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借款,又称为借入负债、非存款负债,指商业银行主动通过金融市场或直接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相比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存款负债,借入负债是银行的主动负债,属于银行经营的卖方市场。银行是否借入资金主要取决于银行经营的需要和银行经营者的主观决策,因而银行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许多银行将管理的重点转移到负债方面。借入负债在银行整个负债总额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逐渐成为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
借入负债在期限上有长短期之分,短期借款主要指期限在1年以内的借入负债,中长期借款则是指1年以上的借入负债。
一、短期借款
(一)短期借款的特征
1.短期借款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有明确的契约规定,借款的偿还期约定明确。商业银行对于短期借款的流动性需要在时间和金额上精确掌握,有计划地加以控制。
2.短期借款对流动性的要求相对集中。短期借款渠道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存款那样分散,每笔借款的平均金额要远远高于每笔存款的平均金额,因此短期借款的流动性无论时间上和金额上都比存款相对集中,若银行不能在约定期限还借款,就会因失去信誉而难以继续经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短期借款的流动性风险要高于存款。
3.短期借款具有较高的利率风险。在正常情况下,短期借款的利率一般要高于同期存款,这是因为短期借款的利率与市场资金供求密切相关,随市场资金供求变化而随时发生变化。一旦市场的资金需求大于供给,短期借款的利率会急剧上升,导致银行负债成本的提高。因此对短期借款的成本分析和控制是银行负债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4.银行短期借款主要用于弥补短期头寸不足。短期借款不同于长期借款的主要特征是期限短,因此,银行短期借款一般只用于调剂头寸,解决银行暂时性资金不足和周转困难的资金需要。尽管短期借款也存在一个稳定余额,银行可以长期使用赚取较高收益,但是银行绝不能通过短期借款来满足盈利性需要,短期借款只能满足银行经营的流动性需要。
(二)短期借款的种类
商业银行短期借款渠道主要有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以及其他短期借款。
1.向中央银行借款
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向商业银行提供货币的最后贷款者。其借款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借款,即再贷款;另一种是间接借款,即再贴现。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信用放款;再贴现是指经营票据贴现业务的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的汇票向中央银行再次申请贴现。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商业票据和贴现业务广泛流行,再贴现就成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主要渠道。而在商业信用不普及的国家,则主要采取再贷款的形式。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将构成具有成倍派生能力的基础货币,因此各国中央银行都把对商业银行的放款作为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手段。中央银行在决定是否向商业银行放款、何时放款、放多少款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维护货币和金融的稳定,其利率随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而经常调整,通常要高于同业拆借利率。在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只能用于调剂头寸、补充储备不足和资产的应急调整,而不能用于贷款和证券投资。在特殊情况下,如为满足国家计划、调控产业结构、避免经济滑坡和企业倒闭等资金需要,中央银行的放款也可能被不定期地延展下去,但这应当被视为迫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采取再贷款这一直接借款形式。随着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短期借款将逐步以再贴现取代再贷款。
2.同业借款
同业借款也称为同业拆借,指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主要用于支持日常性的资金周转。它是商业银行为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调剂法定准备金头寸而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同业拆借产生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施,一般是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的,实际上是超额准备金的调剂,因此又称中央银行基金,在美国则称之为联邦基金。
