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6159100000038

第38章 如何获得积极的信念

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以儿童道德信念的形成为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实际上并未形成道德信念。到了三四年级,经过教育和生活实践,小学生才产生了初步的道德信念,开始具有一些道德愿望,开始了解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好孩子,做出一些合乎道德的行为,但是他们对道德原则的认识还不够稳定和全面。五年级学生就表现出较为稳定、自觉的道德信念,他们能够做出与对道德原则的认识相一致的行为。

信念形成的非先天性为我们获得良好的信念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知识的学习、有力的自我监控及不断的实践经验对于良好信念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百尺高台,起自垒土

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要素的统一体,这里的认识既包含主体习得的客观知识也包含主体对事物等的主观认识。离开了知识,信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一个人相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是离不开他对正义和邪恶的社会性质的理解以及正义战胜邪恶的事实的主观认识。知识本身的说服力以及人们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之间是否契合等,都会对信念的形成有影响。经过反复确证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它使人们没有理由去质疑,如“日心说”对于最初的“地心说”的胜利;个体在学习中了解到正义是正性的社会力量,而在实际生活中也切实经历或见闻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事实,这就会促使其形成“正义必胜”的信念。主体的认识是形成看法的基础,而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念是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的必要前提。如果一个人知道了困难面前勇者胜,那么他还会在困难面前自暴自弃、停滞不前吗?

(一)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的文化积淀对人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古时的“仕”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好的发展前途,“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确立了一个原则,即以“仕途”的飞黄腾达作为“为学”成功的标志。这种观念至今还影响着很大一部分人,他们学习更多是为了官位亨通、光耀门楣。

传统文化奠定了人们的知识文化基调,其中的很多观念也延续至今,对个体形成怎样的信念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性知识,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等,这对于我们做人、做事仍有很大的教育和指导意义,对我们政治、道德等方面信念的确立仍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但是,传统文化也有其不适于现代生活的方面,还是以“学”而致“仕”为例,在那个时代,官至高位可能是一个人最大的发展、最优的选择,但其实质是对荣华富贵的追求,而不是真正的学问崇拜,这就容易导致我们形成错误的以学求利的信念。“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使读书人失去了两个重要的人格品质:一是读书人的独立人格和思想的自由,他们读书只是为了为官当政;二是“为学”应有的态度,在那时以追求真理为依归已是无稽之事。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为学”却可以有很多作为,可以钻研学术,推进科学的进步;可以从事各种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因此,要辨证地对待传统文化知识,以扬弃的态度,选择对我们有益的加以学习和汲取。

(二)广泛涉猎科学文化知识——多读书,读好书

一个人的信念水平总是同其知识文化水平、认识能力的高低相联系的,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认识就会越客观、全面,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信念。而知识的匮乏、愚昧容易导致轻信。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事:刘先生因为轻信网络上的“手机号码吉凶测试”,测得自己的手机号码是“凶兆”,连续换了两次的号码测试结果还是“凶兆”,便还想继续换号码,以求“吉兆”。我们都知道,号码不过是一串数字,怎么会与吉凶有联系呢,这就是因为缺少科学知识才会导致这种愚昧的行为。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科学之书可以求真,完善知识;读道德之书可以求善,修养道德。在书中我们可以学到生活中没有的知识,多读书能使人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可以为我们形成良好的信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行动——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一)明确自己的目标

目标是人生前进的灯塔,是信念的行动方向的体现,正如成功学家希尔曾说过的:“有方向感的信念,令我们每一个行动都充满力量。”你的目标可以不很远大,但一定要明确,否则你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你的崇高信念也只能是一句空谈。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才能在遇到挫折时勇敢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被誉为乐圣的贝多芬,一生中屡遭磨难,耳聋对他的打击最大,但不甘就此退出乐坛的强烈信念,使他发出了“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坚强吼声,享誉国际的交响乐章渗透着贝多芬拼搏的痕迹。

目标能够激起人们奋斗的勇气和巨大的力量,战胜困难和征服挫折。有一位年轻人,肩负着全家的生活重担却失业了,他来到一家大电器公司请求给他安排一份哪怕最低下的工作。人事部负责人几次找借口推脱让他一个月后再来,但年轻人都如期而至;说他衣着肮脏,他就借钱买了整齐的衣服;说他电器知识缺乏,他就自学了很多电器方面的知识,2个月后又来了……结果他如愿进了那家公司,并做出了很大的业绩。那位年轻人就是闻名于世的大企业家、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

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对未来的理想设计和规划,你的行动就会越坚定,信念就会越稳固。有两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其中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于是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而另一位则认为年龄并不能决定你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关键是你是否有做一件事的信念,于是她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从70岁开始学习登山。之后的25年里她一直在参与一些登山活动,先后登过几座世界闻名的山峰,并以95岁的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历史上攀登此山最高年龄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正是因为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这位老人才创造了一段不同的人生之旅。

