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孤独的心灵
6161900000011

第11章 大学生如何摆脱自卑感?

目前,在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中,自卑心理是较为突出而且影响力较大的一种不健康心理。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孤独的情感,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

案例一

我觉得我有很强的自卑感,无法与同学交往。从小到大,因为家里穷,我内心似乎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感觉一直陪伴我到读大学,小学和中学时,经常欠学费,我觉得自己比人低一等,幸好我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所以这稍微缓和了我内心的自卑。到了大学,自卑一直折磨着我。家里穷,感觉买很多东西也力不从心。比如大二时,买电脑的钱也没有,所以现在我的电脑知识很差,没有旅游的机会,也没有这个钱;我感觉很孤独,有很多东西我都要自己摸索,比如说做人,爸妈也就农民一个,在现在的社会,我感觉人际如此险恶,可是爸妈以前教我的做人技巧根本就不实用了,我觉得很苦恼。

案例二

我是个男孩,今年23周岁。我的心里有阴影,有强烈的自卑感。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我又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的小学同学他们的条件都还不错,我觉得别人瞧不起我,常常感觉到害羞腼腆,跟别人在一起老是不自在,我现在大二,与室友是同班,是每天上课、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长期以来,他在课堂上发言活跃,经常上台讲演。他看的书超多,讲起来滔滔不绝、思路清晰、激情澎湃,博得满堂喝彩。这就让台下的我每次都很自卑,因为我实在没那种能力,其他方面也没有比他出色的。他让我很有压力,每天跟他朝夕相处,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我们每次都坐一起,总感觉其他同学会把我们两人作比较,感觉自己更自卑了,好像每天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

案例三

我的这种性格能交到好男友吗?我是一个还算上进的女大学生,在学校当了班委,成绩全班第一,办事勤勤恳恳,一切都为同学着想,有一定特长,搞宣传工作作的挺好,同学们也都挺认可,所以我得了很多荣誉。但是我有点死学习,成天泡在自习室,在为人处世上没有方法,心太直,得罪了一些人;我也不善于团结同学,和大家沟通的少,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大家可能感觉我挺死板的,而且胆小怕事,不敢得罪人,怕影响团结,而且有点自卑,就是因为我的组织和与人沟通能力不强,常常冷场,我的家庭条件,个人长相都还可以,我自卑的是没有强人和我交朋友,别人都觉得我光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通人情事故,以后在社会上吃不开,没什么发展。

我努力改变这种懦弱性格,可是收效甚微。我总觉得自己是弱者,别人也觉得我这个班委当的窝囊,没主见,任人摆布的。我渐渐在集体中失去了地位,在大学我算一个成功的学生,该得的荣誉全的了,但对社会一无所知。我是严于律己,但是我感觉自己挨欺负,吃小亏,有点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没他木的那么夸张,但是大家就是觉得我没什么用,没本事。我每天心情都很不好,也没人愿意和我多说话,这让我更加孤立,自卑。父母说我不弱,我的的荣誉别人都没有,但为什么我的人际关系一塌糊涂?我的性格啊怎么改啊!

本来有机会能和一个研究生谈朋友的,但为了考研改变命运放弃了,还因为有点自卑,觉得最后成不了,我太注重结果了,因为他那个专业好找工作,薪水也高,而我的专业恰恰相反,我是希望个方面都比别人强的人,内心极度矛盾,生活的累啊。

大学生自卑心理事出有因

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自卑心理是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况,在个别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这是目前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之后,这一因素的作用也就日益明显起来。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而每个家庭的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的。一些出生于工人、农民家庭的大学生,因父母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同那些出身于大城市、干部家庭、高知家庭、大款家庭的同学形成较强的反差后,容易在心理上觉得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方面比别人“矮了一头”,从而在大学的学习、社会生活适应过程中产生“先天不足”之感。在这种自卑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中,很难表现出开朗乐观、大度潇洒、无忧无虑和充满自信,相反会因为经常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自觉不自觉地减少了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往。由于正常的交往受到不正常地压抑,越发强化了这一不健康心理,以致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轰动一时的马家爵事件就是典型自卑心理的最终结局。

2.社会因素。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征和文化形态特殊的群体,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要时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一般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能较快地接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能够正确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新情况的能力,这无疑是值得倡导和庆幸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和变化正在直接影响和困扰着当代的大学生,并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一些偏差。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产生的危机感、紧迫感不能得到有效地释放,从而加剧了自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3.个体因素。由于个体生活背景、阅历及成长道路的不同,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文化素养、智力、气质、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一些自感能力一般又无特长的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能写会画,有的能说会道,就越发感到不如别人,经常处在羡慕和自责的叹息之中。这种自卑心理一经形成,便会发展到不敢表现自己、不能正视自己的程度。

4.挫折因素。一些自认为在中学时期知识基础较好,尤其是在班级、学校有一定能力和特长,或是在学习上为前一二名的大学生,在中学期间受到教师的重点呵护、同学们的敬佩,赞扬声多于批评和冷漠,考入大学后看不到昔日的光彩,无论名次还是教师的重视程度,与以往相比反差过大,优越感很快丧失,加之把期望值定得过高,成就感难以建立,甚至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对某些有竞争性质的活动便采取自动“退避三舍”的态度,显示出一种自卑的倾向。

