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国上市公司重大问题研究
6165200000033

第33章 国内外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一、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概述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股东及其他参与者利用公司内部的机构和程序参与公司治理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等安排。它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几大机构之间的权力、责任及制衡等关系组成。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保障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司发展需要获得各种要素的支持,各要素提供者需要一个良好的机制保障其各自的利益。公司治理问题有两类:一类是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面对的是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涉及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又称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这两类公司治理问题在性质上也是不同的。对于某些公司,所存在的是第一类公司治理问题;而对于另外一些公司,则存在着第二类公司治理问题。当然,现实中更多的是两类问题兼而有之的公司。那么,怎样去识别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类型呢?

OECD在1999年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则中认为虽然并不存在唯一的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保证股东和公司利益相关者受到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所有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享有平等地位,股东按其持有的股份享有平等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果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应有机会得到有效的补偿。股东作为公司财产的所有者,有权参与公司利润分配,有权以投票表决的方式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如董事会成员的选举、制定和修改公司章程、对特殊交易的批准等,有权获得公司信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和转让自己拥有的股权等。

其次,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公司治理结构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有效监督,董事会作为代理人,是联系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桥梁。近年来,在“股东积极主义”的直接推动下,人们越来越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倡导董事会文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公司的发展进行战略性指导;二是对公司战略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具体而言,董事会的职责包括确立公司的发展目标、经营理念,选拔、评估、替换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审议和批准经理层的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监管主要资本支出、收购和财产获得;保证公司的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真实、可靠;采用适当的控制体系如风险监控、财务控制;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制定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员的薪酬计划;对信息披露和信息交流过程进行监督等。为了保证董事会有效地发挥上述职能作用,董事会必须能够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独立客观的判断,董事应根据公司的最大利益,忠实、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

最后,公司治理结构包括高标准的信息披露制度。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通过得到可靠的、充分的并具有可比性的信息,使他们能对公司的股票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有助于帮助公众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它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在不同国家,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建立在自愿基础上,有的是强制的。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对于上市公司都有定期和强制披露的要求。内容至少包括: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财务报告说明;公司的所有权和投票权,董事和经理层的报酬状况;可预见的重大风险信息,如行业风险、金融市场风险、有关衍生品和资产负债表外的风险等。

因此,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使董事会、中小股东以及管理层之间达成一个在法律和制度上受保护的契约框架。鉴于此,本书主要是从公司的治理结构模式出发,去研究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比较

国内外,随着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演变,现代企业的治理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类:一元制治理模式、二元制治理模式以及东亚的家族制模式。这主要是根据公司治理中的决策控制、监督和执行职能的不同配置方式而划分的。

(一)一元制治理模式

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管层。其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并决定公司的重大决策,包括公司的购并和分立,股票的发行、债券的发行等。董事会拥有决策控制权和监督检查的权力,包括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基本管理制度,评价公司经营业绩,决定CEO人选,制订CEO薪酬方案等。CEO和公司的高管层掌握公司的日常运营的管理决策权。采用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主要有英国和美国等。其典型特征就是各相关利益主体依赖外部市场体系对企业进行监控,体现了股东中心主义。除了美国、英国外,欧洲的法国、意大利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采用了该种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公司股权结构的高度分散性。英美两国的大公司股权极为分散,基本上都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股东主权型”治理结构模式在这些股份有限公司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美国700余万家企业中,由股东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要占到公司总数的95%。除少数公司外,有些上市公司往往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股东,这样单个股东所持股票份额一般都很低。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它的股东人数多达200多万,股票总数为4亿股,平均每个股东只持有200股。由于股市主要是散户持股,机构投资者在股市的控股比例不超过13%,这样,散户很难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股市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只能做事后的被动反应。从股权结构来看,目前最大的股东是一些像基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所有者的持股总量都很大,但单个机构对一个特定公司持有的股票一般都很低,这样持股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作用就会很弱小。