(二)培养积极的好习惯——心动不如行动

有些人在遇到问题时总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而有些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有些人喜欢“今日事今日毕”,而有些人则喜欢“今日事明日再做”,这就是不同的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或动作方式,是人们长时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形成了习惯的行为可以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正如孔子所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就像天生的一样难以改变。习惯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多次重复的产物,个体积极的认识和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就会稳定下来,形成一种经常化的积极的看法和行为,那么无论处于顺境与逆境,都会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因此,要获得积极的信念就有必要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

克莱门斯小的时候,听老师讲解《圣经》时提到“祈祷,就会获得一切”,他开始每天虔诚地祈祷能够得到一块同桌的小女孩每天都带来的诱人的面包。这样祈祷了一个月后,那块很大很大的面包还是没有降临。他对那个小女孩说,可能上帝太忙了,没有看见自己那么虔诚的祈祷。小女孩笑着说:“人们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去祈祷,而不是赚钱去买面包呢?”小克莱门斯醒悟了——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祈祷永远只能让自己停留在等待之中。

多年后小克莱门斯成了为理想积极奋斗的著名作家——他就是马克·吐温。被动地依赖于他人,带给你自己的就只能是空无的等待,而只有积极的行动和努力才是最真实的。

读书的时候,总是为自己制订了一份很好的学习计划,可是当闹钟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总是想着“我再睡5分钟就起床”,就这样一个5分钟,又接着一个5分钟过去了,当最后不得不爬起来的时候,又想着先祭奠一下我的“五脏庙”吧,结果睡足吃饱了之后一上午的时光已经悄然而逝,干劲十足的计划成了泡影。因此,当自己有了某些想法的时候,要告诉自己“现在就开始,就在现在”。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每天早晨闹钟响起时一跃而起,开始自己一天新的生活。每天坚持这样,你就会发现并没有多么的困难,你会体验到计划的实现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与其喋喋不休地大谈特谈错过的云山雾雨,“假如……我已经……”或正“打算”将来干一番渺渺茫茫的事业,还不如转而积极行动起来。不要等待“时来运转”,也不要在遇到问题时花费时间去发愁,消极的等待只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养成积极行动的习惯才是解决困难的最好良药。不管你现在想做什么事情,请积极行动吧!

(三)磨炼自己的意志力

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人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其确立的信念更坚定。

美国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格伦·坎宁安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获得了一块银牌。可在这荣誉的背后,谁又知道他7岁时的一次意外爆炸事故,使他腰部以下的知觉完全丧失,医生告诉他不能再走路了。但他坚持不要一辈子躺在床上,要用自己的双腿走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可以保持坐姿了。无数次地栽倒,无数次地重新爬起来,纵使伤痕累累,他依然坚持着重新走路的念头。凭着钢铁般的毅力和不变的信念,男孩不但站起来了,还考上了大学,而且在各种田径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最终摘得了奥运会的金牌。

只要不服输,失败就不会是定局。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水滴石穿的成功。没有意志力的信念就像一具躯壳,有了意志力的信念才变得有血有肉。拥有了坚定的意志力,信念就有了支撑,在遇到任何不利因素的影响时,信念会依然挺立。

(四)实践出信念

他人的暗示或评价会影响我们自我信念的形成,这种暗示可能是你身边的人给你的,也可能是你自己为自己限定的。消极暗示对人的影响很大。有一个学生丹丹,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音乐方面也不错,就是美术稍差点,她的母亲经常这样说:“可能是受遗传的影响,我们大人画画就不行……”结果丹丹的美术成绩就越来越差。这是家长的消极暗示使丹丹更觉得遗传因素有影响,可能认为自己是怎么样都学不好画画的。如果父母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做不好就指责你“怎么那么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笨;因为小朋友经常爱开玩笑,可能会不经意地叫你“丑小鸭”,那么你就会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丑,时间久了,你可能就会相信正如别人所说的——自己真的很丑,甚至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不仅是他人,我们自己也可能给自己画上一个怪圈,总是认为自己某些事情不会做或做不好,如有的人可能认为“我很内向,不善于社交活动”“我口才很差,不敢与人沟通,不敢当众讲话”。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带有自证预言的性质,也就是本来是一个错误的看法,但因这种想法会使个体在后来的行为中不自觉地按照此想法行事,倾向于注意与此想法相契合的证据,这样最终会导致这种预言的实现。如一个人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即使有时间他可能也不会用来学习,他会认为即使看书也不会懂,结果考试成绩很差,然后他对自己说:“我果然不是一个读书的材料。”

