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五辑)
6165800000036

第36章 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复杂多变的贸易关系问题

1.多边贸易体系中的贸易关系

多边贸易体系是处理贸易问题、参与国际合作、解决贸易争端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是加入WTO的中国处理对外贸易关系的前提。侯海英认为,多边贸易体制是一种能使政府摆脱贸易政策下“囚徒困境”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提高整个世界的福利。然而,它本身也是一个博弈过程,即一场多方构建协调规则的博弈。由于WTO各成员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所关心的议题就不尽相同,不同的国家希望将不同的议题纳入多边贸易谈判议程。这样,各国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自然而然地组成了若干国家利益集团,而实际的谈判即在各个国家集团之间进行,复杂的博弈网困扰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因此,正视冲突、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及减少贸易保护和国内政治因素干扰,多边贸易体制走出困境只是时间问题,这也是中国在WTO框架下处理贸易关系的良策。

2.被扭曲的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经贸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李若谷认为,中美贸易失衡只是问题的表象,其背后则是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与不断发展强大的中国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美国部分人扭曲中美经贸关系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变化的集中反映。全球化和信息化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造成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是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控制力增强,但对其他经济体的依赖性也进一步升高;二是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更加明显,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保持技术领先的难度也加大了;三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在上升,格局已发生变化;四是发达国家推行其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意识很强,但遭遇的质疑和抵制也在增多。中国正是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才有了经济的强劲增长,这种迅猛的崛起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安,所以它们正努力防止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格局及其既得利益构成冲击,从而导致了本应双赢的中美经贸关系被扭曲。

3.有待提高的中俄经贸关系

与中俄两国之间密切的政治关系相比,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则相对低得多。针对这个问题,产业内贸易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思路。叶静怡等的实证分析发现,中俄两国的行业内贸易指数偏低,这说明:第一,两国的贸易主要还停留在以各自资源优势为基础的互补型传统贸易模式上;第二,两国的贸易发展空间可以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进行拓展;第三,矿业与纺织业在未来短期内,不太容易出现产业内贸易发展加强的趋势,因为在这两个行业中,两国互补性非常显著;第四,农业作为一个发展较为稳定、发展空间较为狭窄的行业,未来变化不会太大,将会维持目前的发展状态。就现状而言,喻志军等指出,开展产业内贸易对两国来说是双赢的:第一,可以使参与国的产业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能加快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在不同国家同一产业内的传播和扩散,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内的分工,从而加强经贸联系、开拓国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第二,可以使中俄两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两国的内需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建立更紧密的经贸联系将促进两国共同开发市场,增强国力;第三,可以使中俄两国贸易得到优化,中俄在经济发展、资源禀赋、收入水平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发展起点相对较高,开展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将对两国实施赶超战略有显著作用。同时,两国已经具备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初始条件和良好环境、消费需求和消费偏好、产业基础和供给能力以及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所以,两国的贸易发展不应局限于产业间贸易,更应拓展产业内贸易。

(二)丰富多样的贸易结构问题

1.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

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基础和市场结构、参与全球分工程度是决定一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的三类主要因素。江小涓认为,中国已经兼得这些有利因素,在较宽产业面上具备竞争力。尤其是劳动相对密集、国内产业规模大、市场竞争激烈、外资参与度高和具有可拆分加工制造特性的产业,我国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基于对经典理论的批判继承和中国经济现实的把握,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趋势做出如下判断:第一,由于我国有一批竞争力持续增强的出口商品,所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将继续升级;第二,充分的数据资源使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有规律可循;第三,全面理解贸易发展的“一揽子”影响,出口促进政策要适当做出前瞻性判断,在充分理解市场力量导向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提高出口结构升级的实际效果。

鲁晓东等对中国比较优势的稳定性检验表明,虽然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显示出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比较优势已发生变化。因此,中国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发展战略并没有产生“比较优势陷阱”的锁定效应。具体而言,初级产品在整体上表现为比较劣势,说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摆脱了低收入国家常有的特征,实现了比较优势的升级。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产品的数量基本持平,从整体来看,中国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表现为比较劣势。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是中国最大比较优势所在,而且该类产品在贸易结构中的比重也比较大。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整体上表现为比较劣势,贸易额比重仅低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相信随着国内的资本积累,这种资本短缺的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善,最终在对外贸易中将比较劣势逐渐转向比较优势。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仍然表现为比较劣势,但数据表明,动态上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劣势状况存在优化的趋势。

