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国上市公司重大问题研究
6165200000017

第17章 2008年全流通开启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特点

2008年是我国证券市场全流通的开启之年,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元年。在这一年里,三一重工等135家上市公司的限售股率先全面解禁。如果说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开启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么2008年三一重工等公司的全面解禁则象征着我国证券市场全新时代——全流通时代的开始,市值管理成为全流通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市值管理手段推陈出新

全流通的开启伴随市场的持续下跌,也给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提供了舞台。面对市场的非理性下跌,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率先践行市值管理,管理形式和手段推陈出新。

(一)大股东主动延长禁售期

2008年6月17日是三一重工限售股全部解禁之日,根据股权分置改革的有关法规,三一重工从此正式踏入了全流通时代。可是,大小非的解禁恰恰是市场最为担心的一个因素,它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市场供求的预期,对市值缩水大潮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三一重工的大股东三一集团在这一天主动发布公告,公开承诺将6月17日的解禁股继续锁定两年,并宣布此前已经解禁的股票在未来两年内如股价不低于6月16日收盘价的两倍则不在二级市场减持。三一集团的这一举措在市场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对稳定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产生了积极影响,三一重工股票当日涨停。在三一效应的作用下,此后解禁的上市公司大股东纷纷效仿,自愿延长禁售期或自愿提出新的解禁附加条件。据统计,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有近300家上市公司大股东主动延长禁售期。

(二)大股东和高管增持潮应运而生

2008年8月28日,我国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行为的监管变事前报批为事后报备,鼓励大股东在弱市行情下增持。在股指持续下跌、市值大幅缩水、上市公司价值严重低估的背景下,受我国证监会此举的推动,“增持潮”应运而生。据统计,从证监会新规颁布到2008年12月底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发布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达到172家,其中有141家是大股东增持,占比81.98%;还有31家是高管增持,占比17.42%;就增持次数而言,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采取增持行动共计430次,平均每家2.5次,增持最多的为长城通信,先后增持14次,增持数量最多的为攀钢钢钒,累计增持达3.28亿股。

中央企业是增持大潮的生力军。2008年9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开表示支持中央企业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并宣布汇金公司将增持上市银行股票。马上,中国石油集团动用资金超过7亿元增持中国石油股权;汇金公司分别增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我国银行股权200万股,并表态将在未来一年内继续增持;我国联通集团增持我国联通近5000万股。从增持资金来看,攀钢钢钒、中国石油、西山煤电、中国联通、中国远洋、长城股份、明天科技、西水股份、新兴铸管和攀渝钛业等10家公司股东增持资金均超过了10亿元;还有超过40家公司股东增持资金也超过了1亿元。

上市公司高管的身影在增持大军中也不时出现。中泰化学、新大洲A、宜科科技、金融街、大龙地产、万通地产、北京城乡等上市公司的高管们,先后出手增持公司股权。

(三)上市公司回购由此发端

作为弱市中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有效手段,回购不但像增持那样可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而且还具有直接提高公司每股盈利能力的效应。2008年以来,数年内没有发生的回购再一次进入了管理层和上市公司的视线。2008年6月5日,丽珠集团正式公告,将拆资最多1.6亿元回购公司的B股。4个月以后,2008年10月9日,我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简化程序,提高可操作性,方便上市公司回购。10月31日,股价从此前不久的增发价2.99元/股跌至2.72元/股的“破发”公司天音控股正式打响A股回购第一枪,公司董事会发布回购公告,回购数量最高为2000万股,回购资金最多为7000万元。时隔不久,每股净资产达2.87元/股而股票价格仅为2.54元/股的“破净”公司海马股份也于11月4日发布了A股回购董事会公告,回购数量最高为3000万股,回购资金最多为1亿元。12月13日,天音控股公告,首次在二级市场上实施回购行动。