因此,他人或自己的消极暗示都会使我们的信念偏离方向,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信念。我们一定要学会打破消极的暗示,用实践走出他人或自己设定的怪圈。

正面的、积极的语言暗示 全盘接受他人的暗示或消极的评价,会给你的思维带来很大的障碍,会使你真的成为他人口中的“你”。那么面对这些我们怎么办呢?不论别人的评价是否正确,我们首先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事实。

秦桧、严嵩长相并不差,可是他们是被后人唾弃的千古罪人;海伦·凯勒身残但志坚,受到人们的赞颂。学会客观、正确地审视、评价自己,积极地看待自己,告诉自己“我就是我”,理性地认识自己,是我们做事必须持有的态度。除此之外,经常给自己积极的暗示也可以改变对自己的消极看法。一位75岁的老人,总是对别人说:“我的记性越来越糟糕了。”过了不久,原本记忆力还不错的她真的开始有些“糊涂”了,刚刚说过的事情她很快就忘了,这时她又会感叹:“我的记性真的越来越差了。”后来,她的女儿带她去接受心理治疗,医生告诉她每天都对自己说:“其实我的记忆力很好,只要我愿意我可以记住任何事物。当我回忆起时,它们在我大脑中就会清晰地呈现出来,就像刚发生的一样。”3周以后,老人的记忆力恢复了正常。这就是积极暗示的力量。每天对自己加以正面积极的语言暗示,如“我很丑可是我很博学”“只要我努力一定可以画出很好的画”等等,渐渐地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不同了。

我做,我就能信念主要是在个体的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的实践经验是个体信念形成的有力推动器,实践是打破为自己设定的怪圈的最有效手段。心理学中有个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实验中电击两只狗,一只狗通过努力能够逃脱电击,而另一只狗无论怎样努力也避免不了遭受电击。当第二次再对它们进行电击时,第一次逃脱过电击的狗很快地再次逃脱电击,而第一次无论怎样努力都逃脱不掉电击的狗则会在以后的电击中默默地忍受而不会再尝试逃脱,即使它是可以逃脱的。后者的可悲之处不是它自己不能做,而是它根本就放弃了去尝试。广为人知的李宁体育用品专卖店的口号是“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去做了,一切自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就都有成功的希望,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能够使人们树立坚定的信念。某种认识、观点如果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一再证明它是正确的,那么人们就会更相信它的真实性、正确性。

要相信自己能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际去做。就像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所说的“永远不要低估信念的力量和人类精神的影响,如果你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你肯定能够创造奇迹”。李阳,上学时英语不及格,不敢接电话,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即使被人看做是疯子、神经病,他都要到学校最偏僻的烈士亭大声说英语。他给自己短短的4天时间挑战公众演讲,犹豫、紧张、临阵几乎脱逃和呕吐都没能使他放弃。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最终成为全球著名的中英文演讲大师。如果没有实际地去做,李阳可能永远只能是个英语不及格,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普通人,就不会有今天风靡全球的“Crazy English”。

信念的偏差——刻板印象

个体所处的文化氛围及特定种族群体的成员身份也可能影响个体形成什么样的信念。刻板印象就是与人的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的,它通常是以非常明显的自然特征区别于不同的群体,如性别、种族等,把一系列特征归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共有,并且倾向于认为某一个群体的成员都具有该群体所具有的全部特征。这就是一种信念,会促进认知易化,但通常也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刻板印象这个概念是新闻工作者利普曼(W。Lippman)于1922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的。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它有很多种类,如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等。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要求或预期的某些与他们的性别角色相适应的表现。如女性性格温和、男性有暴力倾向等;女性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可以泪水横流,而男儿却是有泪不轻弹;在设想男性时,女性认为男性最不重要的是心灵手巧、天真纯洁、美丽优雅和温柔顺从,本是属于对女性的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刻板印象;而女性认为对她们自己而言最可忽视的品质是抱负宏大、兴趣广泛和有竞争力,基本上都是归属于男性的性格特征。

人们都倾向于认为男性是勇敢的、坚强的、有冒险精神的、统治欲强、领导者的角色;而认为女性则是体贴顺服、井井有条、可爱的、情绪化的角色。

在性别方面还有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如很多人都认为“男主外、女主内”,这就是一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通常人们都认为男性坚强、独立、有事业心、敢于冒险,而女性则胆小、温柔、细心周到。因此,人们认为男性应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工程师、企业家、律师、军人、科技工作者;而女性应从事的职业是护士、秘书、教师、翻译、医生等。有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偏差。尤其是传统的性别观念,造成女大学生相对狭小的职业选择空间,也是造成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