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女性心理学
6172200000025

第25章 女性的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及母亲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角色

(一)亲子关系的内涵

亲子关系是指儿童与父母之间结成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生活中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儿童最初的人际关系。它是影响儿童认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接受即给孩子以爱,拒绝即拒绝孩子的爱;二是支配——服从,支配即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服从即服从孩子的要求。这两种基本要素如果处于极端状态,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极端的接受和服从,父母过于娇惯孩子,使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凡事以自己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极端的拒绝和支配,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家长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这样孩子会产生自卑感,不敢放开手脚,缩头缩尾,没有主见。

对于亲子关系的两种基本要素,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一种关系是好或坏,而应取各自对孩子性格影响好的方面,避免走向极端。

(二)母亲及母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现代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就已奠定基础,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同时,亲子也关乎一个家庭的稳定。

1.母亲对孩子个性形成的影响

在婴幼儿时期和儿童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养育是至关重要的。母亲在怀孕、生育和哺乳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使母亲对子女的眷恋、疼爱比父亲更加强烈。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母亲更多地表现出体贴、细腻、温柔的特点。母亲会以更多、更浓的情感力量、亲情方式去感染、教养子女。因此,孩子在童年期对母亲也更加亲密和依恋。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孩子有了语言上的发展,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

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惊人付出使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也比父亲更为强烈。有研究表明,母亲对青春期子女的担忧、期望、干涉均高于父亲。如果孩子的表现让母亲满意,她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娇惯、溺爱的行为,愿意为孩子做更多的事,使孩子渐渐习得了自我、索取。同时,母亲会情不自禁地对表现不好的孩子唠叨、干涉,使孩子渐渐不耐烦。

2.母子关系是孩子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基础

母子结成深厚的感情上的联系使婴儿对外界的刺激产生较强的适应能力。母子关系是最早的人际关系,母亲是孩子在人生旅途中最先接触到的人,孩子和母亲是人生中最早出现的对象关系,母亲通过对婴儿的照料,形成“母子同一性”。母亲不仅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而且通过母爱使婴儿的情绪得到安定,获得安全感。孩子在母子关系的基础上会建立起各种人际关系,如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等,他们就是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生活并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性格。

3.母亲通过“教养”活动,向孩子发挥传达社会文化及道德规范的作用

母子间亲密的感情是进行“教养”的重要前提,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母亲教养孩子,让孩子学会各种社会风俗习惯和生活态度,学会在社会上独立地生活。总之,母亲是孩子心目中的女性楷模,母亲是孩子的精神支柱,但是母亲应防止对孩子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

二、女性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女性亲子关系的建立从孕期开始

母亲是最早和孩子建立联系的对象,据研究,女性的亲子关系最早开始于怀孕期间。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体内铁成分过低的妈妈在和孩子建立正常的母子关系方面会遇到麻烦。以前的研究显示,贫血妇女可能出现产后抑郁的情况,而身体缺铁则会降低思考力和记忆力。美国宾州大学的这项研究首次对缺铁如何影响产妇与婴儿情感上的谐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铁对维持健康的母子关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是建立这种亲近关系的重要基础。如果体内出现铁缺失的情况,产妇和婴儿之间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的难度将变大。研究人员指出,新产妇如果放弃补充维生素,一般情况下身体都会缺铁。研究人员把分娩后十周内的85名南非新妈妈和婴儿的互动情况拍了下来。在这组产妇中,64人缺铁,31人不缺。随后,研究人员让缺铁妇女的1/2服用补铁营养品,九个月后,研究人员再次拍下了所有85名产妇和孩子的互动情况。对录像带进行分析后的结论是:缺铁但没有补铁的产妇对婴儿各种表现并不敏感,在情感有效性测试方面的得分不如其他两组妇女高。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在九个月的时候,三组产妇的孩子表现各异,但低铁妈妈的孩子反应普遍迟钝,和妈妈之间的感情也不如其他两组亲密。

所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应从胎儿期开始,新妈妈应该意识到铁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会对孩子有影响,对妈妈也有影响,产妇不补铁,可能影响母子互动。

(二)早期的依恋关系影响孩子发展

1.依恋类型

最广泛使用的评价依恋类型的方法为“陌生情境”技术。最先使用它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她通过对婴儿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婴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型为回避型。这种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这种类型的婴儿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对外界有恐惧感,在人际交往中被动且不自信。

B型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种类型的婴儿能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还是能继续玩,无烦躁不安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便停止了玩,并开始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这类婴儿很容易被安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中主动、敏感,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个性特征,如自信、适应性强、自我独立等。这种社会性品质的发展与积极进取的探索行为常能带给孩子较好的同伴关系,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乐于与父母以外的人交往,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成年期婚姻质量也较高。

C型为反抗型。这种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反抗型依恋的孩子表面上显得非常独立,个性也比较早熟,但对周围的人并不太信任,与人沟通时并不能敞开心扉,总是有所保留。

