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6167500000021

第21章 主持人语言美感魅力的审美效果

一、主持人语言与审美共享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和传送各种信息给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者则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并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息,则流动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对二者都产生影响。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一个传受双方信息共享的互动过程。

从文化学解读的角度看,主持人节目是一个通过语言符号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但是主持人节目不是像以往阅读图书那样的一个书本传授文化、读者接受文化的单向传递信息的静态、线性过程。由于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出现,尤其是大众传播对互动反馈的加强,主持人节目传播中的文化解读过程包含了语言传播的传受主体、传播本体、传播信息、传受过程、传播环境以及传播效果等诸多要素和环节,是一个多种文化传播要素和诸多传播环节多维开放、互动反馈、深层融通的动态过程。“语言文化传播心理这一动态系统则体现出融通性、涵化性、超维性和疏离性等特点。融通性概括了传者和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创作视阈必然交叉融合的特征;涵化性体现了广播电视节目具有综合艺术的特征;超维性强调了传受过程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特征;疏离性表明了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既近又远的传播特性。”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审美是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主持人节目的语言传播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美的产生不是仅仅由于审美客体(美的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而直接产生的,它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参与,而审美主体又分为审美创作主体和审美接受主体两部分。美是由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造的,审美创作主体对美的创造只有在被审美接受主体接受时才算完成。主持人节目也一样,单有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美的形态,还不能够构成具体完整的“美”。理想的主持人节目传播蕴真、善、美于一体。正如曾耀农先生所说:“如果将传播过程比作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那么,真是这棵大树的根基;善是这棵大树的叶,而美,则是这棵大树盛开的花朵和所结下的果实。”主持人节目美的语言、美的内容和美的主题实现了人类真正的审美需求,被节目的受众享受了,这才是真正完成了主持人节目的美的创造。

由此可见,无论从传播学、文化学还是美学的角度看,主持人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共享、文化互育和审美共享的过程。

我们现在常常把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的盛会看作一次充满了欢乐激情、美感享受的“全球狂欢节”,原因何在?这首先应归功于体育竞技运动的魅力和美感。但是如果没有广大受众借助现代传媒的现场直播与互动,这种充满美感享受的“全球狂欢”就是一句空话。许多人在观看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过程中为什么会表现出本我冲破自我设置的防线,让厚积而成的原始生命欲望、情感尽情宣泄,成为异乎寻常的“另类”生活的狂欢形态和审美形态?就是因为在这里既有运动明星体育竞技的“美”的“创作”,也有“声画合一”的传播媒介让全球观众同步观赏“美”的神奇功能,还有比赛现场主持人声情并茂、富于美感的精彩解说,以及现场观众和广大受众全身心的投入,同步观赏“美”的倾情参与,才使得奥运会与足球世界杯的“审美狂欢”得以实现。北京奥运会期间,朱启南在男子十米气步枪决赛中仅以0.8环的微弱差距卫冕冠军失利,夺得银牌后热泪盈眶。随后,中央电视台《荣誉殿堂》节目的主持人把朱启南请到了演播厅作为采访嘉宾。主持人在动情地和人们一起通过录像回顾了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以后,满怀深情地说:

虽然我也为朱启南没有如愿地卫冕冠军而遗憾,但是我认为他拿到的那枚浸满了泪水的银牌的含金量同样是最高的,因为他已经用自己的努力和两届奥运会的优异成绩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对祖国的贡献!栾菊杰在获得中国第一个击剑奥运冠军24年后还能重返奥运赛场,而朱启南今年才24岁,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请让我们全体一齐高呼:朱启南!好样的!

此时此刻,多少观众流下了激情的泪水?冷静细想一下,这动人的一幕,其美感魅力从何而来?不是电视传媒特殊功能以及明星体育竞技中现场主持人声情并茂的同步解说使然吗?试问,如果人们要到比赛第二天才能间接地从枯燥的文字中去了解奥运会新闻的“明日黄花”,人们还能如此全情投入、倾情宣泄吗?可见,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的非凡魅力,说到底,就是体育竞技的美感魅力与电视体育现场直播以及主持人语言艺术美感魅力“天作之合”而成就的“爱情结晶”!