第二,公司股权结构的高度流动性。与股权高度分散性相联系的是股权的高度流动性。一方面,在股权结构高度分散的情况下,某个公司经营的好坏,对股东收益影响不大,股东缺乏监督经营者的动力,他们关注的不是公司的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而是公司股票的价格,另一方面,在股权结构高度分散化之下,对公司经营者实施监督,一方面要付出监督成本,另一方面能得到的利益有可能大部分将被其他股民所分离。为避免自己成为“搭便车”行为的牺牲品,美国的股东很少有积极性去约束经营者,一般是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的财务数据,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规则以确保交易的公平性等。当公司经营状况不好时,股东采用“用脚投票”的方法卖出公司的股票,不会直接去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因此,美国股东一般不会长期持有一种股票,股票交易十分频繁,股权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第三,法律机制比较完善,有利于维护股东权益。美国很早就制定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抑制股市的过度投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内幕交易、股票操纵课以重罚,因此证券市场更重视投资导向。完善的民事诉讼法律为股东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如果公司董事或经理层违反了忠诚义务,一旦被股东诉讼,败诉的可能性很大,这极大地震慑了董事和经理的败德行为。

第四,市场机制比较发达,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有利于维护股东权益。英美等实行一元制治理模式的国家,不仅存在发达的证券市场,还拥有发达的中介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能够对在位的管理者形成有效的替代威胁,迫于竞争的压力,经理层会为了股东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同时,公司为职业经理人提供高额的薪酬激励,采用高薪酬、高奖金以及通过提供股票期权等方式作为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手段,最大程度的激励经理人员。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产生压力,另一方面通过高收入产生动力,迫使经理人为了个人利益为公司努力工作,维护股东利益。

第五,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董事会的构成中以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为主,而且根据法律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在美国上市公司中,设立次级委员会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采用,常见的委员会除了审计委员会还包括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主要负责董事和人选的提名,薪酬委员会负责薪酬及薪酬政策的制定、董事报酬的确定,投资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投资决策的计划的制定等。

(二)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二元制治理结构模式的代表主要有德国和日本,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代表的德国和日本,已经历了资本主义急速发展时期。企业受政府、工会、管理结构及银行的影响较大,资本流通性较差,证券市场不够活跃,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以及东亚的日本,主要通过严密的有形组织来制约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同时股东、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即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采用了内部控制主动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在经济恢复期,企业所需资金短缺,银行贷款成为主要的融资来源,为了保证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德国政府允许银行和企业相互持股,这就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日本则形成大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同时经济民主化趋势,要求德国所有大型企业都必须实行劳资共同决策。因此,在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由资方和劳方共同组成监督董事会,对执行董事会进行监管,执行董事会成员与监督董事会成员不能兼任,日本企业的监督职能则由独立监察人行使。二元制治理模式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公司实行共同控制,公司治理的核心是监督董事会,其成员来自公司的股东和劳动者,对公司日常经营进行共同监督。银行作为主要的外部股东,可以派董事对公司进行直接的管理,此外,中小股东的投票权也委托给银行,中小股东可以通过银行这样的大股东进行管理,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银行对公司的影响很大,资方利益和劳方利益在一定的限度内冲突较小。

第二,证券市场不是很发达,控制权市场的作用没有一元制模式发达。因为公司的控制权基本上掌握在银行和企业之中,难以实现市场流转。因此,外部治理机制相对影响较小。

第三,中介机构不发达,相关的市场机制也不健全。银行能够对公司业绩进行客观评价,也能够对经理人进行直接的撤换,因此,外部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但是经理人的选择已经摆脱了家族模式的局限性,可以在公司股东的范围内选择,因此经理人的选择要优于家族模式。