发达国家的同业拆借市场一般为无形市场。而我国1996年开通的全国同业拆借一级网络和各省市的融资中心均为有形市场。1996年初至1997年7月,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由两个网络构成,商业银行总行为一级网络成员,银行分支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二级网络成员;各省市融资中心既是一级网络成员,又是二级网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沟通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的桥梁。1997年8月,融资中心为加强自身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主动减少自身的交易规模,市场交易由拆借双方自行清算、自担风险,交易成员奉行“安全第一、价格第二”的原则。拆出方把防范信用风险放在首位,拆借主要在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商业银行总行之间进行。1998年2月,融资中心退出拆借市场,也就宣告同业拆借市场二级网络的终止。1998年4月,外资银行开始进入拆借市场。1998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开始成为拆借市场成员。到2000年年底,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共有465家,银行间债券市场有成员650家,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
同业拆借的利率一般是以高于存款利率、低于短期贷款利率为限,否则拆借盈亏就不能达到保本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拆借利率应略低于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这样能迫使商业银行更多地面向市场借款,有利于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
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由1~7天的头寸市场和期限在120天内的借贷市场组成。据统计,1996年期限在90天的拆借占全部交易量的50%以上。到1998年,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各品种交易量的比例为:期限1天的占6%,7天的为22%,20天的占15%,30天的占22%,60天及以上的占35%。到2002年,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成交118404.13亿元,短期限品种交易占主导地位,隔夜、7天和20天三个短期品种的交易量占总成交量的95.33%,其中隔夜拆借品种交易量所占比重上升到16.64%。
商业银行拆借额度的确定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承受能力。拆出资金以不影响存款的正常提取和转账为限,拆入资金必须考虑自身短期还债能力。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管指标》,规定:“拆借资金余额与各项存款相比不得越过4%,拆出资金与各项存款余额相比不得超过8%。”这是现阶段我国同业拆借规范化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比例指标。同时,为提高金融机构外汇资金运作效率,推动国内外汇市场发展,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从2002年6月1日起为金融机构办理外币拆借中介业务。6月13日、18日和2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分别在上海、深圳、北京与中外资金融机构签署外币拆借中介服务协议,统一的国内外币同业拆借市场正式启动。
3.国际金融市场上短期借款
主要是欧洲货币市场借款。欧洲货币市场对各国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是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富有竞争力的市场:第一,欧洲货币市场不受任何国家的政府管制和纳税限制,如借款条件灵活,借款不限制用途等。第二,其存款利率相对较高,放款利率相对较低,存放款利差较小。这是因为它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利率最高额的限制,因此无论对存款人和借款人都具吸引力。第三,欧洲货币市场资金调度灵活、手续简便,主要是信用交易,短期借款一般签协议,无须担保品,通过电话和电传就可以完成。第四,欧洲货币市场的借款利率由交易双方依据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具体商定。由于我国对涉外金融管制较严,因此除中国银行外,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对欧洲货币市场的短期借款渠道尚未真正开通。
(三)短期借款的经营策略
1.短期借款的时机选择
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利用短期借款存在时机选择的问题。首先,银行应根据自身在一定时期的资产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来确定是否利用短期借款,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短期借款。例如,若当前银行资产结构中短期资产较多,这说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较强,银行有能力应付流动风险,那么银行完全没有必要大量筹集短期借款。其次,银行应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有选择地利用短期借款。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向央行短期融资的成本会提高,其他短期借款的成本也会相应提高,此时银行需适当控制短期借款。
2.短期借款的规模选择
短期借款是商业银行实现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所必需的,然而并非短期借款越多对银行的经营就越有利。如果利用短期借款付出的代价超过因扩大资产规模而获取的收益,那么银行就不应该继续增加短期借款的规模,而是通过调整资产结构的办法来保持流动性,或者通过进一步挖掘存款潜力来扩大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必须全面权衡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间的利弊得失,测算出一个适度的短期借款规模。
3.短期借款的结构选择