美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有的天性,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和创造精神美与物质美的历史。节目主持人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而且是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美”的元素和各种形态语言手段的结合来创造“美感”的艺术活动。作为传递信息、传播文明的节目主持人,理所当然地应当是美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广播电视节目语言所带来的美感价值,也就成为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美感的光彩是从主持人不同层面的语言传播形态中折射出来的。

二、主持人语言外在形态创造的美感效果

节目主持人的外在形态创造的美感效果主要包括形象美、音韵美和辞采美。

(一)形象美

主持人的美感应当是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双重美感的统一。在当今大众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媒体与栏目的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主持人形象的视觉冲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主持人在屏幕或舞台上亮相,首先进入受众眼帘引起视觉冲击波的就是他的形象。人们期盼的虽然并非要求主持人有倾城倾国的“绝色”,但也希望看到屏幕上的他们有比一般人更出众的形象、更健美的身材、更文雅的举止、更得体的着装。一句话,希望主持人的身上体现一种内外一致的和谐美。人们常说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因为打好了一条领带而获得一份好的职业,却完全可能因为打不好一条领带而失去一份工作。

主持人作为社会的公众人物以及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在节目审美活动过程中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他不仅应当具备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和审美修养,而且应当同时准备作为广大受众审美活动时的审美客体,接受公众的欣赏和审美评价。因此,主持人外在的形象美是十分重要的,它与主持人的内在美感力量是绿叶与红花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主持人形象美的基础是形体美,构成形体美的四个要素是:健美的肤色与腰身、出众的容貌、优美的动作姿态和得体的着装。

电视媒体都十分注重通过运用宣传包装战略塑造节目和主持人的品牌形象,因为品牌形象是观众选择收视电视节目与电视频道的重要依据。观众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四五十个电视频道的节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其决定因素就是品牌认知度。凤凰卫视在精心打造电视品牌、确立品牌形象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得到了观众以及国际、国内业界的多方认可。他们对主持人的品牌形象宣传通常都是通过三个阶段来进行的:一是选择不同的明星包装路线树立形象。比如在凤凰卫视资讯台开台时《时事开讲》的主持人几乎都被重新“制造”过,目的是突出他们的职业特点和专业化形象。会有专门的形象顾问帮他们化妆,如阮次山先生被包装成了一个“蛮帅的列宁”,何亮亮则以持重示众,曹景行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一头华发,至于杨锦麟,最著名的就是他那几套唐装和书生言责的风格。二是塑造形象,建立明星的个性特征。这主要通过节目宣传片和个人推广大张旗鼓地进行推介。节目宣传片中有大量主持人镜头,把主持人形象与内容的内涵联系起来。一些信息性节目干脆直接以主持人名字命名,比如《小莉看世界》、《鲁豫有约》等。吴小莉被朱总理点名而迅速走红后,立刻推出全新风格的深度报道《小莉看时事》,对每周的重大事件进行重新思考整理,并结合自己的分析,在扩大自己知名度的同时创新了节目形态。三是提升形象。凤凰卫视公关部通过召开记者会、观众见面会、演示会、报告会、平面媒体宣传、设计主持人卡、拍宣传片、建立专门网页等,大量推介主持人、评论员的形象。