在我国证券市场,回购一词并不新鲜,有关回购的法规早已有之,但真正付诸实施,特别是服务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天音控股和海马股份开创了市场先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公众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提升公司的资本市场溢价能力,结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通过回购,天音控股和海马股份的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有了进一步增强,其股票在二级市场上也均有不俗的表现。

(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探索不止步

2008年以来的市场环境对股权激励机制的推行考验不小。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规范新措的推出和国资委等部门有关考核分配新政的出台,使此前上报的股权激励预案不太适应,对新的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股指的一跌再跌,使一个个在牛市环境里制定的股权激励方案因股价骤变而无法行权,从而失去了意义。面对考验,企业对完善考核激励、通过利益纽带增强核心团队价值创造冲动,实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的追求没有放弃。2008年,沪深两市有40家上市公司推出了激励方案,其中12家获股东大会通过,7家开始顺利实施。

股权激励在我国证券市场属于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从首次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时间来看,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出台激励案例的公司十分有限,2006年披露激励方案或意向的上市公司骤升至106家,2007年因相关监管政策调整的因素全年仅有23家上市公司推出激励计划,2008年股权激励计划的推出又掀起一个小高潮,88家上市公司先后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或意向。从推进进程来看,2008年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激励计划正在有序推进。在相关的243家上市公司中,除88家披露的是激励意向,其余155家均正式推出了激励方案,这其中公布预案的有49家,已通过股东大会决议的有22家,进入实施阶段的有40家。

(五)价值经营意识增强

市值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决定市值的基础价值创造,也包括影响市值的关键价值实现,还包括撬动市值的杠杆价值经营。如果说2008年宏观环境给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增加了困难,2008年市场环境给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提出了挑战,那么,2008年也给上市公司的价值经营带来了机会。许多上市公司纷纷抓住行业景气的低谷和上市公司价值的低估所构成的历史性“双低”机会,施展价值经营拳脚,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除前述的增持和回购以外,横向的股权并购是2008年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价值经营的典型手段。

2008年股市的单边下跌给上市公司的股权并购带来了许多机会,各类市场主体出于不尽相同的出发点——或为了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或为了增强控制权,或为了防止被收购,趁机展开了并购行动。据统计,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共发生股权并购事件308起,涉及上市公司271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6.92%。

在众多的股权并购热潮中,如火如荼的产业整合尤其引人注目。典型案例有:海螺水泥先后收购翼东水泥、巢东股份、同力水泥、华新水泥、祁连山水泥和福建水泥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扩大产业影响力;中金黄金通过控股子公司收购大股东黄金集团旗下四家金矿公司股权,从根本上解决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美的电器收购小天鹅,进一步壮大市场占有率、丰富产品线,等等。

在2008年的股权并购中,国有企业表现活跃。据统计,国有上市公司全年累计发生197起股权并购事件,占到证券市场股权并购总次数的近2/3.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完成了首例以证券为支付手段的换股要约收购——我国东方电气集团收购东方锅炉。

优化融资工具和融资手段是我国上市公司针对弱市环境在价值经营范畴里作出的又一项市值管理选择。2008年,我国股市低迷,股权融资频频遇冷。有些上市公司原本计划增发股权再融资,但因股价跌破增发价而被迫中止;有些上市公司虽然增发完成了,但是深深地套住了一批投资者。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为维护市场稳定,对股权融资的审批也日益谨慎。全年IPO上市几乎全面停顿,增发融资方案获批更难。针对这种情况,加上公司债发行市场又很走热,上市公司纷纷选择发债作为再融资的主渠道,以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数据统计结果表明,2008年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再融资达3504.6亿元,远超新股发行、增发(含定向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方式的融资总额。全年共有48家上市公司的短期融资券上市,筹资规模达543.7亿元;3家上市公司的80亿元企业债上市;16家上市公司的289亿元公司债上市;3家上市公司的80亿元中期票据面世;5家公司的77.2亿元可转债发行;11家公司的627.85亿元可分离转债发行。

