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历史学谋略
6169200000062

第62章 识大势出使东吴不辱使命——邓芝不惧沸鼎力说孙权

邓芝为何在孔明面前仰天大笑

把心搞爽,才有智慧。

邓芝为何一出场就在孔明面前仰天大笑?此事好懂,意在引起孔明注意。邓芝是个人,当然想笑就笑,那为何不是微笑、浅笑,偏偏要仰天大笑?莫非他疯了?

邓芝当然没疯,他只是心中得意。得意之极,所以大笑。

有何得意之处?他知道孔明必然识他、赏他、用他,想到有事可做,并且他能做到,邓芝当然要大笑了。

大笑本是智者风度。所有的智者都必须会大笑。不笑不足以快其心,不笑不足以显其智慧。

谋士不是狗,卑躬屈膝。

谋士是鹤,声闻九天。

小谋士要为大谋士出力

维护大谋士的谋略垄断权,小谋士就可分得一杯羹。

邓芝是一小谋士,孔明是一大谋士。小谋士要主动为大谋士设谋出力,才有出头之日。

大谋士之所以是大谋士,在于他有谋略垄断权。

所谓“谋略垄断权,”就是最初创意权与最后决策权。

在任何一个智囊团中,总是大谋士说了算。

大谋士代表众谋士服务于老板。

大谋士包办一切。

因此,小谋士不能与大谋士斗,只有讨好大谋士,大谋士才会给他机会。

并且,小谋士不能绕开大谋士直接为老板服务,否则就犯了行规,犯了大忌。

严格讲,小谋士是大谋士的肢体,小谋士只为大谋士服务,小谋士不为老板服务。

邓芝深知此理,所以他一方面向孔明讨好卖乖,一方面又不直接找刘备要这要那。

孔明当然高兴,知道他又懂事又有本事,重要的是懂事。孔明一下子知道了邓芝是个角儿,马上就委以重任。

大谋士对小谋士的回报在老板之上。他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权力。老板授权让他独裁,并且先斩后奏。

无论是大谋士还是小谋士,他们既然干这一行,那么最爱的就是发挥智慧谋略,获取权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们最大的心愿是最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人要他出力,就是他的知己,他就为这个人卖命。

邓芝为孔明所用

说到一块,就可以干到一块。

孔明向后主讲述了计退曹军等五路兵马后,与后主共饮数杯,送后主出府。

众官皆环立于门外,见后主面有喜色。后主别了孔明,上御车回朝。众官疑惑不定。

孔明见众官中,一人仰天而笑,面亦有喜色。孔明视之,乃义阳新野人,姓邓,名芝,字伯苗,现为户部尚书,乃汉司马邓禹之后。

孔明暗令人留住邓芝。

众官皆散,孔明请芝到书院中,问芝曰:“今蜀、魏、吴鼎分三国。欲讨二国,一统中兴,当先伐何国?”

芝曰:“以愚意论之:魏虽汉贼,其势甚大,急难摇动,当徐徐缓图。今主上初登宝位,民心未安,当与东吴连合,结为唇齿,一洗先帝旧怨,此乃长久之计也。未审丞相钧意若何?”

孔明大笑曰:“吾思之久矣,奈何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

芝曰:“丞相欲其人何为?”孔明曰:“吾欲使人往结东吴。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使者之任,非公不可。”芝曰:“愚才疏智浅,恐不堪当此重任。”孔明曰:“吾来日奏知天子,便请伯苗一行,切勿推辞。”

芝应允而退。

至次日,孔明奏准后主,差邓芝往说东吴。芝拜辞,往东吴而去。

英雄所见略同,谋士所见略异

和而不同,才是同道。

英雄多半无智,看问题都很简单。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并不是说他们都高明到了一处,而是说他们简单到了一处。

如当初曹操与刘备都在汉献帝手下当官,同在洛阳,二人青菜园中青梅煮酒论英雄,说得相当投机,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结果往后他们各自的道路完全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么回事,他们所见略同又怎么样呢?