(二)音韵美

音韵美是语言外在层面的一种语言符号的形态美。语音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语言符号和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这就像一个五光十色的现代大商场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如果商场的装潢和商品的外包装不美,难免会影响人们的购物注意力、兴趣与欲望。节目主持人要增加自己语言的美感魅力,首先必须做到“先声夺人”。主持人语言的音韵美指的是主持人发自肺腑的富于感情的悦耳的声音,以其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轻重强弱、音调高低起伏、节奏快慢顿挫等多重色彩的对比和多层次的组合,在表达语言主题的同时,以特有的听觉形象,唤起人们的美感情趣和意象联想,使人们从中获得审美享受与精神陶冶。音韵美包括这三方面:一是语音美;二是节奏美;三是韵味美。人们有一句带贬义的话,“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这句话通常是批评某些人喜欢夸口说大话、空话来讨好人,其实并没有真心实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或许应当成为主持人对自己语言表达水平高要求的一个目标,这里除了因为成功的节目主持人说话的内容完全可以比许多人唱歌更吸引人之外,还包括主持人发声的节奏、韵律、音调的表现力和声音美感的感染力。比如在主持报道伊拉克战争灾难的新闻节目中,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亲临四川地震救灾第一线,夜以继日地报道我们的中央领导、地方干部、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病员的动人事迹的时候,主持人那发自肺腑、声情并茂、真诚而悲壮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语音、语调、节奏,不就像一首首充满美感力量的悲壮动人、激越昂扬的英雄赞歌,是那样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吗?

一般来说,人们对美的声音的普遍要求是听得清,听得美,听得乐。人们往往喜欢男主持人雄浑或俊逸的音色,喜爱女主持人柔和或甜美的音色,但人们的审美心理是丰富、复杂的,审美标准也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不少节目主持人虽然声音条件并非超群出众,可是却以他们独特的音色与表现力,迎合了某些受众特有的审美需求而获得青睐。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几个儿童节目主持人就各有自己的语音特色:“鞠萍姐姐”的声音是通过用鼻腔高频泛音区和谐共鸣发出的,既亲切又富有音乐美感,这与她从小学过声乐有关;“董浩叔叔”曾是一名出色的配音演员和播音员,声音真实淳厚,他有时喜欢用一点气声压住声音的亮度,显出了一种质朴可爱的阳刚之气;还有“金龟子”刘纯燕,从小与儿童剧打交道,曾获“飞天奖”最佳配音演员奖,她的声音像银铃一般,穿透力很强,富有感染力,这也跟她在北京广播学院读书期间所受到的严格训练分不开。由于节目主持人的声音是在话筒前进行播讲和创作的,电子传播会使人的音色产生某种程度的失真效果,所以节目主持人的声音播讲效果美不美要经过话筒播放来检验。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检验节目主持人个性化的嗓音和音色美与不美,还不能仅凭自己或受众的耳朵来鉴别。因为不同的节目需要不完全相同的嗓音和音色,这就要求主持人的嗓音和音色必须与节目的主体形象吻合,才能“有声有色”地树立起主持人与节目高度和谐、融合的艺术形象。这里既有一个声音的先天条件问题,也有一个后天探索与创新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他对音韵美的不断探索与超越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榜样。

赵忠祥节目主持人个性形象的地位的完全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与杨澜共同主持《正大综艺》节目之后。他以真诚憨厚、个性鲜明、至言不烦、机智诙谐等特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声情并茂。作为一位曾经参加过新闻演播、电影配音、电视解说等多种语言艺术实践活动的节目主持人,他的语音表现力是非常出色的,但他并不就此满足,一直在用气发声上下工夫,曾向几位声乐教师求教,还学习美声、民族发声及曲艺,掌握了鼻弹音、气泡音、咽音等发声方法,这都是高难度的发声训练。经过努力,他找到从内心体验与理解为出发点的“以情带声”的路子。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成功超越。由于年岁渐大,加上种种原因,他后来转到为电视系列专题片《动物世界》做解说,尽管这时他的嗓音已受到某些损害而有些沙哑,但他继续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探索和实验。他把静态的充满了诗意的书面解说词融于动感的画面,听他那连绵不断的语流,使人感到就像一条快乐的溪流在畅达地潺潺流淌。他突破常规的标点、断句方式,完全从语意、语势、语感、内韵、节奏等表达的需要出发,设计语音语调,取舍轻重停顿。他的这种“别出心裁”的“离经叛道”是有风险的,当时就有些广播系的老师在讲台上拿他作反面教材说:“你们千万别学他!”但他的创新最终还是获得了多数观众的认同,他不仅以其浑厚雄健的独特风格恢复了播音的青春,而且完成了一个新阶段的新超越。所以他外出坐出租车时,不出声还好,一开口常常就被司机发现,他们说:“您是《动物世界》里的解说员吧?您的声音有特点,您戴着墨镜还真认不出,您一说话就听出来了。”