(六)新股东文化建设破题

2008年以来的弱市,上市公司再融资难度明显加大——2008年下半年甚至几乎暂停,机构投资者大量抛售公司股票,公司市值普遍缩水,但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并没有因此而偃旗息鼓,相反,上市公司在继续加强诸如业绩发布会、投资者见面会、网上交流会、分析师座谈会等传统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的同时,开始根据全流通时代的新特点,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思考、认识和践行投资者关系管理。这方面的突出典型是万通地产。

2008年3月,万通地产董事会讨论通过“万通地产新股东文化建设九条措施”,明确提出要“实施董秘周接待,总经理月度接待和董事长季度接待的三级投资者网上接待日”、“定期发布公司经营业务业绩快报,进一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每年分别开展三次把投资者请进来和主动走出去拜访投资者的‘三进三出’活动”、“革新独立董事的提名方式,邀请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提名公司独立董事的候选人”、“邀请机构投资者列席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会议”等。将揭示价值、实现价值的功利目的升华成注重和谐、追求共赢的新股东文化,将投资者关系管理发展成新股东文化建设,将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提倡或要求转变成公司的“自觉意识”与主动行动,万通地产的突破博得了舆论和市场的好评,成了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稚嫩表现突出、不足亟待改进

起步就赶上寒冬的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践同样也表现出种种稚嫩特征和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有:

一是公司参与不积极。2008年以来,虽然市场表现出了市值管理意识,并且切实展开了一系列市值管理行动,但是真正参与的公司还只是少数。例如,1602家上市公司当中,仅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使用了回购这一市值管理工具;仅有172家公司的股东或管理团队采取了增持行动,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9%;仅有近300家公司的大股东作出了延长禁售期的承诺,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6.5%;仅有243家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或意向,占公司总数的15.2%。

二是管理行为缺乏主动。面对市场的单边下跌和市值的急剧缩水,上市公司逆来顺受的有之,怪罪客观原因的有之,采取应对措施的主动性不够强。这一点在大小非解禁的应对管理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2008年以来,大小非解禁被视为推动股指下沉的一个主要成因,但除监管部门出台了规范大小非减持行为的办法以外,上市公司并没有主动展开这方面的市值管理工作。据调查,仅有不到半数的上市公司就大小非解禁与投资者进行过直接沟通。实践证明,针对解禁问题,主动与大小非沟通,主动与公众投资者沟通,向他们揭示公司价值,增强市场对公司发展的信心,是有可能使大小非“不减”、“少减”或“晚减”的,是有可能引进一些新的战略投资者的,也就是说是有可能改善市场的供求预期,甚至供求关系,从而化解解禁对公司市值可能造成的不良冲击。

三是采用方法不科学。2008年以来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措施较为粗放,甚至带有随意色彩,直接影响到了管理的成效。例如,增持原本是一种艺术,十分强调对增持节奏、数量和时点等元素的把握,但有些上市公司的增持行动几乎成了某种拍脑袋行动,既然让增持,就增持,至于具体的增持数量、增持时机和节奏,一概不研究,不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正是由于方案缺乏科学性、操作缺乏艺术性,不少增持行动不但未能提振市场信心,反而导致股价应声下跌。

四是管理思维不够系统。2008年以来,不少上市公司主动采取市值管理行动,但他们的市值管理手段单一,思维缺乏系统性,往往是就事论事地针对影响市值的某一个因素或某一件事采取某一项行动,并没有将市值管理放在公司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化考虑。因此,容易出现顾此失彼、有一无二的尴尬,直接影响市值管理的成效。

五是危机管理意识仍需加强。2008年以来,证券市场上事关上市公司的媒体危机事件接二连三。影响力较大的有我国平安“天量增发”事件、万科“捐款门”事件、中捷股份大股东占款事件等。这些危机都严重地损害了公司品牌,冲击了股票股价,吞食了上市公司市值。从危机发生的数量之众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新媒体时代的危机管理意识还不够;从危机发生后的处置和危机所造成的破坏力中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危机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增强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是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