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哈佛东方新秀
6166700000057

第57章 海雯如果在中国上小学和中学

她能考进北大、清华吗?我只能说难,关键是评判学生的标准不一样罢了。

哈佛大学创办于1636年,最初的校名是剑桥学院,当初是想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一样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最著名的学府之一,位于马萨诸塞州查尔斯河畔的剑桥城,河的对岸是名城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则在波士顿市内。

1639年改名为哈佛学院,目的是纪念办学经费的主要捐献者,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新移民约翰·哈佛。他因肺病去世,临死前将自己的全部图书(约400本)和一半财产(约780英镑)捐献给学院。当时这是学院成立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捐款。1780年,哈佛学院升格为哈佛大学,此名沿用至今。

哈佛校训是拉丁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t Magis Amicus Veritas”,中文意思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它是哈佛学生学习和为人的准则。

哈佛的校徽拉丁文是“Veritas”,意为“真理”。其设计草图早在1643年就被提出,却无意中被搁置于文件中,沉睡了近200年。直到两百年校庆,校长在寻找校史资料时,偶然发现这一图案,才把它重新介绍给哈佛师生。

哈佛鼓励学生向权威提出质疑,破除迷信,探求真理。也正因为这种理念,哈佛才有今天的成就。很多时候我相信理念非常重要,有时一念之差,其结果可能是天壤之别。

像哈佛大学这样顶尖的学府,到目前为止,出了7位美国总统,70位诺贝尔获奖者,对全世界的很多学生都有绝对的吸引力。能够进入这些顶尖大学就读,除了学校设备先进、师资一流、学风严谨、学术水平高外,而毕业后多半位居要职,在学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是独领风骚,实为名校魅力所在。

有人对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招生过程作过比较分析,发现其中有一些突出的差异。

哈佛喜欢全面发展的学生超过在某些方面有天才的学生。哈佛着眼于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新能力、领袖才能等综合素质是其重要的参考因素。如果一位考生拿过奥赛奖牌,加上SAT高分,在校成绩优秀,具有英文写作能力,即使社会活动能力差点,有可能顺利地被麻省理工学院或加州理工学院录取。但想进哈佛,就会比较困难。当年美国波音公司为了早日推出“777”型客机,将飞机分成238个次级系统,每个次级系统皆由一组工程师负责设计,总共动用了四千多位工程师参与此项计划。今天微软视窗在全球到处的个人电脑上莺歌燕舞,决不是仅靠一个或几个软件人员埋头苦干几天就可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一个宏伟的计划和庞大的团队就需要有知识和懂管理的领军人物,而不仅仅是靠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

现在,哈佛大学的品牌已远远超过剑桥大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哈佛的品牌是300多年来师生们共同努力维护的结果,而不是神话。就像麦当劳的汉堡,大多的美国人也认为,自己做的汉堡比麦当劳还要好吃,但麦当劳的分店就是越开越多,汉堡也卖到了全世界,靠的就是麦当劳的品牌。我有时在想,沃尔玛在中国以及全世界开了那么多家分店,卖的全是中国商品,为什么有生意可做呢?还是沃尔玛的品牌。尽管是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要贵一点,但能让消费者放心,这就是品牌的效应。今天中国也不缺资金,也能运作大规模的商店,但能否建立起让消费者放心的品牌呢?因此,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只是质量问题,其中还有管理理念、文化修养、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内涵。哈佛恰恰在这方面一贯致力于建设,因此特别突出。

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也比美国学生勤奋,那么北大、清华哪一天是否也有可能超过哈佛、麻省呢?不是没有可能,但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而是需要若干年多少代人的努力。

我有时在想,海雯如果是在中国上小学和中学,她能考进北大、清华吗?我只能说难。以她现有的数理化水平想在中国高考中取得清华、北大的入学资格,可以说是没门。但这也并不是说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一定比进哈佛麻省的学生有多优秀,关键是评判学生的标准不一样罢了。不过,上什么学校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关键还是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将来为社会、为人类能做出更大贡献的人才,而不是看谁能更熟练地多解几道已知的所谓难题。

谈到现在中国的留学生时,媒体上有这样的报道:

中国学生表现良莠不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从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的小留学生。出国后,他们表现出“六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独立思考能力差、应变能力差、自制能力差、沟通能力差、动手能力差。

我认为美国教育比较讲究务实性,小学轻轻松松,让所有的学生都尽可能地不落下。中学则采取各种不同层次的班级,比较体现因才施教,学得快的学生可以学大学课程,不想上大学也可以选择职业培训。事实上社会也是多样化结构,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所谓精英分子。因此,美国很多公司、政府机构每年都有一定的教育金费供员工业余继续到大学进修学分或补充新知识,政府也在税务上给予优惠和支持,鼓励公民终身学习。

当然,不论是哈佛、麻省,还是北大、清华,都不是学生的惟一选择。在美国或者中国,还有很多学校照样非常出类拔萃。哈佛的学生也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们所关心的不是非要上哪个大学,而是什么样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2005年3月,获英特尔科学奖第一名的学生就不打算选择名校哈佛、耶鲁或麻省理工学院就读,以下是相关的报道:

据纽约《每日新闻》报道,大卫·鲍尔(David Bauer)赢得了美国最令人垂涎的高中科学奖和10万元奖金,但这位布朗士天才男孩不会抛弃纽约市的公立学校。鲍尔不打算去。

17岁的鲍尔现在是曼哈顿亨特学院附属高中的学生,他星期三发誓将按原计划在今年秋天进入纽约市立大学的城市学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在获得全国高中科技最高奖后,鲍尔说:“我觉得城市学院的师生与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样有竞争力,一样有趣。”

大卫获奖的研究项目是一个能够迅速查出有毒气体例如神经毒气的传感器。他周三早晨从华盛顿飞回纽约后被记者包围,他似乎很喜欢站在照相机前面。但是他坚持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大卫计划去市立大学的“荣誉班”(Honors Program)学习化学,希望有助于将来成为大学教授。大卫起初是一个志愿人员,在城市学院清洗实验室,这是他科学家生涯的开始。他说他有能力在比赛中击败许多注定要上常春藤大学的孩子,使他坚定了去纽约市立学校的决心。

他的话使得纽约市立大学的头头很高兴。纽约市立大学并不经常有这么好的名誉,但去年有两名学生荣获美国罗德学者奖(Rhodes Scholars),令人们对纽约市立大学刮目相看。

《波士顿环球报》2005年3月28日刊登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给哈佛各学院院长的一份内部备忘录,备忘录中说,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31所顶尖私立大学中,哈佛大学学生对学校教师员工的服务、教学的品质、提供咨询的品质、社区的感觉以及校园社会生活的满意程度是最低之一。这一资料证明了以前长期存在的一种说法——哈佛大学生往往感觉被教授所忽视,没有其他大学生那么愉快。这31所大学包括常春藤联盟所有8所学校和其他一些顶尖大学,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史丹福大学,以及一些著名的文科学院,例如安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和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在满分为5分的评分标准情况下,哈佛学生的满意程度为3.95,其他30所学校的平均值为4.16,只有4所学校的评分低于哈佛。哈佛大学虽然每年在美国大学排行榜上基本都是名列前茅,但也不是样样都好。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把哈佛作为第一选择。许多美国顶尖的大学一样很有竞争力,而且各有所长。哈佛大学虽然每年向全世界招收的本科生总共就只有1600人左右,其竞争激烈也是可想而知,但也并不是其他学生就不优秀。

美国的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美国人也在讨论研究教育的改革问题。微软董事长比尔·盖兹也批评美国的高中教育未有效训练就业人才。比尔·盖兹在2005年2月27日美国州长集会上演说时指出:“美国的高中教育已经落伍,利用今天的高中教育训练明天的就业人才,就像在已有五十年历史的大型电脑上教导孩子学习今天的电脑一样。”

