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释义”当你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时,一定要靠一侧走,给别人留一点路走;当你吃到美味佳肴时,别忘了给亲人朋友留出三分让他们品尝。这可谓做人处世的极好方法。
种下“义”,收获“福”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横征无度,苛捐杂税繁重,害得民不聊生。
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说:“公室用横征暴敛的手段榨取民脂民膏,‘取之犹舍也’。”于是他就派人做了大小两种斗,把自己粮食用大斗借给饥民,用小斗回收还来的粮食。田成子这种惠民的政策深得民众拥护。于是,很多人纷纷前来投靠田成子,给田成子种地。一时民归如流水,为后来的田氏代齐奠定了坚实的人心基础。
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其实,田成子看似失去了很多粮食,吃了大亏,但是他得到了比粮食更重要的人心。得与失是相互转化的,失只是一时的,随之而来的便是收获。
无独有偶,孟尝君也是一个尝到了“吃亏”甜头的君子。冯谖是孟尝君门下的一个谋士,感动于孟尝君在自己落魄时候的真诚相待,决心为孟尝君效力。
一次,孟尝君要派人到封地薛邑去收租,问谁愿意去。冯谖便自告奋勇地说他愿意去。临走时,冯谖问孟尝君回来时要买点什么,孟尝君告诉他说:“你看家里缺点什么就买点什么东西吧。”
冯谖去了薛地后,把民众召集到一起,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所以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欠的债一律作废。”百姓都目瞪口呆的,怎么也不相信。为了使大家相信,冯谖当着百姓的面把债条烧了。百姓都感动地跪下,高呼孟尝君是好人。冯谖两手空空地回来,报告说债已经收完了。孟尝君很高兴,问他买了点什么回来。冯谖说买了“义”回来,接着便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孟尝君听后很不高兴,说:“好贵的‘义’!”数年以后,孟尝君被谗言所害,逃到薛地。薛地的百姓成群结队地走出数里来迎接孟尝君。至此,孟尝君才真正体会到冯谖给他“种下”的“义”。
所以说,好予者,必多取。暂时的损失,会带来更大的收获,吃亏并不是祸。
鲍叔牙退位让贤,管仲辅佐桓公称霸
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和他的好朋友管仲都很有才学,分别做了齐国两位公子的师傅。管仲为了能使自己辅佐的公子纠成为齐国的君主,曾经不遗余力地对付公子小白,还用箭射过他,差点要了公子小白的性命。然而公子纠夺位失败,反倒是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成功登上齐国国君的宝座,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成为君主以后,一方面准备让自己的师傅鲍叔牙担任丞相,另一方面就想杀死管仲,报一箭之仇。
但是,鲍叔牙非常了解管仲,知道管仲的才学在自己之上,因此想方设法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有一天,鲍叔牙晋见齐桓公后,先向齐桓公表示慰问,后又向他表示祝贺。齐桓公很不理解。
鲍叔牙解释说:“公子纠是您的哥哥,为了国家您不得不杀了他,这是我向您表示慰问的原因。管仲是天下罕见的人才,我将他带回来为您效力,这又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齐桓公听到鲍叔牙说起管仲,马上就火了,生气地说:“管仲差点用箭射死我,把他扒皮抽筋都难解我心头之恨,你竟然让我重用他?”
鲍叔牙却不以为然,劝解齐桓公说:“为人臣子的当然是各为其主,管仲用箭射您完全是因为公子纠。您要是能够重用他,他将会帮您射得整个天下,相比起来,射了一箭又算什么?”
齐桓公听了这话,说道:“我知道你和他关系很好,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不杀他,赦免了他的罪,但我也不想用他。”
鲍叔牙见齐桓公态度坚决,只好退下。
齐桓公当上君主之后,大封有功之臣。他想让鲍叔牙担任上卿这个职位,帮助自己处理军国大事。但鲍叔牙却推辞了,说道:“您让我不再挨冻受饿,已经是很大的恩惠了。但是以我的能力,并不能胜任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
齐桓公坚持说:“我很了解你,不要再推辞了。”
鲍叔牙说:“您嘴里的‘了解’,是知道我做事谨慎,遵纪守法,但这些是每一个臣子都应该具备的,依靠这些并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内能使百姓安定,对外可以让四方臣服,既能让王公诸侯无忧,还可以使国家社稷平安,最终名垂青史,功留万代。这样经天纬地的才能哪里是我能拥有的呢?”
