嘈杂的声音、各种各样的气味等,时常令人感到刺激过度,犹如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沿街高楼遮挡了视线,看不到远景,行人如同走在复杂的迷宫当中,无法对环境信息加以组织,不得不时时注意眼前的细节以识别环境,这种长时间的注意必然造成信息超载而令人感到疲劳,而这一切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和浮躁。因此,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有效选择和控制,是当今城市环境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学家Nasar(1984)认为,在建筑和人工要素越来越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每条街道重复同一模式,特别是许多住宅开发区建筑彼此相似,沿街的摩天大楼以及现代化无窗建筑的内部空间都强加给人一种封闭感,从这一角度来说,城市又是令人厌烦的、单调和缺乏刺激的环境,无聊和寻求刺激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和破坏行为的原因(B。Grinde,2002)。从生态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是大自然孕育的,身体的组成与大自然相符,成长的节律和生理变化与大自然合拍,精神上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对大自然最为适应。虽然自然环境随着四季变迁,天气也变幻无穷,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增加信息负荷,引起应激;青山绿水不仅清新空气,提供荫凉,而且是天然的镇静剂,慰藉灵魂、净化心灵,有助于减少犯罪率。因此,保护城市环境的生态特征和越来越宝贵的自然要素应该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噪音、拥挤、污染等问题对我们的幸福感显然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这些问题在城市发展初期也许并不明显,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成熟,这些问题将逐步凸现出来,并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

1.噪音

噪音并非指所有的听觉刺激,自然界中的声音,如鸟声、蝉声、雨声、涛声等对听觉正常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声音,噪音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但并非所有人为的声音都是噪音。例如,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强化了学习求知的气氛,学术会议激烈的争辩声强化了学术气氛。然而,当你正在专心工作的时候邻居却放着节奏感十足的歌曲,那么再美妙的音乐对你来说都是多余的烦恼和干扰,因此,噪音最简单通俗的定义是“个体不需要、不爱听的声音”。

噪音的响度高、不可预见、不可控制这些因素对人的负面影响最大。交通噪音、施工噪音、商业噪音、邻居的生活噪音等,时时干扰着人们的生活,噪音也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儿童来说,Wachs等人(1971)的研究表明,家中的高噪声级对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注意力的发展都起着消极的作用。Wachs收集了年龄从7至22个月的102个幼儿的发展资料,结果发现家中的噪声是孩子发展水平的可靠预报因子。在此试验中,环境的噪声级并不是客观测量的,而是由居民主观估计的。

噪音对我们行为和心理都有影响。首先,Mathews&Canon(1975)发现,噪音会引起不愉快的心境,从而影响助人行为;其次,噪音对绩效也有一定的影响,噪音所引起的恰当水平的唤醒可以提高任务绩效,而过高水平的唤醒则会妨碍任务绩效。实验室研究发现,90~110 dB的噪音对简单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绩效没有不利影响,而同样响度又不可预见的噪音会妨碍需要集中注意的任务、记忆任务及同时完成两种活动的复杂任务。研究还发现(Canter,1976),对于那些自己认为能控制噪音的人来说,噪音对绩效的影响也明显减小。还有人发现,声爆的录音会引起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出现暂时的差错,同时,噪音的后效的严重性不亚于直接暴露于噪音时所产生的影响,另外,噪音对人际交往及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

噪音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水平,所以在城市中,特别是生活居住区要限制汽车鸣笛。另外在住宅上设置双层窗,外墙的专门部位设吸声材料等方法,也可以减少噪音对人们的影响。

2.拥挤

提到拥挤,自然会想到人口高密度。一般认为,高密度会引起普遍的消极情感反应,然而实验结果与这一假设并不完全一致。在改变空间密度的实验中,男性被试报告,在高密度时比在低密度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女性则正相反(Campbell&Anne,1993),能彼此友好相处,以合作的方式对待拥挤的情境。而且有证据表明,对女性来说,空间高密度并不引起新的心境,只是对原有的心境起着强化作用。这种性别差异反映了男性具有更强的竞争性社会倾向,女性则具有更合群的社会倾向。在社会高密度的研究中,男女都同样反映出消极的心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

3.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日益成为威胁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我国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带给我们的不但是消极情感,让我们对生活满意度降低,同时还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空气污染的程度用空气污染指数(API)表示。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规定,我国空气质量按照API值划分为五个等级:0~50为一级,空气质量为优;51~100为二级,空气质量为良;101~200是三级,属轻度污染;201~300为四级,属中度污染,敏感体质人群有明显反应,一般人群中也可能出现眼睛不适、气喘、咳嗽、痰多等症状;大于300为五级,属重度污染,此时健康人群也会出现明显症状,运动耐力降低,可能会提前出现某些疾病,这种污染程度下,应该避免户外活动。

空气污染的来源很多,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空气最重要的污染源。尾气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主要有铅、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以及由尾气在光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具有强氧化作用的浅蓝色烟雾,称光化学烟雾。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洛杉矶上空经常出现这种烟雾并滞留不散,居民随即发生眼睛红肿、流泪、咳嗽、呼吸困难、喉痛、胸痛,甚至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最严重的一次竟导致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余人。1994年,广州市的广州大道在一次严重塞车过程中,就发生过车中一群小学生呕吐、昏迷等尾气中毒事件。目前很多城市对机动车尾气进行监测与控制,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机动车数量不断攀升,这仍需要更好的控制。另外,煤烟、工业废气、建筑与装修材料污染、餐馆与街头烧烤对我们的空气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空气污染会造成人们的负面情感体验,在条件反射或联想的作用下,人们对在难闻气味伴随下看到的任何对象,都有可能产生不愉快的反应。研究发现,难闻的气味会减少人们对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的喜爱(Milgram,1970),经验告诉我们,难闻的气味也会降低对某一乐曲的兴趣与评价。难闻的气味可能导致对噪音中的环境,甚至环境中的人的反感。这种内因的消极情感也必然影响到对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的态度和外显行为,进而影响其中的社会环境。

四、交通与幸福感

一曲《常回家看看》着实赚了不少人的眼泪,但是一想到那买票的艰难、挤车的紧张与疲惫,又不由得憷上心头。每到春运高峰,坐车的疲劳拥挤会让人感觉到心力交瘁。有些人宁愿晚走一段时间,也不愿意在高峰期时回家,因为交通堵塞带给人们的消极体验,会让我们大大失去幸福感。

在对住宅的调查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倾向于关注住房面积的大小,而忽略上班路上花费时间的长短,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往往为了住大房子而搬到距离工作地点很远的城郊。这样做是否会增加幸福感呢?统计结果显示,住房面积每增加10平方米,城市总体幸福感只增加0.02,而每天减少10分钟的上下班车程(单程),城市总体幸福感却能增加0.03.换言之,每天减少10分钟车程(单程)对于城市总体幸福感的贡献相当于增加15平方米住房面积对于城市总体幸福感的贡献。

除了外出所花的时间路程,还有什么会影响我们出行的幸福感呢?交通路况、拥挤程度、不同的交通工具等对我们出行的满意度都会有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一个人驾车在12车道、甚至16车道的平坦柏油马路上行驶,自然愉快过在乡间崎岖不平的土路上行驶,而上下班高峰期出行的体验,却让你高兴不起来。每个人对交通工具的选择也有所偏好,对于较近的出行有人喜欢坐汽车,有人偏爱骑自行车;在较远的出行中,有人中意飞机的方便与快速,有人却因为价钱或者不适应飞机而选择乘火车或者长途汽车出行。这些选择都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说哪种交通工具更好,而是对于每个人而言哪种交通工具更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