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历史学谋略
6169200000028

第28章 曹操统一天下之始谋——董昭进献迁都之计

本章讲董昭、郭嘉、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孙乾、刘伯温、纪晓岚、和坤、刘墉、李鸿章。其中当然以诸葛亮为谋士之最经典代表,前已详述。在此,我特别指出做幕僚要像李鸿章,为什么呢?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曾经是曾国藩的幕僚,而曾国藩一生都为清王室服务,是清帝清太后的大幕僚。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是清帝清太后的幕僚,李鸿章实际上是幕僚的幕僚。我们做幕僚当如李鸿章,先做小幕僚,再做大幕僚。

凡事要火烧才能成

大火烧,小火熬,万事不能逃。

董昭助风点火,为曹操得天下立首功。其中道理,可以用烧瓷喻之。

名扬天下的江西景德镇瓷器之所以是天下最好的,原因有二:一是料好。

江西盛产优质红松木,燃烧起来火苗旺盛而持久,尤其与众不同的是,这种红松木的火苗火焰能升得很高,可以大范围地照顾到火中之器。

二是工好。

掌窑师父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观火如观烛,凝神静气,不言不语,忽又于笑谈之中掌握其火候。见火已足,只听得他几声吆喝:“抽柴——盖火——起窑啦!”

于是一副副精美绝伦的瓷器就烧出来了。

凡事要火烧才能成,不烧则不成样子。

景德镇窑工师傅有句名言:“只要烧得好,泥土烧成金。”

确实如此。我们把上品的景德镇瓷器与黄金比,会发觉它比黄金还要闪亮,当然它的价值就高了。

凡事要火烧才能成。

烈火熊熊,才能成大事。

曹操一生可以说是成于大火,败于大火。

曹操成于三把火。

第一把是黄巾军的火。

汉末天下大乱,民众揭竿而起,黄巾军野火燎原,有席卷天下之势。曹操等洪水猛兽便趁机而出,水灭了火,猛兽吃了人。曹操发迹的第一把火便是灭黄巾。

第二把火是董卓的火。

董卓虎狼天下,左有英雄吕布,右有美人貂蝉,铁桶江山看似无法撼动,却被司徒王允设下美人计、连环计攻破,人头落地。董卓失天下,曹操得天下,以号召十七路诸侯反董卓为功,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实,以肃清天下叛乱为名,当了霸王。没有董卓就没有曹操,曹操做大,便缘于他灭了董卓的这把火。

第三把火便是官渡之战。

董卓亡后,与曹操争天下非刘备孙权,此二人那时还不足以与曹操争天下。与曹操争天下者乃是当时第一大诸侯袁绍。袁绍四世三公,朝廷中一半是他家臣,他又本是十七路诸侯盟主,当然不服曹操。于是二强相争,杀得曹操性起,一把火烧了袁绍老巢,在官渡生吃了袁绍,当时好大一把火。

还有更大一把火在等着曹操,但那把火是来烧曹操的。曹操在放了三把火后招来了一把更大的火,反而烧坏了自己,莫非这是天意?

曹操败于一把火。

那灭曹操的一把火便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烧得曹操灰头土脸,缩回老巢,再也没了往日精神,天下一分为三,刘备、孙权得利。曹操不久病逝。

所以说曹操一生成于三把火,败于一把火。

总的来说,曹操一生燃烧得旺,生命有价值,整体来讲是成功的,已经做出偌大功绩,已经名垂青史。

做事情泥坯要好

树有根不死,人有根不灭。

所谓泥坯要好,就是讲根基要牢,雏形要佳。

做事要讲根基,根基不稳做不长。做人要重雏形,雏形都不行,长大了也不会有多好。

董昭为曹操打好霸业的泥坯,所以曹操才能做大。

景德镇窑工师傅在开窑生火前先要检查瓷器的泥坯。那时候还不叫瓷器,烧好了才叫瓷器。那时只叫泥坯。泥坯不好,烧出来也是次品,白费功夫。所以凡事泥坯要好。光是火好没用,第一步就要泥坯好。

董昭为曹操打好泥坯

老曹重老巢,百败犹可逃。

曹操的泥坯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他的老巢。之所以刘备前期不如曹操,原因之一就在于刘备连个像样的窝都没有,今天徐州,明天小沛,东跑西跑,腿都跑断了还不见条生路。

曹操则不然,起家洛阳,坐镇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何等快哉。

有窝的贼为大,有巢的鹰飞得远,就是此理。

那么,曹操的老窝许昌是怎样得来的呢?是曹操自己找的?不!他老曹还没这个眼光,也没这个意识。

当初董卓占洛阳,如今他也要占洛阳。但占了洛阳曹操也不过是董卓第二,谁能服他?

因此曹操必须来个彻底地改头换面,他要做曹操第一,不要做董卓第二,关键的第一步棋便是迁都。

迁都就是他打开新局面的一步好棋。有了新都,等于宣布他是新主!

曹操此棋得高人指点,此人便是董昭。

董昭,字公仁,知天命识人相,胸中常有大谋略,少年时举孝廉人仕,先后从事于袁绍、张杨,见二人虽有百万之众,但无称霸之才,乃无能之人,使辞官还乡,相机人仕。在汉献帝还都洛阳时,便又为官于朝。

曹操聚山东之兵,前往洛阳靖王。在路上杀退反贼,曹操大胜。

汉献帝见曹操护驾立了大功,便命董昭至曹营宣曹操人宫主事。曹操闻天使至,请入相见,只见来人眉清目秀,精神充足。曹操暗想:今东都大荒,官僚军民皆有饥色,此人何得独肥?”

因问:“公尊颜充腴,以何调理而至此?”

董昭曰:“无他法,只食淡三十年矣。”

曹操暗自称奇。

曹操于是置酒帐中相待,令与手下将帅相见,忽一人报曰:“一队人马往东而去,不知何人。”操急令人逐之。

董昭说:“这是反贼旧将杨奉与暹因明公的到来,故引兵投大梁去了。”

曹操说:“莫非他们对我心存疑虑?”

董昭说:“这二人乃是无能之辈,不值得明公忧虑。”

曹操又问:“李、郭二贼,他们逃到哪里去呢?又将怎样?”

董昭说:“现在此二贼好比无爪之虎,无翼之鸟,不久一定会被明公所擒,不必留意他们。”

曹操见董昭语言投机,便问朝廷大势,董昭说:“明公兴义兵除暴,入朝辅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但众人殊意,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唯移驾许都为上策。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工,愿将军决计之。”

曹操听了董昭之言如醍醐灌顶,十分高兴,拉着董昭之手说:“此吾之本志也,但杨奉在大梁,大臣在朝,不会有变乱吗?”

董昭说:“这个容易解决。写一书信给杨奉,先安其心,又昭示群臣,以京师无粮、而许昌粮多,必无灾荒之忧。大臣们听了,定会欣然听从的。”

曹操大喜。拉着董昭的手说:“凡操有所图,唯君教之。”

于是曹操依计而行,再请汉献帝驾幸许都。皇帝不敢不从,群臣皆惧,亦不敢有异议。于是择日起驾,百官皆从。

从此,曹操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大势渐渐分明。

都城迁至许都后,曹操福威日甚,董昭又进言,说:“自古以来,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虽周公、吕望,莫可及也。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与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岂可与诸臣宰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功德。”

于是在董昭的倡导下,群臣奉曹操为魏公,从而为曹氏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