谋士则所见略异。

他们看法不一样,又允许对方看法不一样。总之取一合适的方案执行。

如在对魏吴二国的问题上,孔明执意要先灭魏,同时联吴。邓芝认为应该先联吴。最后二人达成共识,才有了接下来的邓芝使吴。

英雄同而异,谋士异而同,这就是公孙龙所说的“同异之道”。

谋士知道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手段,因此他不认为自己的方案是唯一的。但两相比较必有一个最好的,因此谋士知道什么是好谋。

谋士只崇拜好谋,不崇拜好谋士。再好的谋士也会出错,但一个好谋可以救国安民。

谋士无理论

理论是谋士之敌,实用是谋士之本。

谋士无理论,只做理论之外的具体事务。

他不关心自己的干法是否高明或气派,或讨人喜欢,他只要管用就成。谋士不是摆设。

事情永远在变,计划永远要补充,理论永远漏洞百出。

因此舍理论而做事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人不应该死于理论。

邓芝和孔明都深知此理,因此他们总是权变、应变、机变,从而在剧变的现实中得以保持不变。

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了做事。

理论是谋士之敌,实用是谋士之本。

孔明变刘备的伐吴为伐魏联吴,邓芝又变孔明的伐魏联吴为联吴伐魏。一变再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蜀汉统一天下。只要目标不变,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变动的。

谋士无理论。

诸葛亮是道家,又是兵家,又是法家,又是儒家,诸葛亮还是个风水先生与标准的巫师,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需要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

邓芝是蜀汉的户部尚书,又是外交大臣,又是说客,又是纵横家,差一点又把自己扮演成殉国的烈士,花样多多,总之他与诸葛亮完全一样,让理论为我而生,我绝不为理论而活。

邓芝助孔明结成第二次蜀吴联盟

打不赢就结盟,打得赢就打。

先说邓芝。邓芝此次为孔明跑腿结成蜀吴联盟,因此立了大功。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就让邓芝与赵云搭档,作先锋开路,成就北伐第一功。邓芝以事功居名臣之位,从小谋士变成大谋臣。诸葛亮需要这样的副手为他独当一面。

再说蜀吴联盟。蜀吴联盟是诸葛亮的三大策划之二。

诸葛亮的第一大策划:占荆、益二州助刘备起家。

诸葛亮的第二大策划:与东吴联手抗曹。

诸葛亮的第三大策划:灭曹再灭孙。

诸葛亮的三大策划其实是一个策划,就是助刘备统一天下。

诸葛亮的志向并不只是三分天下,而是一统天下,复兴汉室。这个要搞清。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死前一共搞了三次蜀吴联盟。

第一次蜀吴联盟: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亲自当外交使节,由东吴大将黄盖与东吴大臣鲁肃共同引见,舌战群儒,激孙权与周瑜斗志,逼他们下决心,从而结成联盟。

第二次蜀吴联盟: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百万大军伐东吴,败于陆逊之手,身死白帝城。诸葛亮接手刘家事业,为长久计,他打退了陆逊大军便回军了,没与东吴较真。不久魏国趁吴蜀不和,趁机起五路大军伐蜀,其中一路即东吴(东吴在刘备伐吴前已臣服于魏)。诸葛亮智退五路大军,其中以退东吴大军为最难,但是诸葛亮没费一兵一卒就退了吴军,靠的就是邓芝。邓芝出使东吴,结成第二次蜀吴联盟。

第三次蜀吴联盟:在诸葛亮九伐中原过程中,魏国启用司马懿异军突起,与诸葛亮旗鼓相当。一旦不用司马懿,魏军就败,无论蜀国诸葛亮,还是吴国陆逊,都:是曹家克星。陆逊趁诸葛亮北伐牵制了大部分曹军,打败魏国。为了扩大战果,陆逊建议与诸葛亮联手,诸葛亮同意,于是第三次联盟结成。

国君成了谋士的工具

国君无谋,谋士当国。

在三次蜀吴结盟中,具体讲,第一次蜀吴联盟是刘备与孙权联盟。第二次刘备、已死,是诸葛亮与孙权联盟。第三次孙权放手让陆逊大干,是陆逊与诸葛亮联盟。

很有意思的是,三次联盟虽然都是以蜀国与吴国之间的名义进行,实际上大不相同。

第一次联盟:谋士牵头,国君对国君。这时诸葛亮还是居于客位。

第二次联盟:谋士直接对国君。说明这时诸葛亮已居于主位。并且邓芝已上升到了第一次蜀吴联盟时诸葛亮的位置。

第三次联盟:谋士直接对谋士。诸葛亮直接对陆逊,完全没有后主与孙权的事。

这种渐变是惊人的,它反映了谋士在越演越烈的三国博弈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最终居于首要地位。

