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6170800000013

第13章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青年初期,不仅是一个人生理发育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而且是心理发展,个性形成并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完成社会化成为一个劳动主体的过渡时期,是心理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

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表现在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14—15岁的青少年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未完全成熟,还带着许多童年期的幼稚。其次是心理与社会关系发展的不平衡。这时青年不免接触社会,要适应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心理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关系。这个时期,是一生中矛盾冲突发生最多的时期。

第一,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心理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有:①少年在生理上开始蓬勃发展。外形发生剧烈变化,机体内的功能也不断增强。少年富于朝气,情绪强烈,情感充裕,充满了活力。②少年在智力方面获得了较大提高,抽象思维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开始了辩证思维。这样,少年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力有了很大的提高。③少年们的理想和世界观也开始形成,积极向上和追求真理的自觉性也迅速地发展。可以这样说,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到了增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代”。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积极的方面是主要的,但是,他们心理上的消极方面也需要认真对待。一是形体上虽然有了很大改变,独立和自我意识也增强了,但是,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还没有成熟。二是少年在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与成人相比,还显得相当不足,因此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够全面,不够客观,不够冷静,不够深刻。

第二,心理表现。大多数少年进入青春期后能够正确把握自己,适应学校生活,在各方面获得健康的成长。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的消极因素,常常带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结果,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一是自我估价和实际评分相脱节。有时候,特别是有一些成绩时,过分夸大自己;有时候,特别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又不适当地低估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其二是独立意向和集体约束不相容。由于形体和智力的发展,少年们产生一些独立意向。这种独立意向的积极方面是促进少年更加努力进取。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集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制约的必要性,则这种独立意向可以表现为对集体的抗拒性。某些少年甚至去触犯道德或法制的规定,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三是性意识的萌发和道德、法制的矛盾。随着少年第二性征发育的开始,少年产生性意识的萌发是很自然的。但是,少年时期如果不能够认识到为什么道德、法制和科学不允许少年将精力放在追求性欲上面,那很容易受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做出违反道德甚至法制的行为。其四是强烈求知欲和认识水平的不适应。有些少年往往良莠不分,以丑为美,对于勇敢和强暴、光荣和耻辱、民主和法制、友谊和哥们儿义气、个人和集体、诚实和说谎、理想和现实等常常缺乏辨别能力。

第三,心理卫生。家长和教师对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种种表现,应当予以充分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应当肯定青春期少年在心理发育方面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促使这些因素的发展;承认性意识萌发的自然现象,指出科学、道德和法制在这方面约束的原因所在,指导少年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增长知识,健全体魄。对于少年心理方面的消极因素,采取简单地训斥或体罚的方法只会引出反面的结果。青春期少年也应当认识自身心理,解剖自己,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逐步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献身精神、社会主义劳动态度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等,将自己造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接班人。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也就是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储存和使用的过程。

1.观察力的发展

认知过程的最初形式是感觉和知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观察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童年时期的观察力已有了一定发展,算术、写字、写作均需观察。到了青年初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人曾对航模小组的同学进行研究,发现在寻找飞机模型故障的观察中,初二学生平均能坚持1小时35分,高一学生平均能坚持3小时。另有人研究图形辨别能力,设计9幅大照片和50幅小照片,每幅小照片是大照片的一部分,要求被试者迅速辨认一张小照片是大照片的哪部分。结果表明,初中生的正确辨别率是30%,而高中生的正确辨别率是50%。

2.记忆力的发展

记忆力是人脑对已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青年初期的记忆力,以理解记忆为主,是人一生中的最佳时期。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也就是死记硬背。少年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青年初期随着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理解记忆大大地发展。研究证明,材料便于理解时,高中生记忆的量多于初中生。高中生记忆公式、定理、概念和事物关系的能力优于初中生。另外,青年初期,人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记忆。

3.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即通过语言、经验和其他事物作中介对同一类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青年初期,思维发展快,与童年时期比有以下特点:

(1)能动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离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概念进行逻辑思维,能按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方案、检查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思维的课题。