商业银行的短期借款渠道较多,如何安排各种借款在短期借款总额中的比例十分重要。从短期借款资金来源的成本结构看,一般应尽可能地多利用一些低息借款,尽量不借或少借高息借款以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但在资产预期效益较高、低息借款又难以筹集的情况下,银行也可适当借入一些利息稍高的资金。从国内外资金市场的借款成本比较来看,如果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借款更便宜,银行可适当提高国际金融市场借款的比重;反之,则降低它的比重。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看,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此时应减少向央行融资的比重;反之,则可适当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比例。
二、长期借款
商业银行的长期借款一般采用金融债券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多样化和金融业务证券化的趋势,商业银行开始通过发行长期金融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一)长期借款的特征
商业银行之所以在存款之外还要发行金融债券,就是因为金融债券具有不同于存款的特点:
1.主动性不同。存款是银行的被动负债,发债是银行的主动负债。因为吸收存款取决于存款客户的意愿,故而是银行的被动负债,而发行金融债券的主动权则掌握在银行手中,是银行的主动负债。
2.筹资的目的不同。吸收存款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总量,而发行金融债券则是为了增加银行的长期资金来源,满足其特定用途的资金需求。
3.筹资的机制不同。吸收存款是经常性的、无限额的,而金融债券的发行则是集中性的、有限额的。
4.筹资的效率不同。由于金融债券的利率一般要高于同期存款的利率,对客户的吸引力较强,在通常情况下其筹资效率要高于存款。
5.吸收资金的稳定性不同。金融债券有明确的偿还期,一般不能提前还本付息,资金的稳定程度高,而存款的期限则有弹性,资金稳定程度相对要低一些。
6.资金的流动性不同。除特定的可转让存单外,一般存款的信用关系固定在银行和存款客户之间,不能转让,而金融债券一般不记名,有广泛的二级市场可以流通转让,因而比存款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二)金融债券的种类
金融债券有资本性金融债券、一般性金融债券和国际金融债券之分。资本性金融债券属于银行资本范畴,已在第二章作了专门介绍,以下就一般性和国际性的金融债券进行介绍。
1.一般性金融债券
一般性金融债券是指商业银行为筹集用于长期贷款、投资等业务资金而发行的债券,这类债券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有:
(1)担保债券和信用债券
担保债券包括由第三方担保的债券和以发行者本身的财产作抵押的抵押担保债券。信用债券也称无担保债券,是完全以发行者自身信用为保证发行的债券。
商业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由于其良好的信用而拥有坚实的可靠性,因此一般都发行信用债券,我国国有银行发行的债券也都是信用债券。随着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担保性金融债券也必将提上议事日程。
(2)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
固定利率债券是指在债券期限内利率固定不变,持券人到期收回本金,定期取得固定利息的一种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是指在期限内,根据事先约定的时间间隔,按某种选定的市场利率进行利率调整的债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浪潮冲击下,市场利率变动频繁,发行银行和投资者为规避利率风险,广泛采用浮动利率债券,其发行数额的增加幅度远远超过了固定利率债券的增幅。在国际上,浮动利率债券的利率通常按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LIBOR)同方向波动,一般按事先约定的利率调整幅度,如LIBOR加减0.3个百分点,指只有当市场利率波动超过0.3个百分点的幅度时才加以调整。国际上通常每3个月或6个月调整一次利率,主要取决于债券期限的长短。迄今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都是固定利率债券,今后随着我国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形成,浮动利率债券的发行势在必行。至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债券的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则是较好的现实选择。
(3)普通金融债券、累进利率金融债券和贴现金融债券
普通金融债券是定期存单式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这种债券的期限通常在3年以上,利率固定、平价发行、不计复利。这种债券有些类似定期存单,但它具有金融债券的全部特征。
累进利率金融债券是浮动期限式的、利率和期限挂钩的债券。其期限通常为3~5年,持有债券时可以在最短和最长期限内随时到发行银行兑付,但不满1年的不能兑付。利率采用累进制的方法计算,即按债券持有期限分成几个不同的等级,每一个时间要按不同的利率计付利息,投资期限越长利率越高,从而既有利于鼓励投资,也使银行所筹的资金相对稳定。
贴现金融债券也称贴水债券,是指银行在一定的时间和期限内按一定的贴现率以低于债券面额的价格折价发行的债券。这种债券的券面上不附有息票,到期按面额还本,其利息就是债券发行价格与票面价格的差额。对贴现债券收益率的计算,应使用复利到期收益率公式,按实际天数计算利息。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大多是普通金融债券,1988年后也曾发行过累进利率金融债券和贴现金融债券。
(4)付息金融债券和一次性还本付息金融债券
一次性还本付息金融债券是期限在5年以内、利率固定、发行银行到期一次支付本息的金融债券。迄今为止我国银行发行的基本都是一次性还本付息债券。国际上流行的普通金融债券大多是付息债券,指的是在债券期限内每隔一定时间(每半年或每年)支付一次利息的金融债券。这类金融债券的券面上通常附有每次付息的息票,银行每支付一次利息就剪下一张息票,故又称为剪息票债券。付息金融债券期限较长,并能有效减轻银行在债务到期时一次集中付息的利息负担,应该成为我国银行筹措长期资金的主要形式。
2.国际金融债券
国际金融债券指的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面额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券。它包含了上述所有的债券品种,而且内容更为丰富。这里我们仅从市场和货币的角度,简要介绍几种通行的国际债券。