此外还有混乱型的依恋。混乱型依恋常是由父母不稳定的情绪所造成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小心翼翼地交流使他们长大后也不确定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交表现也显得混乱而不稳定。

总的看来,安全型依恋是最好的依恋类型。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普遍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内心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以及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探究活动,阻碍了他们社会能力的发展。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中只有38%同伴关系良好。大部分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有更多的社交焦虑,容易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识和消极体验,并影响与同伴和教师的交往,难以调节因社交困难所产生的挫败感。他们在成年期的婚姻质量差。

2.早期的亲子关系的建立

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主要表现为父母为孩子提供依恋的对象。父母本人或者父母为孩子购买的玩具都能成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立早期良好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0~6岁阶段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期,其中0~3岁是黄金期,一旦错过,日后将无法弥补。婴儿最初的情感依恋对象是妈妈,因为他每天都与妈妈朝夕相处,从妈妈的呵护、哺喂和爱抚中产生最初的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个阶段是妈妈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宝宝身心的成长,也有利于他长大后的社会情感发育,使他能对别人充满爱心和信任。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注意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频繁地更换监护人或更换保姆,都可使亲子依恋关系不能正常稳定地建立,有可能影响孩子以后的社会情感发育,使其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对外部事物缺乏信任。所以在这期间,母亲应尽可能地采用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代乳品无法供给的养分和抗体,在哺乳的过程中,宝宝躺在妈妈的怀里可以感到温馨的母爱,就像在妈妈的子宫里一样。母亲还要尽可能地自己带养宝宝,请别人带宝宝,宝宝的心理会产生隔阂。母亲还要尽可能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宝宝的每一声呼唤都期待着妈妈的回答,能得到妈妈的回应,他会倍感兴奋。

有的妈妈抱怨“工作太忙,根本腾不出时间进行亲子教育”,其实,和孩子交流不需要总是专门腾出时间,妈妈可以一边做事一边和孩子玩。比如做家务时,不要把孩子放在一边不管不问,和孩子说说话,聊聊天,让孩子感觉和妈妈在一起十分温馨;整理衣服时请孩子在一边帮忙,还可以教孩子一起叠衣服;周末去超市买东西时带着孩子一起去,一起挑选物品,一起付钱,并一起回家整理购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教给孩子最基础的人际交往,而且可以建立起亲密的母子关系。亲子互动过程中的“质”比“量”更重要。

此外还要注意给孩子应有的父爱,许多爸爸认为养育宝宝的主要责任由妈妈承担,爸爸只起辅助作用,这种想法会忽略对宝宝的关爱。爸爸在与孩子接触时,要经常与他拥抱、抚摸、亲吻、对视,抓住每次机会和孩子说话、游戏。

(三)更年期的母亲与青春期的孩子

一般来说,早期的亲子关系都会比较和谐,而当第一个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妈妈的年龄一般都已接近40岁。研究发现,处于更年期的母亲与处于青春期的子女在面对双方的变化时都出现了相对立的立场和态度,这时候的亲子关系很可能变得紧张起来。

1.生理差异

从生理上说,母亲和孩子在这一时期都对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是二者所经历的是相反的生理变化,因此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做母亲的开始渐渐觉察到生理机能不如从前了,她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吸引力逐渐不再自信,面对自己子女身体的飞速成长和性成熟时期所将要达到的最佳状态的健康、力量和外表吸引力,她们在为孩子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开始顾影自怜了。

2.工作和社会地位

在工作和社会地位上,母子双方在面对各自社会地位和身份上的变化,都开始对未来进行重新思考,但是双方并不是站在同一战线上。日趋成熟的孩子开始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婚姻家庭,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这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可是,母亲需要面对的是当年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她们需要重新估计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些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登上了事业的高峰,而对大多数母亲来说,现实中的无奈和遗憾使她们的世界和年轻时的梦想相距甚远。她们对未来的希望开始降低,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可能会出现奇迹,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3.沟通问题

如前所述,两代人间不协调的变化使母亲在工作和家庭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母亲之间会出现许多新的沟通上的问题。

首先,青少年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与母亲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存在差异。青少年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较低,青少年认为与母亲的沟通缺乏开放性且沟通时存在很多问题。但与青少年相比,母亲认为与青少年有较为开放的沟通,沟通存在的问题也较少。这样盲目的乐观会导致母亲不会致力于改善与孩子间的关系,亲子间的距离会日渐拉大。

其次,由于母亲的生理变化大于父亲,母亲比以前更敏感,在家庭沟通中母亲比父亲更积极主动。母亲更多是交谈的发起者,对孩子的日常问题非常关心,这样往往会让孩子觉得母亲整天唠唠叨叨,不胜厌烦。

青少年与母亲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沟通方式方面,如分歧、误解、行为约束、盘问、批评和缺乏沟通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沟通问题当中,母亲对青少年过多的行为约束是出现亲子沟通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在沟通话题方面,出现问题最多的是课外活动和异性交往。在亲子沟通中得到母亲支持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探索自我同一性,而与母亲沟通不良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比如离家出走、辍学甚至犯罪等。了解母亲和青春期孩子存在的这些差异有助于这个阶段家庭亲子关系的维持。

