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基础设施领域的特殊法人与公企业
6163200000017

第17章 产业链的基本分析框架

前面我们已经揭示了基础设施领域公企业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公企业的演化动因,那么接着要弄明白的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公企业是以何种形式与法人制度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这正是本章所要探讨的问题。本章的基本假定是,由于基础设施本身的可分性与模块化等特性的差异,同一基础设施的不同产业环节或模块,有着不同的公企业表现形式与法人制度,有的可能是以A类公企业形态与法人制度出现,有的可能是以B类和C类公企业形态与法人制度出现,当然也不排除出现D类公企业形态与法人制度。

对产业链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650~1776年间的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家,不过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劳动分工、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而对于“基于分工的迂回生产经济”的理论研究则是最近一个世纪的事。尽管如此,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分工事实上也主要是在迂回生产中发展。人们之所以生产中间产品,是因为它们可用来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如果一种产品的生产效率能因为运用中间产品而提高的话,我们就称其为有迂回生产经济效果(杨小凯,1999)。2002年,意大利三位学者Nunzia Carbonara、Ilaria Giannoccaro、Pierpaolo Pontrandolfo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产业区的供应链。但他们研究的重点并不在培育产业链,而在于通过完善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来改进生产流程。与产业链密切相关的另一概念是“价值链”。2002年,Andreas Hinterhuber以农用化学品产业为例,分析提出了综合安排价值链的观点。他认为,通过组织、协调和整合活动能够将分散的市场组合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将价值链重新改造,以期建立高效运作的网络和新市场。同期,Franco Morganti则在分析电信行业的价值链时,明确指出价值链是产业链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能掌握好价值链的高端将有助于企业做出战略决策、获取商业机会,并将不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位于价值链低端的环节舍弃或加以改善能降低成本。耶鲁大学的学者Jennifer Bair研究了置于全球链条中的本地集群,但论文中所指的全球链条并非完全等同于产业链,他是从墨西哥的托列安城市的牛仔产业的出口情况入手来分析这个链条的,其目的不是进行产业链的宏观布局来完善地区产业结构,而是为了将地方集群更好地融入全球采购、销售链条,促进地区服装工业的增长。

就社会物品提供产业而言,作为从自然资源到消费品之间产业层次表达的产业链最近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基于获得最低综合营商成本的考虑,投资者已把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的构建状况视为影响投资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一般地说,产业链是指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张耀辉,2002),这一链条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链有着内涵的复杂性、供求关系与价值的传递性、起讫点的一致性和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四个显著特性。其一,内涵的复杂性。产业链一方面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将自然资源集中、运输、处理和加工使资源变成不同的形式,自然资源历经不同的生产阶段被改变形态、增加知识含量和提高效用,变为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这些生产阶段构成了多个产业层次,它们的连接构成了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不仅反映了产业内各环节亦即上下游之间的产业纵向配套延伸关系,也反映了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服务链与产业主体发展的产业链之间的关联,还反映了产业横向的关联拓展关系。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越高;再者,产业链还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它代表了从自然资源到最终消费之间的距离和社会资源利用深度的可能性。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其二,产业链的供求关系与价值传递性。从供给的角度看,产业链是资源功能传递、功能集中和功能累加的手段。资源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进行传递,并伴随着功能的传递和累加,使效用或使用价值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其三,路径选择的效率性。虽然将自然资源引导到最终消费的路径有很多条,但在特定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需求条件下,总会存在一条相对有效率的路径。其四,产业链起始点和终点的一致性。尽管从自然资源到最终消费品的路径多种多样,但不论如何绕行、迂回,其起点仍然是自然资源,终止于最终消费,从静态的时间来看,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相对固定,只是中间经历的迂回程度有所区别。