(1)外国金融债券,指债券发行银行通过外国金融市场所在国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发行的以该国货币为面值的金融债券。这类债券的基本特点是:发债银行在一个国家,债券的面值货币和发行市场则属于另一个国家。如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日本银行或金融机构在日本东京市场发行日元债券,即为外国金融债券。
(2)欧洲金融债券,指债券发行银行通过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债券面值货币以外的国家发行并推销债券。其主要特点是,债券发行银行属于一个国家,债券在另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发行,而债券面值所使用的货币则属于第三国。如我国商业银行在伦敦市场发行的美元债券或法兰克福市场发行日元债券,前者称为欧洲美元金融债券,后者称为欧洲日元金融债券。
(3)平行金融债券,指发行银行为筹措一笔资金,在几个国家同时发行债券,债券分别以各投资国的货币标价,各债券的筹资条件和利息基本相同。实际上,这是一家银行同时在不同国家发行的几笔外国金融债券。
在以上几种债券中,欧洲债券通常以国际通用货币(美元)标价,筹集资金的使用范围广泛,是主要的国际金融债券。
(三)金融债券的管理策略
1.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在金融法规比较严密的国家,对发行金融债券都有详细明确的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只要符合法律规定,不一定非得经过严格的申报程序,只要向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部门备案即可。而在金融法规不够严密或金融管制比较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则银行必须履行严格的申报审批手续才能发行债券。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或者到境外借款,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经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金融债券发行的主管部门,凡要求发行债券的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有关材料,经严格审查、批准后才能发行金融债券。
2.选择发行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对于金融债券的发行机构,各国大多通过限制性的法律条文加以规定。在我国虽尚无正式的法律条文,但国内债券的发行实际上被限制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几家全国性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国际债券的面则稍广一些,包括一些区域性的投资信托公司。
各国对金融债券的信用评级一般有三个标准,即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尤其是国际金融债券的发行都要由专门的评级机构对发行者的偿还能力做出评价,这就是债券的信用评级,目的是为债券投资者提供参考,以保证国际债券市场的秩序和稳定。国际债券的信用评级不是对发行者总的资信评级,而只是对发行该笔债券还本付息能力的评估,因此同一发行者在一定时间内发行几笔债券,每笔债券的信用等级不一定相同。假定发行者对可能评定的债券等级不满意,可在公布级别之前要求停止评定工作,这样,发行者也就不再在该市场发行债券。
3.确定发行数额和资金使用范围
一般国家对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数量都有相关规定,通常的做法是规定发行总额不能超过银行资本加法定准备金之和的一定倍数。对债券所筹资金的运用范围,有些国家没有明确规定,还有些国家要求用于中长期放款,也有的国家则规定只能用于专项投资。
我国国内金融债券的发行要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全国综合信贷计划,发行数量主要控制在当年各银行偿还到期债券的数量加当年新增特种贷款之和的额度内。对债券所筹资金的使用,除偿还到期债券外,只能用于特种贷款的发放。
4.确定发行价格,支付发行费用
发行价格是以出售价格和票面金额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出售价高于票面价格的称为溢价发行,低于票面金额的为折价发行,等于票面价格称平价发行。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固定利率金融债券依其信用等级的高低大多选择溢价或折价发行,而浮动利率金融债券则通常选择平价发行。在我国,除少量贴水债券外,所有金融债券基本都是固定利率平价发行。
债券发行银行除向投资者支付利息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发行费用。利息加发行费用构成债券的发行成本,尤其是国际金融债券的发行费用较高。债券发行费用包括最初费用和期间费用,其中最初费用有承购手续费、旅费、通信费、印刷费、上市费用、律师费等,期间费用有债券管理费、付息手续费、还本手续费和其他服务费等。
“补充阅读材料”
一、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负债
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6.63万亿元,同比增长29.02%,增幅比上年末高9.29%。
从存款结构来看,2009年上半年新增企业存款3.83万亿元,9月末企业存款同比增长31.14%,增速和增幅均为历史罕见。6月份新增存款中,企业存款占比58.09%,企业存款余额在存款总额中的占比较年初有所提升。企业存款的上升表明企业的现金流充裕,企业经营情况好转;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危机后企业对经济运行的判断并不乐观,除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之外,缺乏有效的实业投资机会,民间投资的活跃程度不高。2009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增幅略有降低,表明居民消费积极性有限。2009年上半年,财政存款减少的趋势得到缓解,同比下降的幅度有所下降。