齐桓公对这番话很感兴趣,就问鲍叔牙说:“你想说的这种能够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成就大事的人才现在还有没有?”
鲍叔牙说:“如果不需要这样的人才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找这样的一个人,除了管仲还能有谁?”
齐桓公听了不再说话。
鲍叔牙见齐桓公有些心动了,就说道:“比起管仲,我有五个地方不如他。对黎民宽缓,让百姓感受到恩惠,使百姓安定,这是第一方面;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是第二方面;让百姓团结一致,有凝聚力是第三方面;制定国家法令制度,让所有人遵从是第四方面;鼓舞军民斗志,让人们奋不顾身是第五方面。”
齐桓公非常信任鲍叔牙,见鲍叔牙如此推崇管仲,就说:“您带他来吧,我考察一下他的才能。”
鲍叔牙却说:“对于那些非同寻常的人,一定要用隆重的礼节来对待。您应该挑选一个好日子,亲自去郊外迎接他。如此做法不但能够显示您尊重人才,还能让人知道您不计私仇。试想这样一来,那些有才能的人还有谁不愿意为您效力呢?”
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于是选好了黄道吉日,去郊外迎接管仲。
齐国的黎民百姓听说齐桓公要亲自去迎接一位贤才,纷纷前往观看。他们远远看见仪仗队伍中有几辆马车,在正中间的一辆车子上,有一个人跟齐桓公并排坐着,身材高大魁梧,显得很有气度。但是走近一看,却认出来那个人竟然是差点用箭射死齐桓公的管仲,无不大为吃惊。
管仲随同齐桓公入朝之后,跪倒向齐桓公谢罪,说:“我是一个俘虏,您能赦免我的罪行就很幸运了,怎么能接受您这样的礼遇呢?”
齐桓公对管仲很客气,说道:“我有问题向您请教,坐下之后才好说话。”管仲于是站了起来,坐在一旁。随后齐桓公就一些国家大事向管仲请教,管仲一一为其讲述,两个人谈论得非常投机。齐桓公见识了管仲的才能之后,决定重用管仲。
与此同时,鲍叔牙又向齐桓公建议说:“地位低的人不适宜和地位高的人一起做事,贫穷的人也不好指挥富有的人。和国君关系不好的人很难管理国君的亲信,如果您想重用管仲,必须优待他,让他身居相位,并像对待父亲和哥哥那样对待他。”
于是齐桓公准备任命管仲为丞相,但是管仲却不接受。齐桓公不理解,管仲说:“要想建立一座大厦,只有一根木料是成不了事的;只有一条河流难以形成浩瀚的大海。如果您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使用几个人。”
齐桓公问需要哪些人。
管仲说:“隰朋能说会道,善于辞令,而且言行举止有理有节,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宁越能够利用地力开荒耕地,多打粮食,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田负责农耕;王子成父能够约束士兵,让将士们视死如归,奋勇杀敌,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马负责军事;宾须无公正无私,判案正确,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案件审理;东郭牙忠直敢言,能直接揭露君王大臣的过失,这方面我也不如他,请任命他为谏官。您要是想治理国家,富国强民,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有这几个人就可以了。如果一心想成就霸业,我虽然才能一般,不过也能勉强帮您完成您的理想。”
齐桓公听完这番话,更坚定了重用管仲的决心。他准备好了祭祀用品,带着管仲,来到祖先神位前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任命管仲为相国,并给予他丰厚的奖赏。同时,他根据管仲的举荐任命隰朋等五人,让其各司其职。
齐桓公放手使用管仲,尊他为仲父,并给予最高的恩惠。除此之外,他还对大臣们说:“国家的大事先告诉管仲,然后再来禀报我。一切需要办理的事情,全部由管仲来做决定。”
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的成功自然离不开他本身的卓越才能,然而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大力举荐,并退位让贤,管仲岂能有如此成就?
鲍叔牙虽然治理国家的才能不如管仲,但是到了今天仍旧为人们传颂,其根源就在于他懂得让步与人,味减三分。
智慧总结
让步并不是吃亏的代名词,在狭窄的小路上能够让一步与人,不但显示出你的宽容大度,而且还可能在危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