自卑不可怕

自卑是一种很苦涩、沉重的体验,其实质就是对自己的过低评价,自己瞧不起自己。若长期被自卑情绪所笼罩,还会逐渐形成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自欺欺人等不良的个性特征,并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自卑人人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如家庭贫困、身材矮小等。

有这样一个故事:1870年,维也纳一个商人家里出生了一个叫阿德勒的男孩。由于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看到哥哥健康活泼,使他自惭形秽,童年生活让他感到自卑、不幸。成年后,经过努力研究,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后来阿德勒在这方面的学说使他名声大噪,最终确立了他的“个人心理学”。历史上许多杰才、伟人都曾与命运抗争过,最终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自卑并不可怕。才杰也好,伟人也好,普通人也好,人们生活在这大千世界,只有地域、文化、种族的不同,而没有谁优谁劣,谁好谁坏之分。人们的心理过程、心理潜力大致都是一样的,有些人能成为音乐家、画家、科学家等等,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智力取向不同,机遇与自身努力不同,即使你不成为什么家,你某方面的智力可能会有独特于别人的优势。其实,纵使一个人在器官上没有缺陷,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这样或那样不如别人。但这种自卑并不一定是坏事,往往这种自卑感,会促使你要优于他人,追赶他人,这也是阿德勒所说的“补偿作用”,它决定了人们今后的行为趋向。换一个角度讲,如果人人都有自卑心理,那么你的自卑只是和别人的程度不同而已,也许你的“弱势”在别人眼里并不算什么,那你自己何必把它无限放大呢?

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对人们作出忠告,我们自己有时也会对自己发出信息,但不论忠告还是信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你的自信,只要我们认清了自己心理是健全的,那么对自己所追求、所喜爱的事物,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懈地追求,用自己的优势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特长。

自卑是成长的动力

一个自卑的人,实际上是知道自己不足,希望成长的人,自卑时成长的动力。

当你自卑时,不妨用以勤补拙、扬长避短,读一些名人传记,停止对自己的贬低等办法,使自己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克服自卑的关键在于保持心理平衡:首先要冷静下来,客观地对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短处,也要充分肯定自己的长处。更不应把别人的评价当做自我认识的惟一坐标。其次应设法为自己创造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在不断进步中增强自信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一开始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最后要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有自卑心理的人遇事总觉得自己不行,不会干好,结果就真的干不好。这种“自己真的不行”的暗示导致不必要的紧张和精神负担。遇到困难与挑战时能用“有志者事竟成”、“事在人为”这样的格言警句来鼓励自己,则可把压力化为动力。

为了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克服:

(一)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要克服自卑,就要正视自卑。自卑是一种自我怜悯的心理反应,在正常人中也会有的,不一定是病态心理,问题在于有了自卑感怎么办?有些大学生往往把问题看的过于严重,终日沉溺于自己不如人的消极体验中,甚至回避与其他同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办法虽然可能使自卑感暂时有所减轻,但长期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自卑感加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现实,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针对自己不如别人的方面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如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就应通过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缩短与别人的差距;而个子矮小的同学,往往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总觉得矮人一截。诚然,矮子变高已不可能,但挺起胸膛做人却是可能做到的事。一个心地善良、作风正派的人,其轩昂的气宇与良好的精神面貌,足以弥补身材不高或某种生理上缺陷的不足。贝多芬只有一米六三的身高但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代乐圣,而康德只有一米五二的身高也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代哲学大师。因此,对于身材矮小或生理有缺陷的人,只要不时时执着于自己这些生理上的不足,就可以极大地减轻这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二)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以及行为产生影响。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假如心中一直想要做某一件事,那么,最后一定能随心所欲地去做这件事”。自我暗示或鼓励,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大学生总是有“我不如别人”、“我不行,是个差劲的家伙”这些消极的想法,将会对他的行动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如果随时对自己进行“这难不到我,我一定能做得到”、“别人行,我也行”之类的积极暗示,则会信心倍增。实践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于提高人的自信心,克服各种心理不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修正理想的自我,调节抱负水平

现今大部分大学生都有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但由于一些学生抱负水平过高,虽然全力以赴,仍感力不从心,这就会使他们产生失败感,从而自卑。在咨询中我曾结识了这样一位同学,她进校时因分数低被录入专科,而她的分数在她所在的年级又是后几名,但她一进校就发誓要先升本科,再考研究生。但第一学期下来,就有两门补考。第二学期便刻苦努力,争取考出一个好成绩,但结果又有两门补考。这样,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打击,进而自卑,以致觉也睡不好,学习也学不进去。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大学生就应修正理想的自我,调节抱负水平,冷静地客观地剖析自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把目标摆在既有一定难度又可能达到的水平上。这样,才能避免挫折与失败,获得成功与自信。

(四)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对抗自卑感

自卑的本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而且这种评价往往是歪曲的、不合理的,表现为在某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做出普遍性的否定。正确的做法应是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力求认识到人非完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人不应该以自己的弱项与别人的强项比。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某一具体行为进行具体的积极的分析和评价,不能以偏概全,如“我只是这次考试没考好,但这并不说明我以后所有的考试都会失败”。通过这种合理的积极的自我评价,便可避免产生诸如自卑等负性情绪体验。

(五)利用补偿作用克服自卑

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发奋努力,通过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就进行补偿,这就是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这种作用尤其对那些因长相外貌或身体残疾等不可改变的现实条件而产生自卑感的大学生有较好的效果。他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强化自己的优势以增强自信,用成就使倾斜的心理天平恢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