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之魂
6162600000034

第34章 醉语 醉文 醉生本——绍兴县柯桥小学洪志明专访

“醉香醉美醉自然”是绍兴著名景区——大香林的广告语。每年金秋时节,千年桂林花雨飘洒,暗香浮动,自然而生“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意境。满眼花簇中,心自然醉;沉在花香里,身自然醉;无雕琢之痕,清新闲逸,气自然也醉。每每沉醉其间,心旷神怡,流连而忘返!

我常常想:要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有这样的魅力,来一回“醉香醉美醉自然”,那该是多么的惬意!

——摘自洪志明感言

初识洪志明,那已是8年前了。在当时花团锦簇的鲁迅外国语学校的校园内,负责该校小学部的洪志明校长,接待了我们这批远道而去的参观者。虽从未谋面,但年轻、率直的洪志明,一如大香林的广告,了无雕琢之痕,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有问必答,轻松交流,似乎是老友相逢。谈笑间,理想与规划,实战与论证均于运筹帷幄中。禁不住感慨:携收获与梦想同行,这位年轻的特级教师竟能将自己的教学人生演绎得如此精彩!

无疑,洪志明是幸运的。他是绍兴地区第一批由应届初中毕业生培养起来的师范生,一到工作岗位,凭着优秀的素质,很快就崭露头角。年仅25岁的他已是绍兴市教坛新秀,又被推荐参加浙江省教坛新秀的考评。在众多绍兴小语新星聚集的赛场上,洪志明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大胆选择了“整体感知、变序讲读、加大阅读量”的教学方式,将《赵州桥》一课演绎得令人耳目一新,轻松摘取了省级教坛新秀的桂冠。

20多年来,他有幸跟随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一直实践着周老师的教育理念,思考着周老师的价值观、人生观,拜读着周老师的书,耳濡目染。不仅孕育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也获得了许多灵感。特别是1995年带着周老师的“教育生态观”和“科研兴校思想”,实实在在地在夏履镇中心校校长岗位上干了5年,获得了广泛的信誉。期间,周一贯先生还把他推荐给全国优秀校长、著名特级教师贺诚,壮大了他的美丽梦想——做一个专家型的教师、校长。近几年来,他一直都很忙,因为有众多的外地学校邀请他去上观摩课,他先后去深圳、河南和省内所有的地区执教观摩课。他上的《普罗米修斯》、《矛与盾的集合》、《掌声》等课,以其醇正的教学方式、醇厚的文本解读、醇和的目标意识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好评与兴趣。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其实,洪志明的成功并非一种偶然。20多年来,他不甘平庸,不甘随流平俗,一直处在锐意革新的前列。在其中付出的艰辛、付出的努力、付出的希望都成为了他不断向上向前的力量。

让我们尝试着去解读他追梦的足迹:

一、三七法则——守护生本课堂

IT行业有“三七”法则,在洪志明的语文观中也有“三七”法则。那是在他深入开展为了学生、缘于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生本课堂研究过程中,有感而发,提出了“深耕读写,统筹读写,多读多写”和“生本课堂的‘三七’法则”。

所谓“三七法则”,指的是一节课中学生动笔书写的机会不少于3次,时间总和不少于10分钟;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不多于7张,让课件中的泛语文渐渐淡去,多一些真功夫。洪志明在多次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呼吁:多媒体使用决不放弃,决不浮华,决不技术化,避免不能只看屏幕不看课本。“从心所欲不逾距”,这样的范式,在有限的空间中,压缩泛化,真正地使有限空间充盈“语文味”,“生本课堂”才有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链式学习——关注言语习得

1996年,他提出了“链式学习法”的构想。以“练”、“炼”、“链”三个层面解构和统领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练”即反复练习,以求纯熟。通过训练,即有计划的指导与操作,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语言形式的技巧和要领,强调词义语意的精确界定与能力的分解式训练。倡导基本的练,科学的练,活化的练。“炼”指“用心琢磨使词句精美简洁,使语言意味深长、富有表现力”。这里,“炼”主要指词语的锤炼和主题的提炼。阅读时感悟作者“炼”之功,“炼”之缘,写作时运用“炼”之法,“炼”之则。如果说“练”突出了工具性,那么“炼”突出了“人文性”。“链”就是要营造链式反应的环境,提高认识能力和参与能力。“链”突出了创新性。讲链,就要有宽度,有速度,有深度。用语言激活思维,激发情感,产生冲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洪志明这一种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大背景下提出的个性化思考,不仅充分关注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更关注了语文学科作为母语的特点和语文学习“涵泳熏陶”的方式,体现出学术的前瞻和思想的深度,为他以后进行“醇情语文”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三、醇情语文——解读地域文化

洪志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意识到课堂之真在于学生,而课堂之本在于环境,在于师生共同营造的自然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以及洋溢其中的浓郁的语文味、生本味。他从课程的诸元素考虑,不仅重视教材、教师,重视学生行动,也重视学习语文的大环境,即凭借地域人文,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他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提出了“醇情语文”的教学构想,尝试登攀富有“越地”人文特色的语文教学新境界,设想借助对“越文化”的解读,打开一扇区域性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轻负高效”之门。

洪志明认为:“醇情”是绍兴水乡、酒乡、名士之乡的意象集成,也是语文教学基于地域特点的求真、求活、求厚实的课感浓缩。“醇情语文”的支撑点是课堂的醇和感、醇厚感和醇正感。他提出:在三维目标上,要凸显醇和感,以使三维目标水乳交融;在教学内容上,要凸显醇厚感,寻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资源的拓展;在学习方式上,要体现醇正感,寻求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风格。这一构想的提出,是对新课程理念个性化的落实与体现,更是一种富有地域特点的教学风格建设的努力尝试。

四、生态教育——提升办学思想

洪志明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行动主义研究者。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爱与责任。曾几何时,“高素质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这句话引发了他深深的思考,针对学生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他适时提出了以“生态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

他一方面全力营造生态教育氛围,引导学生“画百鸟图”、“刻百兽印”、开辟“生态园”、编写《生态建设读本》、出刊小报《绿色明天》,形成了富有个性特点和地域特征、又极具教育前瞻性的学校课程;另一方面从教育社会化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一代人,带动两代人”的口号,引导学生回家宣讲生态知识,劝阻打猎、乱倒垃圾、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在他所引领的学校,如火如荼的学生活动引发了家长的好奇,引起了教育界同行的关注,《浙江教育报》、绍兴市电视台等媒体做了大量报道,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站在对“生态”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他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生态研究”的课题,提倡在课堂中实施“教师学生和谐共处,学生文本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新概念,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研究,成功完成使“生态教育”从一门校本课程到一种办学思想的提升。此时,以生态教育为突破口,构建生态课堂,实施和谐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他精心构建的学校“生态树”呈现“根深枝壮叶茂”的新景象,研究课题也获得了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当经历累积成为一种财富,当经验演变成为一种知识,当思想在岁月中逐渐定型成一种模样时,他又开始了新的追求,他希望自己成为思想的突围者,成为教育理想的追梦人。在解读他追逐理想的足迹中,我强烈地意识到洋溢在洪志明身上那种勃发的锐气。正是这种锐气,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突出思想的重围,在语文丛林中寻找理想。因为他始终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没有独特的思想,谈不上具有个性和价值,也就谈不上是一位出色的教师。

在深厚的地域文化中,在和谐语文生态环境中,洪志明老师熏染其间,升华其中,不断刷新理念,让思想不断迸发出新的光芒和亮彩!犹如绍兴的18年佳酿,岂能不让人醉乎?

(访谈、撰稿 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吕慧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