2009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活期存款余额为20.95万亿元,同比增速提升至27.02%。新增活期存款1.1万亿元,其在存款总额中的占比小幅上升。居民定期存款增速下降,活期存款增速上升,居民存款的活期化主要是因为受股市持续向好的影响。企业定期存款增速保持稳定,活期存款增速加快上升,表明实体经济中企业交易日趋活跃,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被动负债比例太大,主动负债所占比例太小。从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看,其总负债中各项存款所占比重一般在70%以上,而从金融市场的主动借款比重很小。大量高成本的被动负债在利差不断缩小的今天给商业银行带来沉重的负担,这也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税前利润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
吸收存款手段落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数量情况表现为“超存”状态,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进行存款工具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国内各商业银行为员工制定的揽储任务多是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完成的,例如靠人际关系或变相高息揽储完成储蓄任务。
二、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持续增长阶段。1978~1988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798亿元人民币,为1978年210亿元的18倍。
(2)高速增长阶段。在基数变大的情况下,1989~1996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1.6%,至1996年储蓄余额上升为3.85万亿元。
(3)减速增长阶段。1996~1998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虽然继续增长,1998年底达到5.3万亿元,但这一时期,储蓄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由1994年的41.5%,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5.4%。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其中1997年增长率为-12.4%,1998年为-8.2%。
(4)平稳增长阶段。1999~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总体上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水平达到13.4%,其增长速度达到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9.2%,呈现出超储蓄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居民未来不确定性支出增加,例如失业威胁、个人需要承担大量的社会福利支出、教育支出大幅上升、传统的消费观念改变和贫富差距拉大等。
三、我国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展现状
我国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存单的面世于1986年,最初由交通银行和中央银行发行。1989年经中央银行审批,其他的专业银行也陆续开办了此项业务。大额存单的发行者仅限于各类专业银行,不准许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存单的主要投资者主要是个人,企业为数不多。
当时大额存单的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上浮10%),同时又具有可流通转让的特点,集活期存款流动性和定期存款盈利性的优点于一身,因而面世以后深受欢迎。由于全国缺乏统一的管理办法,在期限、面额、利率、计息、转让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出现问题,曾一度出现混乱,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于1989年5月下发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对大额存单市场的管理进行完善和规范。但是,鉴于当时对高息揽存的担心,199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下达通知规定:向企事业单位发行的大额存单,其利率与同期存款利率持平;向个人发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比同期存款上浮5%。由此导致大额存单的利率优势尽失,大额存单市场开始陷于停滞状态。
1996年,央行重新修改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对大额存单的审批、发行面额、发行期限、发行利率和发行方式进行了明确。然而,由于没有给大额存单提供一个统一的交易市场,同时由于大额存单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盗开和伪造银行存单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十分猖獗,中央银行于1997年暂停审批银行的大额存单发行申请,大额存单业务因而实际上被完全停止。其后,大额存单再次淡出人们的视野,至今已近10年。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以期限档次多、利率高、可转让的优点,吸引了众多存户,对充实银行资金来源具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存在如下的问题:
(1)利率市场化程度尚未成熟是以前发展大额存单市场的最大障碍。过去由于我国资金供求关系紧张,出于对高息揽存问题的担心,中央银行对大额存单利率进行的严格管制,导致大额存单的吸引力尽失。由于利率管制,我国的大额存单并非由银行出于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创新,而更大程度上是由金融监管机构主导推出的,银行的创新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无法保证流动性是大额存单无法发展的重要原因。10多年前,我国二级证券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人们的投资意识不强,大额存单在很大程度上欠缺流动性,形成可“转让”存单难以转让的状况。由于存单难以转让还导致很多其他问题,例如一些人利用持有人遇有特殊情况急需兑现的心理,乘机低价买进,或进行倒买倒卖的投机活动。
