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历史学谋略
6169200000019

第19章 文武兼备旷世奇才——乐毅为燕夺齐七十座城

本章讲乐毅、孙子、吴起、司马穰苴、孙膑、周瑜、陆逊、徐达、曾国藩。这些人中,乐毅擅长偷袭与鏖战。孙子则是全球公认的兵圣,集一切兵学之大成,本人又是大将,其道涵盖之前、之后所有的军事领导人。孙子本人是吴王阖闾的大幕僚,他再厉害也必须依靠老板,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前不够重视,现在需知:兵圣如孙子者,也要靠老板,不靠老板,孙子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孙子之所以是孙子,就因为他有一个懂得用他的老板吴王阖闾。将道应为君道服务,此为幕僚之根本,切记切记。

乐毅离赵去魏使燕

相信总有一个地方适合自己。

乐毅是魏文侯时的将军。

乐毅是将门之后,为人贤能又懂军事,赵国人推荐他做官。赵武灵王时发生内乱,乐毅就离开赵国去魏国,魏王用他去出使燕国。当时燕昭王因为内乱被齐国打得大败,燕国任用郭隗做丞相来招贤纳士,准备报仇。燕王对乐毅以礼相待。

果断离开乱局

不做洪水里的草,要做岸上的藤。

乐毅刚一做官,就赶上赵国内乱。面对乱局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像甘茂一样再乱都不走,二是果断离开。

乐毅选择了果断离开。因为他面临的情况跟甘茂不一样。

甘茂为什么可以留下来?因为他已有根基。

乐毅为什么不能留下来?因为他还没有根基。

没有根基还敢留下来?那还不被大火把新芽烧死?

新芽不会走路,月牙却会走路。

乐毅果断离开内乱中的赵国,好比月牙离开乌云,不久就又圆又大了。

人生处处是乱局

无限的流浪不如有限的活着。

人生处处是乱局,天涯处处可为家。

乐毅刚一来到燕国,又碰上燕国大乱,这使他认识到人生处处是乱局,你躲也躲不了,逃也逃不掉。是继续离开呢?还是留下来呢?

他选择了留下来。既然处处是乱局,那么他就要以乱局为家。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深入乱局才能摆脱乱局

乱到极点就不会再乱了。

有一条小船在大海上飘,忽然遇上大风浪。顿时海如山立,向渔夫卷来,渔夫吓坏了,徒劳无功地架着船东躲西藏,风当中哪里可以藏身?到处都一样,眼看小船就要沉没,渔夫咬紧牙,索性开船向风浪撞去。奇迹出现了,他驶进了风浪的中心地带,却发现里面竟然是风平浪静的!他获救了。

要想风平浪静只有进入风浪的中心

捅破那层纸等于打开一堵墙。

世上有两种平静。

一种是死气沉沉的死静。

一种是充满生机的力量均衡之静。

当以力量均衡之静为上。

所谓要想风平浪静只有进入风浪的中心即此。

以乱局打开局面

一切好的事情都有个混乱的开始。

世上无久乱。

智者当以乱局打开局面。

人乱我不乱,乱局自不见。

乱局好,非乱局不足以打开局面。大乱局有大结局。

偏离斗争是真正的斗争

射箭要射偏一点才能正中。

偏离斗争反而可以掌握斗争。不救火等于助火,不阻挡救火等于灭火。

乐毅以出使的方式离魏去燕,就是此理。

有距离就有安全

距离大到极限就没了距离。

《三国演义》上诸葛亮给刘琦出招,让他离开荆州一下,去江夏镇守,这样就可以避开蔡氏之害。

乐毅离赵去魏,又离魏去燕,又代燕使齐,即同此理。

有距离就有安全。记住,任何箭也有一定的射程,你不在它的射程内,它再厉害也伤不到你。

暂时离开可以永远留下

冷一下过会儿可以更热。

乐毅刚取得燕王与燕相郭隗的信任,马上消失,暂时出使齐国。

他这一招使燕王燕相顿时感到他走后的空缺,等他再一回来,马上加官,彼此大悦。

乐毅指导燕国一弱挑双强

不是硬碰硬,而是软制软。

燕国是一弱国,但乐毅挑动燕联合其他国家打败了齐国,压住了秦国。

为何一弱国可以打败两强国?