一、产业链的三大环节与三类企业

尽管产业链有性质、长短、紧密松散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一般可分为“产业龙头”环节、“产业七寸”环节和产业配套环节三个环节。产业龙头环节与“龙头企业”所处的环节对应,它把企业与市场、社会特别是消费者连接起来,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最终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价值,这是产业链形成的第一个基源。作为“龙头企业”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必须是面对终端市场提供完整或整体功能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作为产品的不同特征和形态结合体的产品性态,一般分为产品的结构性态、功能性态、经济性态和社会性态。就产业链的培育而言,产品的功能性态与其关系更为密切。功能是产品的本质属性,是满足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各种特性,包括实用的特性、审美的特性、占有的特性、炫耀的特性,等等。一方面,功能既指核心产品的基本功能,也指形式产品(包装、款式、品牌等)和附加产品(售后服务、使用说明、质量保证等)产生的方便、可靠功能,以及沟通、安全感、尊严感等心理满足功能等;这些功能是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另一方面,功能既包括产品的整体功能或完整功能,也包括产品的各零部件所产生的子功能或部分功能。当然,不管是整体功能或完整功能产品,还是部分功能或子功能产品,都具有基本功能、方便功能、可靠功能和心理满足功能等功能,但“龙头企业”所提供的功能必须是完整功能或整体功能,凡属提供部分功能或子功能的企业就不是“龙头企业”。从产品在社会投入产出中的位置,以及产品在产业生产链中的关联关系,可以将产品分为上游产品、中间产品和下游产品,从而就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上游产品、中间产品和下游产品市场,其中下游产品市场一般被称为“终端市场”,前两者一般称为“中端或中间市场”。作为“龙头企业”,其产品市场必须处于“终端市场”,凡属处于“中端或中间产品市场”的企业就不是“龙头企业”。其二,该企业还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它又包含以下三个层次:(1)如果是区域性成长企业,那么其市场占有率应进入该区域内同行业的前几位(例如前三位),且要求做到以下三个“引领条件”中的一个以上:引领区域内该行业的价格或是技术创新(含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创新)或是企业的制度与管理创新;(2)如果是全国性成长企业,那么其市场占有率应进入全国同行业的前几位(例如前三位),且要求做到以下三个引领中的一个以上:引领全国该行业的价格或是技术创新(含产品创新)或是企业制度与管理创新;(3)如果是跨国或全球性成长企业,那么其市场占有率应进入跨国或全球同行业的前几位(例如前三位),且要求做到以下三个引领中的一个以上:引领多国或全球该行业的价格或是技术创新(含产品创新)或是企业制度与管理创新。所以,“龙头企业”是指面向终端市场,提供完整(或整体)功能产品与服务,市场份额居同行前列,且符合引领行业价格、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和机制(含管理)创新三个引领条件之一的企业。“龙头企业”是品牌型公司,它处于“产业龙头”环节,品牌公司的生产一般都是外包的,占用比较少的厂房、原材料、库存等资产,它们大部分的资源都集中在市场扩张、客户服务和品牌推广方面。

“产业七寸”环节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产业环节:(1)知识技术含量最高(且拥有核心专利或关键技术)、附加价值或增值最大的环节;(2)拥有关键资源抑或是拥有资源储量大、品位(或品质高或区位优)高的产业环节;(3)资产的专用性程度最高、网络经济性最显著的产业环节。条件(1)与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条件(2)与资源性产业相连;条件(3)与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相对应。在条件(1)中,“产业七寸”环节与原始性创新环节相对接,连接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它是产业链形成的第二个基源。与“产业七寸”环节对应的企业是核心企业,它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亦即中的A、B点所对应的企业。此类企业是研究开发型企业,它专注于知识、技术与人力资本的打造,是产业竞争能力和区域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评价一国或地区产业有无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的一个最显著而且最现实的标准是:该国或地区是否控制着核心企业,掌控了多少个核心企业。显然,掌控的核心企业数量越多,其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当一国和地区所掌控的核心企业数为零时,该国或区域就没有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或者说,评价一国或地区产业有无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的一个最显著而且最现实的标准是:该国或地区是否控制着“产业七寸”环节,掌控了多少个产业的“产业七寸”环节。显然,掌控的“产业七寸”环节数越多,其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当一国和地区所掌控的“产业七寸”环节数为零时,该国或区域就没有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由于代表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能力的产业主要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资源产业,所以,对“产业七寸”控制能力的竞争也主要表现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资源产业上。

产业配套环节是指随着产业分工的发展,传统“小而全”、“大而全”企业的内在产业链在外化为外在产业链的过程中,围绕“产业龙头环节”,以契约方式连接形成的上、中、下游产品间的社会化的协作配套链。它是连接第一个基源和第二个基源的桥梁。这一桥梁的好坏亦即产业的配套性直接影响着两个产业链形成基源作用的发挥。与产业配套环节对应的企业一般称为关联企业。关联企业是制造型企业,它往往专注于制造过程,把大部分的资源分配在固定资产上,它们一般都拥有大量的厂房、设备、制造工人、原材料、库存,实际上,这是一种生产聚焦型企业,它们用于服务客户和打造品牌方面的资源相对较少。