(3)当时金融市场的技术条件难以满足存单市场发展的需要。例如,按大额存单管理有关规定,记名大额存单可办理挂失,10天后补发新存单。而记名存单转让时由买卖双方和证券交易机构背书即可生效,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原发行银行无法掌握大额存单的转让情况,从而给存单到期兑现带来麻烦,并且制度的缺失也导致了银行资金的损失。正是由于技术条件所限,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备导致当时以大额存单为媒介的各种犯罪活动相当猖獗。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发展,为了拓宽筹资渠道,努力集聚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一度曾停止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又开始在各商业银行竞相发行。
四、我国金融机构负债结构特点
近年来,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本币信贷收支表中发现,我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于各项存款,包括企业存款、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农业存款、信托存款以及其他存款;金融债券;流通中的现金;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以及其他渠道。我国金融机构负债结构呈现出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各项存款是我国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
虽然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但各项存款依然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005年至2010年9月,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与资金来源总额的比率始终在85%以上,2005年、2006年和2010年9月甚至达到90%以上。2007年存款的比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当年中国股市异常火暴,分流了金融机构的部分资金。
我国金融机构主要资金来源于存款,说明其对存款类的被动负债依赖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存款的竞争。此外,这也表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无法实现多元化,不利于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旦存款发生流失,金融机构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同时,金融机构也无法根据资产结构的调整和客户资金需求的改变主动调整负债结构。
(二)金融债券呈快速增长态势
金融机构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来融通资金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2008年金融机构发债总额巨大,分别比上年增长了近1倍;尽管2009年和2010年金融债券总额有所回落,但与2005年和2006年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增长。这说明我国金融机构主动负债能力增强;同时也表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为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债券主动负债创造条件。
(三)储蓄存款是金融机构稳定的资金来源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成为金融机构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居民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总额的比值一直在4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接近50%的水平。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变化趋势:储蓄存款与各项存款总额的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活期储蓄存款占储蓄存款的比重缓慢上升,定期存款比重逐年下降。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负债的稳定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
人民币理财产品,是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
(一)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类型
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及QDII型四大类型。
1.债券型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投资的产品一般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由于个人无法直接投资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这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为客户提供了分享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机会。