(三)辞采美

辞采美就是语言遣词造句所带来的美。这是中间层面的形态美。语言是节目主持人表现艺术美感魅力的重要手段。但主持人语言的辞采美有其共性的特点,其中首先就是语言的大众化。

修辞的美感第一层次是准确、自然、朴实、流畅。陆游就主张:“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又伤气骨多。”清代文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说:“立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立意是一半的功夫,平淡又是一半的功夫。”连写诗都强调“平淡”,更何况是与大众进行交流互动的主持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既然是主要面向大众,其语言就必须自然流畅、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有很强的可听性、可接受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各个不同文化、年龄层次的受众对其发出的稍纵即逝的信息听得到、听得明。正如我国语言大师老舍说的:“假如我们的语言不通俗、不现代,它就不可能成为具有民族风格,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品。”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说:“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听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围改变抽象程度的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基础上讨论比较抽象的内容,使读者或听众能够不感困难地从简单熟悉的形象转到抽象的主题或概括上来,并在必要时能够再回到原来的形象上去”,是“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如老人喜欢节奏舒缓的语言,而农民则喜欢有乡土气息、地方特点的语言。主持人应当“撑船就岸”,“投其所好”,才能引起共鸣。

获“金话筒”十佳主持人奖的敬一丹所主持的《一丹话题》之所以深受受众欢迎,除了她选题深刻、构思新颖、角度独特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通常是用极平常而准确的大众化口头语言。有一次节目讨论教师“流失”的问题快结束时,她推心置腹且非常忧虑地说道:

在这里说了半天“流失”,我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听到“流失”这个词时,是在一部介绍泥石流的科教片里,伴随着泥石流暴发的可怕的画面。从此每逢听到“流失”这个词,似乎就有一种不祥之兆。现在眼前的教师的“流失”,对教育来说,恐怕也不是个好兆头。土地流失了,秧苗怎么办?教师流失了,教育怎么办?今天教育搞不好,明天我们的经济会怎么样呢?冰心老人曾痛心疾首地说:“我们不能坐视堂堂中华民族在21世纪变成文化沙漠,绿洲一点点流失,于是就变成沙漠。”从这个意义上说,眼前的教师流失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信号吗?

很显然,敬一丹的思想是深刻的,感受是独特的,忧虑是深沉的,但她借口语化的平实的语言,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化未知为已知,化深奥为浅显,化独白为交流,做到了这一点,她也就实现了化腐朽为神奇。

俗话说,“语到极致是平常。”白描的口语,貌似平常,却常常在不经意之中显得格外平易亲切,意味深长而感人。但是“大众化”并不等于“粗俗化”。有的主持人在说话时很想一鸣惊人,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气势。近年来受众反映有些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语言太离谱,不但不得体、不严肃,甚至到了极其粗俗的地步。××电视台晚间播出的《××总动员》,提出在全国征集“美少女”的“紧急动员令”、“通缉令”,实行“全国通缉”。××电视台的游戏节目播出《开心××》节目,主持人问艺人×××:“你几岁初恋?”,“有几个女朋友?”并评论这位艺人说:“眯眯眼,很性感。”在××电视台播出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问小孩:“你最讨厌你爸爸什么?”小孩说:“放屁!”主持人又问:“你爸的屁臭不臭?”还说:“你爸放的屁邻居都知道了,全国都知道了。”××电视台某主持人在主持体育节目时将美国网球女名将威廉姆斯调侃为“威廉母狮”,并用字幕打出。××电台播出庆祝父亲节节目时,主持人调侃说:“女儿是老爸的最后一个情人。”这就不是大众化、通俗化,而是粗俗化、低级趣味了。