(三)家族制治理模式

东亚国家、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我国香港的许多上市公司被华人家族及其伙伴控制和支配。由家族控制的董事会掌握公司实权,从而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家族制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有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公司股权比较集中,控股权主要掌握在家族手中。公司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在东南亚的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的所有权或股权表现为五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企业的初始所有权由单一创业者拥有,当创业者退休后,企业的所有权传递给子女,由其子女共同拥有。第二种情况是,企业的初始所有权由参与创业的兄弟姐妹或堂兄弟姐妹共同拥有,待企业由创业者的第二代经营时,企业的所有权则由创业者的兄弟姐妹的子女或堂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拥有。第三种情况是,企业的所有权由合资创立的具有血缘、姻缘和亲缘的家族成员共同控制,然后顺延传递给创业者第二代或第三代的家族成员,并由他们共同控制。第四种情况是,家族创业者或家族企业与家族外其他创业者或企业共同合资创办企业时,由家族创业者或家族企业控股,待企业股权传递给家族第二代或第三代后,形成由家族成员联合共同控股的局面。第五种情况是,一些原来处于封闭状态的家族企业,迫于企业公开化或社会化的压力,把企业的部分股权转让给家族外的其他人或企业,或把企业进行改造公开上市,从而形成家族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格局,但这些股权已经多元化的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仍然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着。上述五种情况中的每一种情况,在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企业中都大量存在着,而且上述五种情况包括了韩国和东南亚家族企业所有权或股权由家族成员控制的基本概况。

第二,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在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企业,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经营管理权主要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控制,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经营管理权主要由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和有亲缘、姻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共同控制。

第三,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在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企业中,经营者受到了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和约束。对于家族第一代创业者而言,他们的经营行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或使自己的家庭更好地生活,以及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产业。对于家族企业第二代经营者来说,发扬光大父辈留下的事业、保值增值作为企业股东的家族成员资产的责任、维持家族成员亲情的需要,是对他们的经营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主要机制。因此,与非家族企业经营者相比,家族企业的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利己的个人主义倾向发生的可能性较低,用规范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没有前两者模式那么有必要。但这种建立在家族利益和亲情基础上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家族企业经营者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并为家族企业的解体留下了隐患。

家族制公司治理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中小股东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中小股东无法采用“用手投票”的方式干预公司决策,对公司董事和经理层的诉讼也没有与美国相应的法律支持,法律维护权益的成本比较高。这种公司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公司的决策效率较高,股东与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较低,但经理人的选择范围限于家族成员,可能缺少足够有才能的经营人员。

三、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一般认为是二元制模式,因为治理结构中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聘用经理层,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和经理层。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等。监事列席董事会会议,在国有独资公司中,监事会需要有职工代表。但是与二元治理模式不完全相同,监事会并不是执行董事会的上位机关,对公司的决策没有发言权,只能够对某些违法行为进行检举和举报,职工代表的监事也没有足够的席位,因此监督的力量要弱一些,同时,因为监事会成员主要是公司内部人,并非是监督的直接受益人,因此监督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这种模式造成我国的公司治理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内部人控制”是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违法、违规等问题,是我国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这可能有如下主要原因: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由国有企业改组、分拆、包装上市,因此,在许多企业中,国有股居于控股地位。国有股一般是把国有股份委托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进行管理,实质上就是由经理层代为管理,由此形成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国有股作为股东并没有严格的经济利益导向,不会因为收益的增加或者减少对经理层施加压力,经理层控制了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股权的投票权,外部股东无论是采用用手投票的方式,还是用脚投票的方式都无法更替现有管理者,因此,股东的利益无法通过管理者的竞争来确保。

第二,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拥有绝对或者相对控股权。国有股东缺位造成经理层的内部人控制,而控股股东如果不是国有股,而是其他法人控股股东,则形成大股东的内部人控制,此时控股股东能够通过拥有的控制权转移公司财富,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由于股权的高度集中、股票市场的人为分割造成控制权机制缺失,没有形成有力的外部接管市场。中介机构的聘用与否受内部人控制,中介机构规模较小,独立性不强,尤其是审计机构容易被公司经理层所收买,协助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因此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事件层出不穷。

(二)“金字塔形”的治理结构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呈“金字塔形”的治理结构。这一结构的最底层是股东大会,它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着公司所有重大事项;该结构的中间层是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承担着公司事务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处于最顶层的经理人,它承担公司日常事务的执行权,并对公司董事会负责。该经理人处于公司的最高层,并不意味着其处于公司治理结构权力的巅峰,其重要性在于它处于公司经营的最前沿,拥有公司日常事务的执行权。在我国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经理人的确拥有较大的权力,但其权力来自于董事会的授权。所以,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应是被称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董事长。但在我国“内部人控制”问题使经理人掌握着较大的权力,在许多情况下,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兼任的,这成为我国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滋生的温床。