(2)思维具有预见性。能对事物之间的规律、联系提出假设,并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3)对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以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4)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能提出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5)辩证思维迅速发展。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4.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创造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青年初期是创造力大发展的时期。创造力与先天素质有关,也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并提高创造力。创造力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关。据调查,青少年科技创作获奖者常去阅览室、图书馆学习的为56.7%,偶尔去的为38.1%,从不去的为5.2%;一般中学生常去的为23.5%,偶尔去的为53.3%,从不去的为23.2%。65.8%的获奖者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是科普读物,66%的一般中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是文艺小说。创造力还与独立自主性有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科技创作获奖者调查显示:喜欢提问的占90%,不喜欢提问的占10%;与一般人看法常不一致的占65%,一致的占35%;喜欢单独做作业的占75%,喜欢与同学一起做的占25%;工作、学习主要不是为了求得赞扬的占57%,想得到赞扬的占43%;遇到困难,能独立钻研的占51%,请教别人的占49%。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喜欢独立钻研,不怕困难。见解独特,不盲目迎合权威,不刻意追求别人的赏识和称赞,勇于坚持真理。创造力与意志力也有较大的关系。遇到困难就退缩,怕吃苦,不想受累,想轻而易举取得成功的人,创造力是发展不好的。

(二)个性发展

1.年龄特点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青年初期,个性趋于定型,即开始有了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以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3个方面,它是人们自我教育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个性的发展。

人的个性,既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我塑造的产物。青年初期,个性是在自我意识的参与下形成的。人并非被动地接受遗传对个性的影响,而是根据自己对生理特征的评价形成相应的个性。比如同是有生理缺陷的人,有的悲观沉沦,怨天尤人,有的则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应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时,便会调动自身的潜力,向这一方向努力。不同的自我意识会使人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对自己生理状态意识占优势的人,会主要追求外表与物质欲望的满足;对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意识占优势的人,会追求荣誉地位;对自己心理状态意识占优势的人,会追求政治、宗教的发展。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青年初期最宝贵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发现对青年来说,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社会、成人对其态度发生改变,这时青年越来越把注意力指向自身,主动地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开始认识以前从未注意到的自己的许多方面的细节,充满自我炫耀的冲动,常喜欢标新立异,开始不把权威、传统的社会习惯放在眼里。我行我素,强调自己,维护自己。所有这些均是正常的心理,一般人这时只是暂时的自我中心和无意识的利己主义,而不是道德上的自私自利。

青年初期的自我意识不仅表现在对自己内心的关注,还表现在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举止。许多同学喜欢照镜子,对穿什么衣服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经常为了衣着打扮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对自己是否会发胖,能否长高,青春痘该怎么办等开始关心。同时希望自己潇洒、漂亮,成为别人注目的中心。这种对外表的关注一般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慢慢地习惯自己的外表,转向关注智力、才能、意志品质等其他方面。

除了注意自己的内心、外表外,处于青年初期的人还分外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能力较童年期有了发展,但不够全面。常存在一种有利化倾向,即自我评价总是趋向有利于自己。比如不少同学评价自己取得的好成绩时,常不自觉地将其归于自我的能力、素质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在评价自己的过失时,常有意无意地夸大客观困难,为自己开脱,以避免不愉快的感受。在评价他人时,则存在一种与评价自己相反的倾向。常认为他人的成绩好,是因为他人的客观条件好,他人的失误是因为他人主观不努力。这样可间接地减轻自己的压力,间接地肯定自己的素质。青年初期,人的自我评价容易出现高估或低估的倾向。顺利时,高估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不顺时,低估自己的能力,沉沦沮丧。这说明,青年初期自我评价能力虽开始发展,但还不完善。

随着自我意识的深入发展,青年的自尊心越来越强。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人格,不容别人亵渎、侵犯,希望别人尊重的态度。青年初期,人的自尊心非常强,大多数人希望自己在社会中得到承认和鼓励,生怕别人瞧不起。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和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嫉妒、暴怒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有的靠破坏纪律、违犯道德来表现自尊。一些在校一贯表现不良的学生,多数不是没有自尊,而是以扭曲的形式维护自尊心。

青年初期是自我意识矛盾最多的时期,这些矛盾解决不好,不利于自我意识的确立和个性的发展。矛盾之一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常不一致。一般来讲,在智力和气质方面,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差距较小,在外貌的美丑方面,两者的差距较大,对性格和品质的评价,两者的差距最大。调查表明,青年初期,人对符合社会要求的优良品质会自我夸大,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不良品质容易自我忽略。矛盾之二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不一致。理想自我是自己在头脑中想象的,自己所期待的未来的自己。一般人理想自我均超过现实自我的发展水平。处理好这一矛盾,可使理想自我成为现实自我的动力;处理不好,可能会放弃理想追求。