三、主持人语言内在形态创造的美感效果

主持人的内在美就是精神美。这是更深入的理想层面的形态美,是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在音韵美与辞采美中内含的理性美,是对视觉美、听觉美和一般认知美的升华,是主持人语言艺术深层次的综合性的审美属性。主持人语言的内在美集中体现为主持人在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支配下的四个方面:

(一)理想美

这是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实践的核心、灵魂和指路明灯,它包括了主持人对人生远大目标的追求、对社会和人民的传播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兢业、进取、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包括了节目主持人正确的审美理想。

“理想”,是指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正确的理想不是天马行空的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论基础上对未来世界与事物发展的信念、向往和追求。理想包括社会理想、人生理想等,反映了人们对于世界和个人未来的价值追求。节目主持人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的范畴,所以他们与一般市民、百姓不一样的是,他们要关注的绝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还要关注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大众的命运。主持人语言传播的终极关怀应该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节目主持人只有树立了正确、远大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他对社会大众的人文关怀才会有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才会有更高的政治敏锐性、更高的政策水平和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才会在社会理想的指导下培养更加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和审美修养,才能使自己主持的节目高瞻远瞩、主题鲜明,在言语的字里行间透射着发自肺腑的人文关怀和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

在前些年“非典”肆虐的时期,不同的媒体出现了不同的反应。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柴静深入当时北京“非典”的重灾区——北京人民医院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了许多与“非典”有关的发人深省的“内幕”。她从自己的良知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出发,觉得必须站在监测社会、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的高度,把这些东西披露出来,否则就是对真实情况的歪曲,对人民的欺骗,就会让“非典”灾难进一步扩大。她制作并主持了《新闻调查·非典突袭人民医院》节目,揭示了事实的真相,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主持人自己的形象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相反,在2006年足球世界杯比赛期间,央视著名足球解说员黄××在现场解说6月27日意大利与澳大利亚的1/8决赛时,完全忘记了中央电视台赋予他的责任与职责,兴之所至,忘乎所以,在非常偏激的情绪驱动下,进行了非常失位、失语和失态的解说,使中外的许多媒体和受众大为吃惊和不满。当晚,另一位主持人张斌在《豪门盛筵》节目中宣读了黄××写给广大球迷的道歉信,承认:“我的现场解说评论夹带了过多的个人情绪,又重新看了录像带,再次感到解说中确有失当和偏颇之处,给大家造成了不适和伤害,在此我向观众郑重致歉!”

(二)情感美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与逻辑认识的区别在于:逻辑认识是对客观对象本身作出反应,而情感是对客观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作出反应。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禀七情,感物斯应”。诗人拜伦称情感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节目主持人健康高尚的理想情操不是居高临下的豪言壮语和世外桃源中的道德完善,它的存在意义和生存空间就在于满怀深情地把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主持人终身需要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既不是为了自我完善,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以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充沛的真情实感、更扎实的专业技能为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服务,这是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的根本动力。主持人选择了新闻传播的节目主持工作,就是选择了为社会百姓直接提供信息服务的历史责任。高尚的情感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新闻传播事业的情感、符合人性的伦常情感、美好高尚的生活情感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情感等方面。一个成功的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其核心就是成功的情感表达艺术。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艺术总是以情感人,艺术都是直接地、间接地、曲折地表现人的命运情感、内心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刘纲纪在《美术概论》一书中所说的: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和谐地发展,使人们的感觉和情感成为合乎理性的,使理性、道德的认识成为体现在感情和情感中的东西。

上面所说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新闻传播事业的情感、符合人性的伦常情感、美好高尚的生活情感,是就一般意义的人类情感而言的。但是作为要在主持人节目中以艺术的魅力感动人、感染人、感召人,我们还必须把自己的情感转化、升华为审美的情感。审美情感与前三种情感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超越了前三种情感所重点关注的国家、民族、血缘、友谊、利益等方面的功利需求,而升华为一种使人心灵“净化”、精神解放的充满快感的心理愉悦。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体现在以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知为基础,抓住审美对象在形式上的丰富性、直接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活动的联系,将自己的情感因素赋予大自然、人生与人类社会的整个外部世界,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把审美情感向审美感知和想象表象融入,造成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移情”效果。