本来谋士是国君的工具,现在形势逆转,国君是谋士的工具。

国君仅仅是谋士的工具。

谋士是国家命运的主宰。

所谓形势逆转,其实自然。它指:当博弈进人最后冲刺阶段,那么已不是武力的较量,而主要是智力的较量。

这样一来,国君好像已被架空,真正的力量来自谋略家之手。

国君有再多兵力无处置放,不得不依靠谋略家运转局面。除了全权交出,他别无选择。如果让他自己运作,他也知道无能为力。

这就是曹丕、刘禅、孙权三人分别让司马懿、诸葛亮、陆逊三人当老大的原因。

三个老板根本制不住三个谋士。

三个谋士大显身手,用智力打破了权力神话。

这,就是谋士的最高境界。

邓芝舌战孙权与当初诸葛亮舌战孙权有何不同?

谋士以胆识开路,有胆才有谋。

我们先来回放诸葛亮舌战孙权。舌战群儒这一名段众所周知,就不必再说了。

鲁肃引孔明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

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献茶已毕,孙权曰:“常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

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莫非诈乎?”

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兵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作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权曰:“愿闻高论。”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帝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

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

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

肃闻言,便人后堂见孙权。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权邀孔明人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势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

我们再来看邓芝舌战孙权:

孙权立油鼎,命武士立于左右,各执军器,召邓芝人。

芝整衣冠而人,行至宫门前,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各持钢刀大斧、长剑短戟,直列至殿上。

芝晓其意,并无惧色,昂然而行,至殿前,又见鼎内热油正沸。左右武士以目视之,芝但微微而笑。近臣引至帘前,邓芝长揖不拜。

权令卷起珠帘,大喝曰:“何不拜?”

芝昂然而答曰:“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权大怒曰:“汝不自料,欲用三寸之舌,效郦生说齐乎?可速入油鼎!”

芝大笑曰:“人皆言东吴多贤,谁想惧一儒生!”权转怒曰:“孤何惧尔一匹夫耶?”

芝曰:“既不惧邓伯苗,何愁来说汝等也?”权曰:“尔欲为诸葛亮作说客,来说孤绝魏向蜀,是否?”

芝曰:“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乃陈兵设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权闻言惶愧,即叱退武士,命芝上殿,赐坐而问曰:“吴、魏之利害若何?愿先生教我。”芝曰:“大王欲与蜀和,还是欲与魏和?”

权曰:“孤正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

芝曰:“大王乃当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屈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以为内侍,如其不从,则兴兵来攻,蜀亦顺流而进取。如此,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矣。若大王以愚言为不然,愚将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绝说客之名也。”

言讫,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

权急命止之,请人后殿,以上宾之礼相待。权曰:“先生之言,正合孤意。孤今欲与蜀主连和,先生肯为我介绍乎?”

芝曰:“适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权曰:“孤意已决,先生勿疑。”

于是吴王使张温随邓芝人川通好。

邓芝与诸葛亮这两次舌战孙权,相同之处在于:两次都是硬碰硬。对付孙权这种表面凶恶、内心软弱的家伙,一定不要心软口软。你硬他就软。

邓芝与诸葛亮都是一开始与孙权大打口水仗,绝不示弱,反而示强。孙权要么杀他们,要么软下去,别无他法。

那么孙权为何不敢动刀?因为他没有动刀的理由,毕竟孙权不是曹操,况且这两个人都是为吴国与蜀国的共同利益而来,杀了他们必结仇于蜀,更失范于手下。所以他不能杀人,不杀人就得听人家的。

邓芝舌战孙权与诸葛亮舌战孙权的技巧不同之处在于凶险程度更大。

上次诸葛亮还比较从容,又有鲁肃保着,这次邓芝孤身一个去揪虎须,真可谓有胆有谋。

谋士要有胆。

无胆,好谋便无处着落。

有胆,一切计谋皆为好谋。

谋士绝非文弱书生,谋士要尚武,才是好谋士,合格的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