(三)监事会地位低下

在国外的二元制模式中,监事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其法律地位高于董事会,董事会作为监事会的派生机构,却享有极大的实际权力。作这样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让实际权力较大的人,其法律地位低于实际权力较小的人;实际权力较小的人,其法律地位应高于实际权力较大的人。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看来,这种制度安排是一种较优的制度安排。

我国采取二元制治理模式,从理论上讲,监事会与董事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主要区别在于职权范围不同。但实际上,监事会实质权力较少,在公司运作过程中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从监事的来源来看,监事的来源主要是股东及员工。股东监事由大股东推荐并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在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监事的利益同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利益是一致的,监事何以监督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职工监事身份不独立,其工薪、职位都由总经理决定,如何监督总经理?二是监事会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难以履行监督职能。监事会开展监督工作的基础是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并得到有效的保护。但由于公司所有资料首先要取得董事会及管理机构掌管,获得此类资料首先要取得董事会及管理机构的协助。三是监事会不能有效地行使建议权和财务检查权。根据《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主要行使建议权和财务检查权。建议权主要是指监事有建议召集股东大会及要求董事会纠正违法行为的权利,公司法未规定董事拒绝建议时如何实现监事会的监督权力,因此,建议权得不到有效保障。财务检查权也因知情权不充分,加之受到监事的业务水平的限制而流于形式。

为解决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缺陷,克服我国特殊的二元制治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应借鉴一元制模式的特点,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在董事会中设置专门起监督作用的独立董事。这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取的办法。

(四)引进独立董事及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独立董事制度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独立董事是董事,具有董事的权利、义务。但独立董事又不是一般的董事,他与公司没有利害关系。一般来讲,采用独立董事制度的国家,首先将独立董事的职能定位在监督职能和对中小股东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上。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产生在没有设立监事会的英美法系国家,它对公司内部董事、经理和公司相关事宜进行监督,弥补公司治理中监督机构缺乏的缺陷,而且对其他职能的发挥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解决我国“委托-代理”问题。现代公司制度的优点是公司规模的无限扩大以及股东的有限责任,但是同时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改善董事会构成。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董事会成为现代公司制度解决代理问题的一个内生性制度安排。随着公司股权的逐步分散,董事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就可能被经理层的贿赂所取代。这样,拥有控制权的经理层控制了董事会,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失效,引发了内部人控制问题,极大损害了股东利益。公司股权结构中拥有一定比例的大股东,有可能采用股票收购的方式实现对现有管理者的替代,增加公司价值,因此大股东的存在对经理层的内部人控制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当股权极为分散,或者大股东本身就是在位的管理者时,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因此,改变投票规则是解决内部人控制的最后办法,独立董事制度就是改变投票规则的一种方式。

其次,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内部人控制的必然性,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就需要改变董事会的构成,最优的方式就是引入适当比例的独立董事。国有股作为大股东出现的股东虚置;投票权委托给经理人产生了经理人主导的内部人控制;其他大股东的控股性地位形成了大股东主导的内部人控制。这些都成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潜在威胁,改变这种内部人控制的方式只能是进行投票规则的改变,实行分类投票,由中小股东投票产生董事会(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能够更好的监督经理层,减少内部人控制的负面影响。同时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又不会产生由于股权比例过高形成的垄断性地位,如果独立董事没有很好的维护股东利益,股东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撤换独立董事。

最后,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证券市场的评价机制将会对公司的经理层具有强的制约作用,对在位管理者来说只能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价值的增值获得股东的认可,这样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独立董事承担了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具有聘任和解聘的权力,同时负责制订合理的薪酬方案,以此激励和留住有能力的经理人员,维护股东利益,这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问题是控股股东及其派入上市公司的内部董事、经营管理人员的违规违法行为,如果独立董事能够对这部分人实行有效的监督制约,使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利益只能通过上市公司的价值提升和利润分配来实现,就可以使控股股东与公司利益和其他股东的利益一致起来,因此,引进独立董事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