1996年云南丽江大地震后,《综艺大观》在昆明做了一期节目。节目中要向大家介绍地震后出生的第一个孩子,他曾收到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的1万元捐款。倪萍原本要说的串联台词是:“震生,你是丽江震后最幸福的一个婴儿,你要感谢帮助你的人,有了他们的帮助你才能健康成长。”后来她在节目现场受到了感染,一种亲切、由衷的情怀使她临时把上述话语改为:“来,震生,阿姨抱抱,咱们转过脸来,让坐在电视机前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看看,瞧,得到你捐助的小震生长得多好,多健康!”“来,给捐助你的亲人们鞠个躬,告诉他们,我会使劲长,将来好报答他们。”

这里引述的前后两段话的区别在于:前面准备的串联台词说的重点是事实,而且主持人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的,虽然很客观,但也显得空洞乏力,缺乏打动人心的美感魅力;而后来现场即兴发挥时,倪萍已经完全进入了孩子亲人甚至是孩子母亲的角色来感谢大家对小孩的捐助,倪萍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仿佛是在与家里的亲人们促膝谈心,在分享小孩的幸福和欢乐。这里通过主持人的想象和人性化的语言,创造出一个和谐融洽大家庭的空间情境,不仅增强了对话的真实感,活跃了现场气氛,而且渲染了一种文明社会的和谐之美,大大增强了话语的情感力量和美感魅力。

节目主持实质上就是这样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工具进行的“创造性的审美劳动”,是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内在美与外在美与受众进行互动的“审美对话”。正如杨澜在《主持无艺术》一文中赞扬美国黑人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时所用的一个词“分享”。在这个“审美对话”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相互“对象化”的过程中引发的在和谐气氛中分享感情的交流、情趣的投契和激情的共鸣。这种“和谐”、“投契”和“激情”既是节目主持人与对象在传播互动中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审美劳动的要素,也是审美对话的过程和结果。柏拉图说过:“没有和谐,在任何东西中都不存在美。”黑格尔在把“激情”引进艺术的范畴后也说:“激情是艺术真正的中心,真正的王国。”

(三)意志美

意志美是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美感的坚实脊梁。在当前媒介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节目主持人既要代表传播媒体承担传递信息、监测社会、传承文化、娱乐身心、发展经济的多重责任,又要在政治格局多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复杂形势下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就不得不在不断的拼搏和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常常要经历各种风险与挫折,承受各种困难与压力。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倪萍,原来只有高中学历,后考入了山东省话剧团,成为一名真正的文艺工作者。之后又走上了影视之路,先后在《女兵》、《山菊花》、《梅岭星火》、《他们并不陌生》、《流泪的红蜡烛》、《祁连山的回声》、《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和《雪城》等多部电影中扮演角色,并获得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演员奖。1990年,倪萍调入中央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然而,倪萍并没有因为自己在众多优秀主持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沾沾自喜,从进入《综艺大观》节目当主持人的第一天起,她就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作为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主持人,她曾坦言:“每当我看到杨澜说英语,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看到从北大来的毕业生时,我感到自己特别没文化。而且,我很明白,在每次节目中,我的能力只占10%,编导策划占90%。”就是凭着这样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她暗暗发愤,努力探索。她在《综艺大观》及连续十多届的春节联欢晚会中的潇洒表现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后在央视六十多台晚会中担任最重要的节目主持人;获得过授予主持人的国家级大奖的全部奖项:连续三次获得“金话筒”十佳主持人,两次获得“星光奖”最佳主持人(第六届和第十届),是国内唯一两次获得此项殊荣的主持人;另外她还获得数十项全国及地方各类团体颁发的奖杯、奖状,多次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主持人”。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中央电视台年轻主持人竞争的白热化,四十多岁的她不得不面临着离开《综艺大观》的痛苦选择。她也知道,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重新选择职业,面临的也许是失败。她在离开央视后曾被邀请参加《艺术人生》的一个特别节目,又一次走进央视演播室时,她说:

