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之魂
6162600000037

第37章 给一次机会就开一次花——嘉兴教育学院刘晶专访

刘晶,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高级访问学者。

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承担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达100余节。曾先后获得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坛新秀、省教科研先进;嘉兴市人民政府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市首批名师、市十大杰出青年、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十多项荣誉称号。全国“情境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主持的课题获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嘉兴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市一、二等奖,20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作为语文老师,她认真、执著、进取,逐步形成了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着力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现任职于嘉兴市教育学院。

教学特色

刘老师的课堂教学真实、扎实、朴实。低年级阅读教学极富动感,通过儿歌诵读,演一演、划一划、批一批、注一注等方式,既提高实效又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在多年的中段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儿童的学习差异,通过课堂学习优势互补、小老师合作学习等资源开发,提高儿童学习的实效。关注和培养高段学生的阅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做到课文预习在课上,课文复习巩固在课上,基础知识落实在课上。通过每周日记排行榜与快乐点评活动促进学生作文兴趣的产生。在教材的使用中,重视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统领单元学习重点与难点,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生成新的知识。有人说,刘老师的课清新、自然、优美、和谐;也有人说,刘老师教育学生就像春雨滋润大地那么温柔、细腻。这是刘晶老师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实效和生动共存,激励和开放并举的教育境界。

成长之路

刘晶老师毕业于1990年8月,分配在嘉兴市实验小学工作。根据学校的师资现状和自身素养,1995年以前刘老师主攻思想品德课。还是“新人”的刘老师开始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感到经验不足时,她虚心主动地向老教师讨教;需要实践时,她牢牢抓住每一次课堂教学,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需要理论帮助时,她有计划地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和杂志,并做好笔记。渐渐地,刘老师的视野开阔了,教学能力提升了,但她仍然觉得不够,参加了自学考试。那段时间,刘老师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学习,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日。正是在这份拼搏下,刘老师通过考试,获得了本科毕业证书。之后,她又参加了由市教委组织的首届小学骨干教师教学研究班,获得了“优秀学员”的光荣称号。最重要的是她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为自己能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那一片天空而欣慰。

后来,有机会参加了李吉林老师全国培训会,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学习了《李吉林老师访谈录》、《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对语文教学大开眼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触很深。偶然的机会,在全区范围开课,运用情境教学法执教《登鹳雀楼》,全区轰动,获得成功。1997年底,申报国家教育科学规划1995重点课题统领下的和谐教育课题下的支课题《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1997—2003年,教学、论文主要围绕课题展开研究。

1998年,参加全国情境教学观摩比赛获得一等奖。此后,刘老师课约不断,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刘老师几乎每学期都有公开课的任务,所承担的五十余堂语文、思品公开课,每堂课都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和好评。在怀孕期间也没有停止开课,带着肚子里的宝宝到杭州送教,在嘉兴市“南湖之春”教学展示活动中上课,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各级教学竞赛中,又获得了大市级优质课奖;市“双高课”一等奖;思品优质课一、二等奖。嘉兴市、浙江省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二等奖。工作期间,刘老师先后参加了嘉兴市首届小学骨干教师教学研究班、浙江省中小学“5522”名师名校长计划培养人选高级研修班、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名师理论学习班、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名师理论学习班的学习。

耕耘过后是收获,刘老师的课上得越来越好,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她利用工作之余撰写论文,并先后20次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等全国核心刊物之中,有20多篇先后在全国、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二等奖。她主持的课题获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嘉兴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教师、名师培养对象、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教坛新秀、嘉兴市“学科带头人”、首届名师、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2006年经过层层考核,刘晶老师被评为浙江省第九批语文特级教师。

最新思考

因为岗位的转变,现着重思考解决教师实际问题。新教材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要求相对宽泛,如何为教师提供范例,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具有可操作性是目前着重思考的问题。

精彩对话

问:刘老师,您在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您有过低谷期吗?

答:一个偶然的机会,担任全区公开课,执教《登鹳雀楼》,引起全区轰动,获得成功,那是非常得意的。我知道是自己恰当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法。1998年,参加全国情境教学观摩比赛获得一等奖。更是觉得上课找到了门路,此后不断上公开课。1999年,挺着大肚子到杭州送教,生完孩子,上班后还继续开课。但课堂感觉找不到新的突破,出现高原状态。

2002年运用新的方式,再上《登鹳雀楼》,但还是找不到感觉,和预设的目标相差甚远,感觉很失落。这应该就是我专业发展的低谷期。

问:那么,您是怎么克服困难走出低谷期的?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为之困惑。

答:2003年,恰逢实施新课程改革,学校安排执教一年级,之前从没有教过低段,看似缺陷,其实也是优势,因为没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又有前期情境教学理念的积淀,所以能创设情趣化的低段课堂。在别人抱怨新教材种种不是的时候,自己埋头钻研,一年下来,大大小小开课17次,使自己得到了极大的磨炼,走出了教学的低谷。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虽然内向,不善争强好胜,但等有了机会,就能及时把握。所以我们老领导说我是一个给一次机会就能开一次花的人。

问:刘老师您完整地执教了一轮新课程,而且又上了那么多研究观摩课,对教材的把握肯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我们在教材的完整把握上是有缺陷的,你觉得有什么需要提醒我们的吗?

答:很多老师抱怨,说新教材无法把握语言的训练点,这是存在的。但我就觉得我们还是要做个教学的有心人。我就发现教材的编排是有两条线的。明的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人文的线,而暗的是藏在里面的。高段的单元导语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往往有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点的提示,还有交流平台中就是蕴含了单元的语言点。中段的“我的发现”板块交流对话中就蕴含着训练点。教学时要非常关注这些训练点,并能从单元统整的角度思考教学的有效性。

问:是的,而对一线老师来说,最伤脑筋的就是要去发现这些训练点,在繁忙的教学日子里,语文课往往就一节一节地滑过去了。

答:对,如果不考虑语言习得,一课课上下去,也很容易过了。但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越来越缺乏。更严重的是学生会无法适应中学的教学方式。中学的方式相对小学来讲会更实际些。因此关注语言训练点,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中小学的衔接就很重要。

问:刘老师,你刚从实验小学到教育学院,由一线教师变成了教研工作者,岗位改变了,两个角色定位上有什么转变吗?

答:岗位虽然变了,但工作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关键是还是没有离开语文。最大的转变是原来有想法自己可以直接到课堂中实施,现在要转一转,在磨课的过程中让执教者实现自己的思想。我想我现在主要是做好绿叶的工作,为老师们服务,让老师们上一个台阶。其实,这个工作在学校里就做得很多,因此也很适应,没有太大的落差。有点失落的是现在没有学生在身边了。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过程中,听课的老师感到很有收益,上课的老师也感觉很有成就感,我也会感到很快乐。

问:刘老师,15年,你实现了自己从新手到特级的跨越;近3年,你又尝试了从一线教学到幕后教研的转变。这真是一个惊讶的速度,很想听听此刻你自己这份工作的感悟。

答:回顾往事,其中自有一番酸甜苦辣,也记录着一次次失败与成功。记得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却燃烧了自己,我想,一个人来到世界上,若能发出光明来照亮别人,即使燃烧了自己,人生也没有任何遗憾。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我热爱“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所有是我最大的追求,也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与满足。参加工作以来我心中一直涌动着激情,充满着向往,从做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人生是短暂的,可是事业无限。春去秋来,艰难跋涉向前行。干这一行,让我懂得,人只有在创造和奋斗中生活才算真正有意义,我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喜欢,我选择。做教研,那是我对教师职业更深层追求的尝试。

(访谈、撰稿 象山县西周小学 孙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