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工商管理
6164500000031

第31章 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1.质量管理是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负责质量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所谓质量方针,是指某个机构最高领导人正式颁布的总的质量宗旨和目标。对企业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P阶段制定计划

(1)分析原因;

(2)找出主要原因;

(3)研究措施,提出计划目标和执行计划。

3.D阶段。按照已制定的计划内容,克服各种阻力,进行扎实工作。

4.C阶段。对照计划要求,检查、验证执行的效果,及时发现计划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5.A阶段。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制定成标准、规程、制度,巩固成绩,克服缺点。这一阶段包括两个工作步骤:

(1)总结经验,并使之标准化;

(2)把遗留问题转入下一管理循环。

二、ISO9000系列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

(一)ISO9000系列标准

1.ISO9000系列标准的由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使用者无法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判断所采购的产品的质量是否可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增强了,对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另外,企业为了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追究的巨额赔款,宁可先花少量钱,来避免今后花更多的钱,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需加强管理并由外部(需方或第三方)实行监督,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并提供充分说明质量符合要求的客观依据。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产品和资本流动日趋国际化。产品超越国界必然带来与之有直接关系的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对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ISO9000系列标准,并正式发布。它一产生就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组织采用,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最大的质量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又对该系列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公布。我国也采用了此标准,制定了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双编号系列国家标准。

2.GB/T19000—ISO9000的名称和内容。

(1)“两个指南”。是指一头一尾的两个标准,即GB/T19000.1—ISO9000—1《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选择和使用指南》和GB/T19004.1—ISO9004—1《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GB/T19000.1—ISO9000—1阐述了系列标准在选择和使用中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质量体系标准与技术标准的互补性;若干质量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相互关系;质量体系的四种情况,即①质量管理的指南;②合同情况,第一方和第二方之间;③第二方认定或注册;④第三方认定或注册;标准使用中的选择和剪裁;质量体系的应用。

GB/T19004.1—ISO9004—1是指企业建立和实施全面有效的内部管理的质量体系文件。它的基本原则对于所有企业都是适用的。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引言,阐述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的目标和任务,二是正文部分,阐述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及其要素的要求。

(2)“三种质量保证模式”。

①GB/T19001—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该模式由20个体系要素组成,包括了质量保证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供方具备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全过程的质量保证能力。其内容是:明确要求供方进行开发设计,产品质量主要指标由需方直接规定或双方协商确定;要求供方提供开发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能力等全过程的足够证据,否则不认为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该模式采用的要素最多、程度最高,所需的质量保证费用也最高。

②GB/T19002—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该模式由19个质量保证体系要素组成。模式要求供方建立生产制造和服务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其内容是:产品设计已由顾客提供或已有定型设计,有确定的技术规范,无须强调要求开发设计的质量保证证据;不仅强调生产制造过程的控制,还要求从进厂到出厂的全过程检验,建立完整的检验体系,实现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预防与把关相结合,当产生异常时及时纠正;要求供方提供生产过程和安装能力的足够证据,否则不认为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体系要素数量的采用和质量保证费用均属中等。

③GB/T19003—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该模式由16个质量保证体系要素组成,要求保证对产品最终质量的检验和试验能力,并得到贯彻和发挥,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其内容只要求证实供方最终检验与试验即出厂质量的把关能力,不要求证实其进厂检验和工序检验的有效性;只有当供方提供证实其最终检验和试验能力的足够证据时,才相信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该模式体系要素的数量、采用程度和质量保证费用最低。

(二)质量保证体系与保证模式选择

1.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就是企业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同,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设计试制、生产制造、辅助生产和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

为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明确的质量计划和质量目标;

(2)建立一套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3)建立一个综合的质量管理机构;

(4)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检验工作体系;

(5)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

(6)组织外协厂质量管理活动;

(7)实现管理业务标准化和管理程序流程化。

2.质量保证模式的选择。在本节已经介绍了3种质量保证模式,虽然3个质量保证模式在内容上逐次包容,但并无好坏与高低之分,从适用性来说,都是相同的。在适宜的情况下分别使用3个质量保证模式标准,其使用价值是等同的,应在考虑需要、风险、费用、利益和适用的基础上选择确定,3个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的差别主要在于所涉及的质量体系要素的数量存在差异,针对每一要素所提出的要求不同,进而所要求提供的证据有多有少,以适应不同情况的质量保证要求。3个质量保证模式标准并不代表质量保证程度的强弱,更不反映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下面介绍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的选择依据。

(1)设计复杂性。指必须进行产品设计或设计需要定期更改时,产品设计的难易程度以及生产和有关支持过程设计的难易程度。如果产品的设计过程较复杂,那么为了保证设计过程的质量,就要对设计过程进行周密的策划,明确参与设计的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和技术接口,确定设计输入和设计输出的要求,并且要对设计进行有效的验证和确认,也就是说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在产品设计的同时,也要对产品的生产过程、检验过程、搬运过程等所用的方法及辅助设备和工具进行周密策划。这种情况下,通常选择GB/T19001这一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2)产品设计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指整个产品设计经过性能试验或现场使用而被认识和证明程度,包括设计的标准化、通用化程度,设计中采用成熟结构的程度以及在设计过程中是否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及采用程度。若产品设计的成熟性和稳定性较差,则通常采用GB/T19001这一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3)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指验证过的生产过程的可用性,包括成熟工艺的可用性;开发过程的必要性,包括开发新工艺,配备适宜的设备和人员;所需过程的数量和种类,如机械加工、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各过程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及进行过程控制的必要性。如果产品的生产设计的过程较多,甚至需要开发一些新的过程,则通常选用质量保证要素较多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4)产品特性。指产品的复杂性和相关特性的数量,以及每个特性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程度。产品越复杂,那么需要控制的性能参数就越多,为了证明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提供的证据就越多,就需要选择全面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5)产品安全性。指发生故障的风险和后果。这类风险通常以产品出现故障后对人身健康和安全、社会、环境、设备和财产、企业信誉等的危害程度来衡量。

(6)经济性。指上述因素给供方和顾客造成的费用与产品存在不合格所造成的损失费用的对比。

在选择质量保证模式标准时,应全面考虑上述6个因素。若产品设计难度大、成熟性低、产品的相关特性多、对安全性要求高、产品出现问题后造成的损失严重,则应选择涉及质量体系要素较多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复习思考题”

1.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哪些要求?

2.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有几种?其优缺点如何?

3.采用准时生产方式应注意哪些要点?

4.物资储备定额的种类及其制定方法是什么?

5.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6.设某零件生产批量为10个,经过6道工序加工,单件工序时间分别为t1=10分,t2=5分,t3=12分,t4=8分,t5=6分,t6=11分,求该批零件3种移动方式的生产周期。

7.设有A、B、C、D、E5种零件,需要先经车床(一台)加工,再经过铣床(一台)加工。其工序加工时间如下表所列:

问如何安排加工顺序,才能使加工周期最短。

8.某企业按生产计划规定,到5月末,某产品的成品出产累计编号应达到370号,经计算平均日产量为5台,该产品在二车间的出产提前期为42天,批量为40台,试计算二车间5月末应达到的出产累计号数,并要求按批量予以修正。若该车间5月初已完成的累计号数为440号,则该车间5月份计划出产任务为多少台?

“实践练习”

调查一家工业企业生产情况,要求:

1.用所学的知识,明确该企业的生产类型;

2.分析其生产过程的组织情况;

3.分析该企业质量管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