这是因为齐、秦称帝,两强相争,往往第三方获大利。其理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德争锋,美国得利。

乐毅使燕国空前强大

水到渠成,火到屋焚。做人在水火之间,功乃大。

乐毅留在燕国,昭王用他做亚卿。这时候的齐国很强大,齐闵王南下打败了楚国,向西打败了三晋。后来又同三晋合击秦国,帮助赵国灭了中山,打败了宋国,扩大了一千多里的土地。齐闵王与秦昭王争相称帝,不久又取消帝号重新称王。诸侯都想背弃秦国归服齐国。但闵王自满,日益骄横,百姓受不了了。

燕王询问伐齐国的事,乐毅回答说:“齐国有霸业的余威,地大人多,单独攻打他是不太容易的,大王一定要攻打他,不如联合楚赵魏一起伐齐,这样就一定能把齐国打败。”

燕王就派乐毅去跟赵王订立盟约,又派使者去联合楚魏。赵国又用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哄骗秦国,以安抚它,不让秦国趁机攻打自己。各国都苦于齐王的残暴,愿意与燕国一起攻打齐王。燕王出动全部军队,用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印授给乐毅。乐毅就带领赵楚韩魏燕五国的联军攻打齐国,在济水西打败齐军后四国撤兵,乐毅率领燕军单独攻打齐国,一直攻下齐国的都城,把齐国的财宝和祭祀用的礼器统统运到燕国。燕昭王高兴了,亲自到济水边慰问军队,封乐毅为昌国君,然后派乐毅继续攻打齐国没有投降的城邑。

乐毅对齐国打了五年仗,攻下齐国七十多个城邑,最后只剩下莒邑和即墨没有降服。这时候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听到这个消息后,知道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意,就施反间计,派人去燕国传言,说乐毅之所以不早攻下即墨和莒邑的原因是乐毅和惠王有隔阂,想把战争拖延下去,自己留在齐国称王,齐国担心的是燕国派别的将军来代替乐毅。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听到齐国挑拨离间的话,果然就把乐毅召回国,派骑劫去代替他。乐毅知道惠王召自己回去是凶多吉少,害怕被杀就投奔了赵国,赵国重用乐毅,封他为望诸君。

乐毅归赵使燕王十分后悔,骑劫代替乐毅后被田单使计打败了,田单趁势追逐燕军,一边追到黄河边,把齐国失去的土地都夺了回去。燕惠王后悔自己上当而失去了土地,又怨恨乐毅投奔了赵国,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不该忘了先王的厚恩,同时又向乐毅表达自己的歉意。

乐毅就给惠王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先是追述了自己攻打齐国的经过,感激昭王对自己的信任,然后接着说:贤能圣明的君王功业建立之后仍然不懈怠,所以留名青史;有远见的士人取得名声后而不骄傲,所以传名后世。像先王报仇雪恨,平定了拥有万乘的强国,没收了它八百年的积蓄,到他辞世的时候,遗留的政教没有衰败,执掌政权的大臣修明法令,安抚百姓,这种功勋都能教育后代。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就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始不一定就有好的结局。从前伍子胥的进谏被吴王采纳,所以吴王打败了楚国。后来向新王进谏,新王不听却赐他自杀,让他的尸体漂浮到江里,吴王夫差不想着伍子胥以前的意见可以建功立业,所以他杀了伍子胥一点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审时度势,看不出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心意,所以他死得很冤。避免身死,建立功勋来证明先王的功业,是我的上策。遭受侮辱的议论,败坏先王的名誉,是我最害怕的事,心怀侥幸去谋求利益,这是我不敢去做的事。我听说古时候的君子,断交以后彼此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之后不为自己的名声辩白,我尽管不才,但也多次向君子请教过,我担心侍从的人讨您亲近,不体察亲疏远近的行动,所以大胆呈上书信让您知道这件事,希望大王留意这些。

燕王接到这封信之后,为了证明自己悔过,就用乐毅的儿子乐间作昌国君,乐毅知道后就来往于赵燕之间,燕赵两国都用乐毅作客卿,最后乐毅死在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