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国上市公司重大问题研究
6165200000003

第3章 上市公司业绩评估步骤及体系建立的基础

一、业绩评估指标的设置

各体系常用的指标有:

1.财务业绩(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净利润的比例、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盈利现金系数。

2.偿债能力。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本率。

3.市场测试力。市盈率、股票换手率。

4.资产运用效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5.成长能力。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工资增加值率、市场份额增长率、持续可能增长率、行业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资本扩张率、股票市场偏好程度、三年资本扩张平均增长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主营业务鲜明率。

6.股本扩张能力。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营业现金流量、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现金自给率、结构分析、营业活动收益质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长率。

7.其他:MVA/EVA。

二、评估方法的选择

在一个评估体系中,既要确定各项评估指标,还要确定评估方法。一般来说,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

从指标权重的角度来说,指标权重是其中每项指标占有的比重,权重的大小取决于每项指标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其确定方法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另一类是主观赋权法。

1.客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各指标的实际观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主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是根据各指标对综合评价值确定的重要性,即根据各指标自身价值的重要性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从指标的取值来说,方法也是分主观和客观两种。目前比较知名的两种评价方法:综合打分法和因素分析法。

1.综合打分法。综合打分法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其中有一种方法是专家打分法,即在确定指标后,指标的取值由专家通过打分的方式来确定,有一定主观性。除此以外,有些评估方法中各指标的权重也是主观确定的,比如很多方法中各个指标的权重相同。在最后计算时,综合打分法一般采用加权法,即每项指标得分乘以权重的加总,就是最后的综合得分。

2.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被学术界广泛探讨的一种业绩评估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要对多个指标进行多次大量的观测,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寻找规律。由于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能用较少的综合指标来综合存在于各指标中的各类信息,同时因为综合指标之间彼此不相关,这样就可以对综合指标根据专业知识和指标所反映的独特含义给予命名,这种方法称为因素分析法,代表各类信息的综合指标就称为因素。由因素分析的目的可知,综合指标比原始指标少,并且彼此不相关,但包含的信息量相对损失较小。因此总体来说,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客观的评估方法。

三、上市公司业绩评估体系建立的基础

(一)1999年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于1999年6月1日由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共同颁布。其所发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层次共32项指标构成。这可视为我国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的里程碑。

(二)2002年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及《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于2002年2月22日由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颁布。进一步提高了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也进一步完善了企业效绩评价体系。

(三)新旧指标体系差异评价

2002年的新指标体系与1999年的旧指标体系相比较,区别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新指标体系更准确地反映了现金流。相比于旧指标体系中仅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一个指标而言,新指标体系新增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这两项指标权重之和达到18%。

2.新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上更加严谨。取消了反映偿债能力状况的修正指标中的流动比率,仅保留速动比率,避免信息过分重叠。同时还取消了计算比较受非议的固定资产成新率与资产损失比率。

3.新指标体系更好地反映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在修正指标中新增技术投入比率指标,在评议指标中增加发展创新能力指标,且加大了权重。

(四)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估的指导意义及存在问题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颁布,标志着企业业绩评估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使各企业或机构在进行业绩评估时有规章可依。

然而,我国仍然没有相应的业绩评估体系来评估在企业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公司组织形式,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不能简单适用于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估。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估体系设计,应当要尽可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特点。如何构建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估体系,很多金融机构以及学者都提出了各种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