2.信托型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有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机构担保或回购的信托产品,也有投资于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受益权信托的产品。
3.挂钩型理财产品,产品最终收益率与相关市场或产品的表现挂钩,如与汇率挂钩、与利率挂钩、与国际黄金价格挂钩、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与道琼斯指数及与港股挂购等。
4.QDII型理财产品。所谓QDII,即合格的境内投资机构者,一般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通过购买QDII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客户将手中的人民币资金委托给合格的商业银行,由其代为将人民币资金兑换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资,到期后将美元收益及本金结汇成人民币后分配给客户。
思考题
1.银行有哪些主要的资金来源?讨论不同资金来源的主要特征。
2.比较银行存款类负债与非存款类负债的基本作用与差别。
3.如何理解我国高储蓄率这一现象?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和经常性的资金来源是()。
A。活期存款
B。定期存款
C。存款
D。储蓄存款
2.储户在提取或支付时不需预先通知银行的存款是()。
A。定期存款
B。活期存款
C。储蓄存款
D。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3.在银行存储时间长、支取频率小、具有投资的性质并且是银行最稳定的外界资金来源的存款是()。
A。储蓄存款
B。定期存款
C。支票
D。活期存款
4.商业银行抗衡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的结果是出现了()。
A。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B。协定账户
C。信用证
D。股金汇票账户
5.一种预先规定基本期限但又含活期存款某些性质的定期存款账户是()。
A。协定账户
B。储蓄存款
C。支票
D。定活两便存款账户
6.商业银行为维持日常性资金周转、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调剂法定准备头寸而相互融通资金的重要方式是()。
A。同业拆借
B。再贴现
C。再贷款
D。回购协议
7.中央银行以外的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贴进票据的行为是()。
A。再贴现
B。回购协议
C。转贴现
D。再贷款
8.回购协议从即时资金供给者的角度,又称为()。
A。再贷款
B。再贴现
C。转贴现
D。逆回购协议
9.西方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短期金融债券筹集资金的主要形式是()。
A。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B。大面额存单
C。货币市场存单
D。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10.为弥补银行资本不足而发行的介于存款负债和股票资本之间的一种债务是()。
A。国际债券
B。国内债券
C。资本性债券
D。一般性债券
11.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业务是()。
A。负债业务
B。资产业务
C。中间业务
D。表外业务
12.储户预先约定存取期限的存款是()。
A。活期存款
B。储蓄存款
C。支票
D。定期存款
13.商业银行主动通过金融市场或直接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采取的形式是()。
A。存款
B。非存款负债
C。货币市场存单
D。协定账户
14.下列不属于一般性金融债券的是()。
A。信用债券
B。普通金融债券
C。资本性债券
D。担保债券
15.影响存款水平的微观因素主要是银行内的因素,不包括()。
A。金融当局的货币政策
B。服务收入
C。银行网点设置
D。营业设施
二、多项选择题
1.各国商业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有()。
A。活期存款
B。定期存款
C。储蓄存款
D。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2.活期存款的形式近年来不断增多,下列属于传统活期存款账户的有()。
A。保付支票
B。本票
C。旅行支票
D。信用证
3.储蓄存款主要面向()。
A。个人家庭
B。营利公司
C。非营利机构
D。公共机构和其他团体
4.主要的新型活期存款品种有()。
A。NOW账户
B。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C。小储蓄者存款单
D。协定账户
5.各类新型定期存款的发展使定期存款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比重有所提高,主要的新型定期存款品种有()。
A。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B。货币市场存单
C。定活两便存款账户
D。小储蓄者存款单
6.新型储蓄存款的主要品种有()。
A。电话转账服务账户
B。自动转账服务账
C。股金汇票账户
D。个人退休金账户
7.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都是向商业银行提供货币的最后贷款者。其借款形式有()。
A。贴现
B。再贴现
C。再贷款
D。贷款
8.其他短期借款渠道有()。
A。转贴现
B。回购协议
C。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D。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9.商业银行发行大面额存单的主要优点有()。
A。不缴纳存款准备金
B。资金来源比较稳定
C。突破了银行营业网点的局限,提高了组织资金的能力
D。发行成本较低
10.商业银行的长期借款,一般采用金融债券的形式。金融债券有()。
A。国内债券
B。资本性债券
C。一般性债券
D。国际债券
11.国际金融债券指的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的面额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券,包括()。
A。资本性债券
B。外国金融债券
C。欧洲金融债券
D。平行金融债券