从上述分析可知,一个产业及其链条里的微观组织——企业有三类:处于“产业龙头”环节的“龙头企业”、处于“产业七寸”环节的“核心企业”和处于“产业配套”环节的“关联企业”。其中,现代企业理论所研究的主导企业(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1998)或支配性企业(金碚,1999)在现实产业链中就包含有“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两类(吴金明等,2007)。

二、产业链三大环节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从产业组织这一中观层面看,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产业生态图谱,其三大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产业龙头”作为产业链形成的第一基源,它决定着产业链的最终规模的大小;“产业七寸”作为产业链形成的第二基源,它决定着产业链的技术水平与竞争优势;而发挥桥梁作用的产业配套环节则体现了产业链内部分工与供需关系,且主要影响着产业链的成本、效率与竞争能力。尽管从微观企业来说,产业链的培育主要表现在产业的配套类型与配套半径及其所对接的标准上,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最高水平的近(或零)距离、低(或零)成本的全球化配套将深度影响着一国或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与水平。这种水平不仅会促进产业技术的国际化,也同时带来综合营商成本的下降。正因为如此,产业链特性在最近几年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基本上是源自产业链的三个环节和两个基点的变化:一是产业链中的价值和利润正在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产业七寸”环节集中;二是“龙头企业”与“产业七寸”环节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或共同或独立地通过设立行业标准、共享技术和控制关键资源等多种方式,重新构建产业链和决定其中的组织方式,从而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命运;三是产业链构成中的关联企业数量既大幅增加,又更为专业化,协同的方式也由过去浅层的市场交易,逐渐发展成为以虚拟运作、产权连接为主要方式的,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为特征的深度合作,而且每一个环节上的运作效率对整个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影响越来越大。从总体上说,上述变化也正是产业链三大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作用得以显著发挥的体现。

按照台湾地区学者施振荣的研究,产业价值链一般是一条微笑的“翘嘴线”。两个微笑的“嘴角”一个是“龙头企业”所处的环节,即中E-G线段;另一个是“产业七寸”环节,即中A-B线段。而微笑的“嘴唇线”正是产业的配套环节,即中的A-E或B-E线段。从价值链的“翘嘴线”看,制造链所对应的价值线是一个由高到低的价值“收敛线”,而销售与服务链所对应的价值线是一个由低到高的价值“扩散线”。两者之间的“临界点”即为“龙头企业”生成的起点。在现实实践中,与产业链的“收敛”与“扩散”两段价值线相对应,出现了三类企业:“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与微笑的“翘嘴线”相对应,产业链的形成是三大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基于产业“龙头”环节及其“龙头企业”的需求拉动机制。从需求拉动机制看,处于“产业龙头”环节的需求是产业链的终端需求,它反映着消费者对完整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并从整体上决定着产业链的规模。因而,对于“龙头企业”来说,更多的是追求完整功能产品的规模经济效应与品牌打造。

二是基于产业“七寸”环节及其核心企业的创新驱动机制。从创新驱动机制看,处于“产业七寸”环节的供给一般是原始性创新技术与产品的供给,是产业链的初始供给与核心供给,它反映着产业链对关键软、硬部件的供给能力与水平,反映着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与知识产权的拥有状况与水平,并发挥着产业链的“最低限制因子率”的作用,从而决定着一国或地区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

三是基于产业“配套”环节及其关联企业的传导机制。从传导机制看,基于“龙头企业”与“产业七寸”两个基点间(含“产业七寸”)的产业配套环节的传导,实质上是两个基点的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双向传导,即从右到左的需求传导和由左至右的供给传导。需求传导在理论上是由消费者发出,而实际上是通过“龙头企业”的收集、分析与决策后发出,然后逐级向产业的中、上游环节传导;供给传导在理论上是由知识创新者发出,但实际上也一般是通过“产业七寸”环节企业发出,然后逐级向中、下游环节传导。在双向传导的过程中,无论从质与量上,供求传导相吻合的层面就会形成现实中的产业链“供求关系”;供给超过需求的传导就会导致“引致需求”或“创新需求”,并引发市场创新;需求超过供给的传导就会导致“引致供给”,并引发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创新。但对于发挥传导机制作用的配套环节企业——关联企业来说,要在产业链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既要专注于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按照“弹性专精”的原理练好企业内功;又要密切与链内其他企业之间的线或网状联系,以整合链内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