我认为我们不能说美国的教育就一定是素质教育,值得大家效仿,但也没有道理说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就是一塌糊涂,根本不值一提,美国人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教育。美国人正在探索公立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大学培养精英还是加强职业训练,是按能力分班还是照顾各种族裔,由于新科技新观念地出现,许多教育问题的争论也是没完没了。很多东西我们不能用好或不好来一概而论。同样在前进,还有快有慢,也不一定越快越好,还有安全系数的问题。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综合分析,在数学上叫取最大值或最有利的概率。所以,我们应全面地了解美国教育的整个体系,取之精华,去之糟粕,找出更适应我们自己国情的教育方法。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和考试方式更合理呢?我们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达到国家兴旺和民族富强呢?等等,我们都要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有美好的希望,我们的民族就有美好的未来。

每年四、五月份,美国招生工作进入尾声,关注教育的华人社区也是“捷报频传”,除了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外,很多改革开放后出国留美学生也都受益于中美高等教育,靠着自己学历、才华和努力,挤进美国大小公司、政府机关、大学及科研机构。如今站稳脚跟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对下一代的教育更是希望很高,各家中文媒体都热衷于报道教育题材。没想到来美多年,不成大业的我,如今靠着女儿考上哈佛大学,在美国《新世界时报》、《世界日报》和《侨报》等报上发表几篇有关子女教育的文章,有时也被扣上“成功家长”、“子女教育专栏作家”的高帽,真有点不好意思。

我想能上一所好大学,并不是成功的目标,只是一个新的起点。2005年5月底,海雯学校的课程和考试都已结束,学生们所要上的大学也都心中有数。学校只有毕业典礼、颁奖会之类的活动。于是,这群充满旺盛精力、能量十足的孩子们,整天就不见踪影,似乎比以前更忙。那天地方报纸的记者约好要到我们家照几张照片,我们对海雯说现在没有功课了,也算是大名鼎鼎的人才了,要把自己的房间整理整理,但她并不在乎,仍和同学一起去玩到很晚才回家,第二天还是在有着垃圾堆般的房间接受记者的采访。可见,海雯还是没有长大啊!

我总是在想,是否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在乎太多的事情了,虽然小孩也即将长大成人,但还是整日操心不停,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又是何苦呢?小孩的成长就像一只刚学会飞翔的小鸟,有一股要认识和探索整个世界以至全宇宙的欲望,而我几乎是年近半百,还一事无成,在女儿步入哈佛的时候,我找不到什么成就感,只觉得是尘埃落定,是被日子推挤着往前走,生命正在走向枯竭,相比于辉煌的女儿,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另外一种失落。

在美国,希望子女孝顺之类的想法,大概是有点过分地奢求。由于我太太多次抱怨海雯在毕业这段时间天天不着家,所以,到了星期天我太太休息在家时,整天不见踪影的海雯傍晚特别风风火火地跑回家来,给我们做了一餐意大利通心面,然后又匆忙赶去参加她同学凯伦的生日聚会了。这已令我们感到很满足了。

在美国华人中,每年能进入美国名校的学生也不少,有些父母是全程与子女共同奋斗一同步入常春藤大学,有些则靠进补习班百炼成钢高分录取名校,还有人靠自己摸爬滚打挤进顶尖大学。有人还抱怨子女从名校毕业出来,找工作也容易了,待遇也优厚了,但因此失去了自主创业的动力。父母的心真是比天高啊!

家家经验不同,参考借鉴无妨,但不一定要照葫芦画瓢。不过我相信进入哈佛大学或是其他美国一流名校的学生,也许大部分都不是什么超人天才,如果硬要说是天才的话,那么这个天才也应来自勤奋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做事规律。这就如力学中要掌握好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一样,否则就会做无用功,或是像玩游戏走迷宫一样,不善于观察思考,一旦走进死胡同,也许尽全力地去尝试各种可能,但还是无法摆脱困境。我认为哈佛也不是凡人不可高攀的学府,我坚信只要我们多努力、勤思考,理性面对自己和社会,成功就在脚下。

在这本书接近尾声时,我想再次声明,我无意要宣扬美国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也无意去吹嘘进哈佛就一定是模范生要他人去效仿,只是希望读者能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本书,去了解美国的教育,而非盲人摸象,褒贬纷纭。如果在阅读完本书后能对美国的家庭和中小学教育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用于教育和培养青少年,我想这就达到写这本书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