(2)需要。个性倾向是人对认识活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需要是人行动的内在动力。青年初期的主要需要有:①友谊的需要。青年初期是结交朋友的需要要求很强烈的时期。对初中生调查,持“有没有朋友都可以”的观点的占12%,而在高中生中占3%。发展友谊,是青年初期的一个重要课题,与人交往,珍视友谊,是心理健康的表现。②独立自主的需要。青年初期比少年时独立自主的要求更强烈,过多的限制、指责,会令其反感。③理解的需要。青年初期,人的被理解、认可、信任的需要十分强烈。满足了这种需要,能产生温暖和对人的信任感;反之,则产生矛盾、烦恼和不安。④发展自我的需要。青年初期,人强烈地希望自己在知识、能力、个性方面得到发展。在所调查的200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中,36人有此要求;初中生200人中,这一数据上升到86人;高中生200人中,则达到134人。

2.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典型的动力特征。它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情绪情感的强弱、意志努力程度等。气质相仿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类似的心理反应及行为。气质主要由遗传决定。心理学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多血质:这种人感情容易表露,思维灵活,反应迅速,适应性强,但做事欠考虑,容易盲动出错,同时缺乏耐力和毅力。

胆汁质:这种人以精力旺盛,行动迅速,感情用事为特征。

黏液质:这种人不易暴露情感,做事谨慎,三思而后行,以稳重、持久、缺乏灵活性为特征。抑郁质:这种人想象力丰富,做事优柔寡断,以思想敏锐,行动缓慢为特征。生活中只有少数人的气质典型,大多数的人偏向某一种气质类型,或属于中间型。

气质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没有好坏之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会使气质发生一些变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质会由多血质和胆汁质向黏液质和抑郁质方向发展。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个性鲜明的表现,是个性中最重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性格受遗传、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所受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青年初期是性格的定型阶段,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日渐成熟,性格改变相对困难,但可有意识地通过一些不良行为的改变来优化性格,从而完善个性。

青年初期性格发展的特点为:①性格的理智特征,即认知过程的性格特征趋于成熟。喜欢怀疑、探索、争论,容易接受新事物,行事较少年谨慎、沉稳,但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完善,故而容易偏激,爱走极端,易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②性格的情绪特征趋于成熟。少年时期,由于身心的变化,情绪激荡、不稳,做事急躁、鲁莽,而青年初期则相对平稳。③性格的意志特征趋于成熟。做事是否有独立性和主动性,能否持之以恒,以及是否善于自我控制,均趋于定型。④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趋于定型。是守纪还是散漫,诚实还是虚伪,积极还是消极,自信还是自卑等,均趋于定型。气质和性格有区别又有联系:气质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主要是后天的;气质和行为的内容无关,而性格则是构成行为的内容;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性格对气质也有反作用。

(三)性心理发展

青年初期性心理发展的最大特点是性发育逐渐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性心理的发展可分3个阶段:

第一,性无知阶段。10、11岁之前,一般只知道男女有别,外生殖器不同,不解其内在意义,也不大关注性别差异和异性。

第二,性朦胧阶段。10、11岁到13、14岁之间,由于生理上性特征的变化,使少年对性有了模糊的认识,产生接近异性的愿望,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对异性有一种神秘感,想了解更多关于性的知识。在学校,表面上男女界限分明,内心却渴望与异性接触。

第三,性思慕阶段。13、14岁以后,男女生逐渐理解了两性关系,产生了较清晰的性意识,开始爱慕异性,对异性评头论足,在某些场合,会掩饰自己来博得异性的喜欢,有时,在外界刺激下会有性冲动。

青年初期,人对异性的思慕,带有很大的好奇和模仿成分。学校里,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常被异性喜欢,如学习好,有绘画、体育、文艺方面的才能,甚至是敢顶撞老师、喜欢打架的同学。这时候,人对异性的喜欢主要受情绪的左右,意志力对性冲动控制薄弱,这时候谈恋爱的绝大部分人处理不好学习与感情的关系,影响学习,最终并不愉快。这时人对爱情的理解很单纯,认为爱就是爱,不附加任何社会因素,而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知之甚少。

两性的情爱、性爱,是人之本能,应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男女之间除了互相喜欢外,要能够承担经济、道义上的责任,要有阅历,有理智,懂得做人的准则,才能谈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