2.贸易结构的经济效应

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贸易结构,而这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拓展Feder两部门外溢模型,包群构建了一个多部门外溢模型来考察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对地区技术外溢效果的影响。采用1991~2003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在分地区回归结果中研究发现: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是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不仅存在着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相对生产优势,而且工业制成品出口对国内部门形成了显著的技术外溢效果;中部地区技术外溢则集中在初级产品出口部门,这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出口贸易技术外溢作用不显著,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

从对节能减耗的影响来看,沈利生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5年我国货物出口、货物进口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贸易结构要从两方面来看:在出口方面,出口产品在国内生产,需要消耗能源,出口产品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将体现在出口产品的结构上;在进口方面,由于进口产品是在国外生产,不消耗国内能源,进口产品对国内能源消耗的影响体现在进口产品的结构上。进一步的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对外贸易在能源消耗方面对整体经济是正影响,进口产品的省能多于出口产品的耗能,这有利于降低国内的能耗,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这种有利影响正在逐渐减小,外贸产品的结构(包括出口产品结构和进口产品结构)正在劣化,外贸质量在下降。由于货物出口耗能和货物进口省能都占有能源消费总量很大的比例,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适当改变对外贸易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有助于节能减排工作,降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能耗。

3.贸易结构中的技术结构

杜修立等针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问题,提出一套分析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的新方法,研究结合国别比较和结构指数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国别比较,发现我国出口贸易的水平一直低于东盟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水平,并且仅仅表现出微弱地向世界水平收敛的趋势。第二,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没有显著提高,但在具体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趋势,不能以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总趋势。第三,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处于技术含量高、低两端的产品出口份额都明显下降,而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份额大幅上升。可见,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结构已经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需要各方加大力量予以解决。

(三)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波动是市场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进出口的影响众说纷纭。曾铮等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路径主要源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外投入比例不同,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于提升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国际竞争力,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整体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国外实物资本流入的增加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汇率和国外实物资本流入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所以进一步推进开放,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仍然是促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路径。黄燕君等以浙江省出口贸易为例,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幅度增大,对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汇率波动幅度减小,对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浙江省出口形势良好,但这主要得益于出口贸易结构的较大变化:一是近年来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以几倍于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等传统劳动密集优势产品的速度增长;二是虽然浙江省一直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但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一般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可见,从浙江省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省情来看,调整企业经营机制、改善企业内部治理,是增强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的有效途径。

虽然汇率可以调节进出口水平,但是吕剑认为解决我国巨额贸易顺差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而不应该仅仅采取人民币升值的方法。从理论上来看,实际汇率错位对进出口贸易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高估幅度越大,净出口的概率越小,越易形成贸易逆差;低估幅度越大,净出口的概率越大,越易形成贸易顺差。但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出口,出口水平还会恢复到原水平,并且有可能继续增加。所以,人民币升值只能暂时缓解贸易失衡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影响

汇率水平和价格水平是一国货币对外和对内价值的表现,二者关系密切,汇率变动将以复杂的工作机理传递至价格体系。

毕玉江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构建了适合中国汇率传递研究的分析框架,并用于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汇率传递效应的经验检验。研究发现,汇率变动对总体出口和大多数分类商品的出口价格而言,其传递程度在短期和长期都是不完全的,而且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同时,基于SITC分类,汇率变动对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在不同分类的商品之间存在差异,这一点在长期和短期传递上都有所表现,长期传递程度最高的是第0类和第5类商品,第8类商品还存在逆传递现象。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商品本币出口价格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在下降,外币进口价格对汇率的敏感度在上升,这说明出口商正越来越多地将汇率因素考虑进定价过程当中。

马宇以家电行业为例,研究了1999~2005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对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家电行业出口企业吸收了汇率变化对商品价格影响的6.5%,在1999~2001年汇率升值期间有所提高,达到8.3%。这意味着1999~2005年我国家电出口企业具有较低的市场定价能力。对于我国家电行业来说,汇率变化对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系数超过0.9,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90%以上都传递到国外市场,企业很难通过改变成本加成比例来减少目标市场的价格波动,这与我国家电企业利润率偏低的情况相符合。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对我国部分出口产业带来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