如果不选择,我就会变成一个拎着菜篮子上班的老太太。其实现在,我的内心都是很痛苦的,我的内心深处非常看重主持人这个岗位。但我也赞美我自己,我是下岗再就业成功的典范,努力地从头再来。

作为一个主持人,总有离开舞台的那一天,但多数人都是选择驾轻就熟的工作,或做制片,或做配音,几乎没有重整旗鼓再主持新节目的。但是,倪萍选择了继续在央视做其他节目,就意味着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倪萍的付出收获了成功。2000年12月,倪萍开始担任《聊天》栏目的制片人和主持人。《聊天》是周末的一档晚间谈话类节目,在每期节目中倪萍都会邀请一两位来自各界的嘉宾走进演播室,选择能引起共鸣的话题,结合嘉宾的自身体验和经历,以聊天的方式以及轻松的姿态和节奏进行自然、平等、真诚的沟通。在完成主持人与嘉宾的心理互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让观众得到多元的话语内容,受到受众的再次好评。2005年,在孩子的严重眼疾治好之后,46岁的倪萍再一次担任《聊天》的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倪萍专请普通人来当嘉宾。当他们诉说自己的不幸时,倪萍和他们一起哭;当他们有了喜事时,倪萍就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悦;当困苦家庭诉说养育孩子的种种操劳时,倪萍便像知心的姐妹一样倾听并提出建议。正是基于这种质朴的平民视角,使得《聊天》这个节目的收视率如芝麻开花般节节上升。所有了解倪萍的人都觉得:自从倪萍回来后,她比以前更有内涵了,那个轻易就能从脸上看出喜怒哀乐的倪萍再也看不到了,代之以一种更加成熟的美。在主持节目的同时,倪萍于2002年又加盟了《美丽的大脚》剧组,成为剧中的女主角。虽说离开银幕的日子很久了,但倪萍是“宝刀未老”,功底犹存,凭着这部影片,她获得了电影“华表奖”。在参加影视剧《雪花那个飘》的拍摄里,倪萍出演了与丈夫离婚后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中年母亲。在这部电影中,她更是洗尽铅华,以饱满的艺术创作激情,细腻而传神地塑造了一位敢说敢做、独立、泼辣而又坚忍顽强的现代农村妇女形象,最终征服了评委,赢得了大奖。

据北京一位与倪萍很熟识的记者透露,这些年倪萍的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并不顺利,由于儿子先天性视力不稳定,前一段时间又受离婚传闻的困扰,加上对事业的孜孜不倦,这些让47岁的倪萍颇为憔悴。但她在主持人事业上的执著追求和坚强的意志给广大受众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有的网友在网上借着对她出演的电影的评价说:倪萍演的电影,都很好,就像她的人一样,质朴、善良。她使我们想起了一句电影里的台词,《神鞭》里的最后一句话——“老子虽然没辫子了,可老子玩什么都是神”。这可以作为对倪萍从事大众传播事业获得成就和受众认同的最好注脚。

(四)幽默美

这是语言传播内在层面的形态美,主要表现为机智、幽默,同样是一个很高的内在素质的要求。

“幽默”起源于古罗马人的拉丁文,形成于古法文,起初是个医学术语,指人的体液,直到16世纪以后才进入美学的意义范畴。“幽默”是个外来译音词,虽然中国古代《楚辞·九章·怀沙》中有过“孔静幽默”的说法,但表达的是“寂静无声”的意思,与英语中的“humour”毫不相干。由于古今中外人类对幽默的语言和表演普遍拥有浓厚兴趣,众多的语言大师和文学艺术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幽默”进行过研究和阐述,至今对其内涵、外延和性质见仁见智。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优越感的表现。幽默感是人所具有的可贵气质,是文明传承和进步的表现之一。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幽默。萧伯纳也曾形象地把没有幽默的语言比喻为“一篇公文”,把没有幽默感的人比喻为“一尊雕像”,把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比喻为“一间旅店”,他认为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可见,人们对“幽默”的概念虽然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界定,但是普遍认为“幽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需要,是适应人类追求文化、道德、教养、智慧和美感发展需求的产物。