三、女性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协调和维护

(一)母亲角色的转变对孩子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正由互补型向着平衡型转变,夫妻双方都拥有职业,双方都有责任抚养孩子和从事家务劳动,家庭模式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内。非家庭角色对现代女性更有吸引力,她们越来越强调家庭以外的生活和家庭生活同等重要,她们在社会化中改变了对工作和社交的看法,特别是改变了传统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分工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在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下,如果母亲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那必然意味着她要有足够的精力来兼顾家庭和事业。于是当子女出现发育障碍或身心疾病或者出现家庭冲突时,母亲都必然先追究自己的责任。为了弥补这种内疚感,母亲最常采取的措施就是牺牲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样看似成全了家庭,实际上母亲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也一样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心。母亲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二)家庭沟通的影响

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是主导者,是示范者。孩子怎样与人交往,归根结底源于家庭中的亲子沟通。

1.父母的自我状况会影响与孩子的沟通

父母的自我状况,包括自我价值、从小成长的环境、婚姻状况、理想、欲求,特别是父母的即时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等,会影响到与孩子以及家人的沟通。父母要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尤其要留意,当情绪不好或身体疲惫时,不要无意放大孩子的过错。随时注意清理自己的负性情绪状态,是促成亲子之间、家人之间良好沟通的前提。

2.家庭中成年人之间的沟通状况影响与孩子的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受家庭沟通模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声沟通的行动远比有声的沟通语言更有效。比如教育孩子要尊敬父亲,妻子首先必须尊重丈夫。丈夫在妻子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也有多重!

3.父母对孩子行为表现的认知和解释影响父母和孩子的沟通

父母应该把孩子放在这个他所处的年龄群体的背景中去认知他的行为表现。父母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过分攀比,因为即使同一年龄的孩子,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另外,即使同一个孩子,其本身各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一个5岁的男孩,他的智力可能已达到6岁,而个性成熟度却不到4岁的水平。父母要指导孩子从他自己的起点,按照他自己的速度发展,任何拔苗助长的企图都只能适得其反。

(三)女性亲子关系的维护和协调

1.女性要当好妈妈才会有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

由于孕育和哺育这两个生理上的亲密接触,使女性与孩子产生更多的心理上的亲密感,也就是说女性更容易和孩子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

按照传统,母亲所代表的女性是感情表达专家,照顾孩子是她首要的职责,她是温暖和养育的源泉。所以儿童在某一时期会对母亲产生更多的依恋行为,心理学称之为“恋母情结”,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另外,无论立足于什么理论,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再到青春期,在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化过程中母子或者母女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母亲,更是会把较多的时间、精力投在孩子身上,这无疑将增加母亲与子女直接接触的机会,容易使亲子关系表现出更为亲密的倾向。女性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并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照料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母亲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们希望别人考虑自己的感受,渴望得到自己的一方天空。对于独生子女,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要重视情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空洞说教,要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疏导而不压制,做到严有度、爱得法。

2.女性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父亲的支持

由于母亲更喜欢孩子的依恋和天真,往往过多地剥夺孩子与父亲交往的机会,人为地使“恋母情结”延长或加剧。而且,孩子也经常是由女性的亲朋好友带着。这种疏远父亲的“后遗症”不仅使家庭中的“亲情关系”向女性群倾斜,而且对孩子心理的发育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使孩子产生畸形或变态心理。家庭作为子女进行社会化的不可替代的最初场所,它对子女的抚育作用要同时满足孩子生理性和社会性的需要,最普通的分工方式便是慈母严父的安排。生理性的抚育引起的往往是亲密的感情,生孩子与哺乳的能力显然是母亲担负生理抚育的生物基础;父亲则应该担负起社会性抚育的责任,帮助孩子完成社会习惯的养成。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很可能变成父母与孩子的对立。

女性在对亲子关系的维护过程中要把握分寸,适当地把时间和机会让给父亲。父爱与母爱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同等的作用,父爱给予孩子的坚强、刚毅、大度、宽容、幽默等心理影响是母爱不能替代的。如孩子每次考试结束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亲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水平有没有受到紧张心理的影响。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常常要孩子缩减游戏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父亲则建议孩子暂时通过游戏来释放自己沮丧的心理。而后者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女性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也要有良好的家庭沟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家庭作为孩子期待的避风港,要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让他们毫无顾忌地表达出其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等。这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而孩子心理健康是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所以家长要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

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的不仅仅是数量上频繁的沟通,更需要的是能促进亲子关系向良性发展的高质量的沟通。良好沟通是指亲子之间的沟通是开放式的,相互之间能够自由地交流信息、表达情感,对亲子沟通比较满意,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子女重视,并可以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与人交往的技能。父母要尽量避免亲子之间在沟通时受拘束,沟通时要有耐心,不要相互抱怨;否则会使孩子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变得谨慎,对相互之间的分歧采取回避的态度。倘若如此,沟通中的问题也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