12.负债管理的目的有()。
A。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增加负债规模
B。开拓存款市场
C。调整负债结构,增强流动性
D。加强负债的风险管理
13.具体的负债成本率测度分析主要包括的计算指标有()。
A。利息率
B。历史加权平均成本率
C。所有资金的加权平均预期成本率
D。资金边际成本率
14.银行各种不同的资金来源对银行经营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金融风险包括()。
A。信贷风险
B。流动风险
C。利率风险
D。资本风险
15.汇率风险的防范可以双管齐下:一是从资产运用着手;二是进行汇率“消毒”。消除汇率缺口的工具有()。
A。货币互换
B。掉期
C。货币期货
D。货币期权
16.鉴于存款水平是利率的函数,而直接利率战又有多种不利,西方商业银行多采用隐蔽的方式来间接地利用利率因素,包括()。
A。利用投资工具
B。在服务收费上做文章
C。调整存款结构
D。推出高息存款工具
17.商业银行的短期借款人负债包括()。
A。向中央银行借款
B。同业拆借
C。转贴现
D。回购协议
18.欧洲货币市场之所以对各国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吸引力,主要在于()。
A。欧洲货币市场不受任何国家政府管制和纳税限制
B。其存款利率相对较高,放款利率相对较低,存放款利率差额较小
C。欧洲货币市场资金调度灵活、手续简便
D。欧洲货币市场的借款利率由交易双方依据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具体商定
19.一般性金融债券指的是商业银行为筹集用于长期贷款、投资等业务资金需要而发行的债券。这类债券的形式、种类很多,包括()。
A。担保债券
B。信用债券
C。普通金融债券
D。附息金融债券
20.宏观因素对我国银行存款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强烈地改变银行同业竞争格局和存款市场份额的分配情况
B。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存款水平屡创新高
C。通货膨胀压力下推行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约束着存款水平的快速增长
D。已出台的金融法规和将出台的金融法规蕴藏着较强的银行监管力度
三、判断题
1.银行的负债由存款负债和非存款负债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存款负债占很大比重,是银行负债业务的重点。()
2.中央银行为使银行避免高的流动风险,对活期存款都规定了较低的准备金比率。()
3.由于活期存款多表现为支票存款,故银行可以周转使用活期存款,从而创造出派生存款。()
4.传统的定期存款使用存款单,而且可以转让,能在金融市场上流通。()
5.商业银行对储蓄存款有接到取款通知后缓期支付的责任。()
6.居民储蓄存款通常使用银行储蓄存折或电脑储蓄账户。()
7.NOW账户只对居民和营利机构开放,在该账户下,储户转账或支付不使用支票而代之以支付命令书。()
8.协定账户是一种按一定规定可在活期存款账户、NOW账户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三者间自动转账的账户。()
9.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其平均收益高于相同期限的国库券。在高利率时期,两者的收益差距还会扩大,这主要是投资者购买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承担了发行银行的信用风险所致。()
10.个人退休金账户下的存款因为存期长,其利率略高于一般的储蓄存款。()
11.存款是银行的被动负债,存款市场属于银行经营的卖方市场,而借入负债则是银行的主动负债,它属于银行经营的买方市场。()
12.中国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虽然也有再贷款和再贴现两种形式,但再贴现的比重微乎其微,基本采取的是再贷款形式。()
13.转贴现利率可由双方协定,也可以贴现率为基础或参照再贴现率来确定。()
14.回购协议最常见的交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证券的卖出与购回采用相同的价格;另一种是购回证券时的价格高于卖出时的价格。()
15.所谓欧洲货币,实际上是境外货币,指的是以外币表示的存款账户。所谓欧洲美元,就是以美元表示的,存在美国境外银行的美元存款。()
16.贴现金融债券也称贴水债券,是指银行在一定时间和期限内按一定的贴现率以高于债券面额的价格溢价发行的债券。()
17.影响存款水平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因素;另一类是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当局的货币政策及其目标和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
18.以历史数据加权平均成本评价银行的历史运行情况较准确;单一资金来源的边际成本在决定哪一种资金来源更有效方面较恰当;而加权平均预期成本在决定资产定价方面更适合。()
19.防范流动性风险需要银行把握存款被提取的概率和程度,并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具体的防范方法有资金集聚法和资产分配法。()
20.硬货币(价值趋升的货币)负债的增多对银行相对有利,软货币(价值趋降的货币)负债的增多则相对不利。()
21.电脑储蓄账户下,银行不发给储户存折,而代之以储蓄存款支票簿。()
22.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不仅对居民和非营利机构开放,而且也对营利机构开放,企业获准进入极大地拓展了该账户的储户基础。()
2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自推出以来,经历了多次的创新,其中较为卓著的创新有两次:一是1975年发售浮动利率定期存单;二是摩根保证信托公司于1977年首创的固定利率到期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又称滚动存单(“卷布丁”)。()
24.银行也可通过提供给企业储户贷款便利来吸引存款。这可以将赋予客户的信贷额度同它的支票账户金额联系起来。有些银行建立“贷款要求线”,规定客户的活期存款账户平均余额须维持在客户信贷额度的25%或30%以上。()
25.负债成本率越低,资产活动的必要收益率也就越低,银行从事资产活动的盈利能力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