幽默是显微镜,它包含了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深刻的体验和深沉的热爱,幽默是乐观主义和智慧的结晶,它像一座桥梁,可以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它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的健康和欢愉;它还是美的使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幽默应当成为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和能量的储备之一,成为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在日常生活中,幽默的素材似乎俯拾即是,但作为节目主持人要具备一种内在的“幽默气质”并非易事。幽默的气质来源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感悟,来源于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源于敏捷睿智的思维方法,来源于坚实的语言驾驭能力。我们的生活需要智慧和欢乐,所以非常欢迎富于诙谐幽默的“活宝”,幽默者身边常常朋友如云,无论他们在哪里出现,都马上带来满座春风,笑声一片。幽默在节目主持中的作用主要是:穿针引线,引导方向;调节气氛,控制节奏;制造悬念,启发思考。当然,即兴说出的幽默也未必每个都要哲理深刻,更多的是为了制造悬念,调节气氛。比如我国著名影星凌峰有一次做节目,他首先来了一番这样的自我介绍:

在下凌峰,我是以长得难看出名的,(掌声)两年多来,我们大江南北走了一趟——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所到之处呢,观众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尤其是男观众对我的印象特别好,因为他们认为本人的长相像中国,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全都写在我的脸上。(笑声、掌声)一般来说,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良好:有的说我的长相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笑声、掌声)他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球黑。(笑声、掌声)但是我要特别表明,这不是本人的过错,实在是家父母的过错。当初并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把我生成这个样子。(笑声、掌声)但是时代在变、潮流在变,审美的观念也在变。如果你仔细归纳一下,你会发现,现在的男人基本上分为三种:第一种——你看上去很漂亮,看久了也就那么一回事,就像我的好朋友刘文正这一种;第二种——你看上去很难看,看久了以后越看越难看,就像我的好朋友陈佩斯就是这种;第三种——你看上去很难看,看久了以后你会发现,他另有一种男人的味道,就是在下我这种。(笑声、掌声)鼓掌的都表示同意了!鼓掌的都是一些长得和我差不多的,(笑声)真是物以类聚啊!接下来按规矩迎接挑战,带来了一首小歌,叫做“小丑”。——掌声有没有就无所谓啦!(笑声、掌声)

这一笑,大家的心理距离拉近了。

幽默和调侃的运用要注意语境的区别和表达的需要,要善解人意,要有分寸感。“幽默没有了分寸,就成了粗俗、低下。要有文化知识的积累,而这种文化知识的积累会给人贯穿一种人文精神,让你知道什么叫尊重别人,它的分寸在哪儿。”切不要不问情况和对象就信口开河,否则就会流于浮泛和贫嘴。比如,崔永元是很善于运用幽默和调侃的优秀节目主持人,但他也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他在《不过如此》一书中记载了一位嘉宾写的文章《崔永元,别把刻薄当幽默》,文章中写道,崔永元在和别人交谈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分寸,容易给别人心灵上带来创伤。所以崔永元自己说:“调侃与玩笑的分寸与尺度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又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同样是开玩笑,开在这里可以,开在那里就不行;这个人可以接受,那个人或许就不可以承受,那么分寸和尺度在哪里?很显然,在对方那里。”这就要做到善解人意,为人着想,这就体现了高层次的个性。比如林语堂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开始大家都希望林语堂先讲,林语堂推托不过,只好说,“你们大家都不想先讲,那么就让我林语堂这只老猴先上来跳一下,然后你们这些小猴都上来跳一下。”这句话很自谦,也很生动。但是如果换过来,是一个年轻人先说:“先让我这只小猴跳一下,然后轮到林语堂这只老猴上来跳一下。”那就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